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七年农村小说

十七年农村小说


明确地将农民群 体界定为自己作 品的接受对象, 使用纯正的农民 通用语言
回归民间文学的 艺术表现传统, 再造属于农民大 众自己的中国现 代文学
表现一种新的人 物形象、一种新 的生活方式、一 种新的道德规范
解读:“赵树理现象”
• ‚我的语言是被我的出身所决定的。‛
解读:“赵树理现象”
• ‚从我为农民写作以来,——我就开始用农民 的语言写作。我用词是有一定的标准的。我写 一行字,就念给我父母听,他们是农民,没有 读过什么书。他们要是听不懂,我就修改。我 还常去书店走走,了解买我的书的都是些什么 样的人,这样我就能知道我是否有很多的读 者。——这样,从前只有少数知识分子看我的 作品,现在连穷人都普遍能看到了。‛
年轻人花好月圆,扩社开渠圆满成功
袁天成 小俊
王金生
王玉生
马多寿
菊英
范登高
范灵芝
个人解放
王玉梅
马有翼
合作化事业
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
解读视角:人物
新-旧 进步-落后 青年-老辈 女性主义 与 妇女解放 民间语言命名 (绰号):生 存地位/文化 处境/生命状 态/价值指向
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
解读视角:空间
十七年小说概述
现实生活题材:工业建设
• 《铁水奔流》(周立波) • 《百炼成钢》(艾芜) • 《上海的早晨》(周而复) • 《乘风破浪》(草明) • 《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
周立波 (19081979) 原名周绍 仪,湖南 益阳人。
周而复 (19142004), 安 徽旌德人。 1938年毕 业于上海 光华大学 英国文学 系。
赵树理的小说:《锻炼锻炼》
赵树理:‚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 ‘问题小说’‛ 叙事模式:提出问题——分析矛盾——解 决方法——指导工作 政治意图明显的功利性写作。但文本中间 也有意图空隙和裂缝。如《‚锻炼锻炼‛》:
‚我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
解读:“赵树理现象”
赵树理的小说创作从起步伊始,就呈现出与‚五四‛新 文学和左翼革命文学所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解读:“赵树理现象”
• ‚我既是个农民出身而又上过学校的人,自然是 既不得不与农民说话,又不得不与知识分子说话。 有时从学校回到家乡,向乡间父老兄弟们谈起话 来,一不留心,也往往带一点学生腔调,立刻就 要遭到他们的议论,碰惯了钉子就学了点乖,以 后即使向他们介绍知识分子的话,也要设法把知 识分子的话翻译成他们的话来说,时间久了就变 成了习惯。说话如此,写起文章来便也在这方面 留神——‘然而’听不惯,咱就写成‘可是’; ‘所以’生一点,咱就写成‘因此’,不给他们 换成顺当的字眼,他们就不愿意看。‛
小飞蛾
命运的屈从者 女儿婚姻的推动者 新婚姻法
艾艾 小晚 结婚登记
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
《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描写解 放后农村生产合作化潮流的优秀长篇
小说“从旗杆院说起”,讲述了 1952 年 9 月一个月里发生在三里湾 这个老解放区里围绕着扩社、开渠两 件事而展开的合作化运动
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
3、诗化、散文化的小说也没了生存空间
4、与小说形态的单一相关联的是小说风格的单 一:奔放、雄伟、刚健、热烈
赵树理的小说
出生在山西省 沁水县贫苦农 民家庭
解放后兼任《人民日 报》记者。1950年发 表短篇小说《登记》。 1955年发表长篇小说 《三里湾》
赵树理
青年时代就学于长 治的山西第四师范 学院,接触到新文 学和左翼文学
人物二
‚小腿疼‛
赵树理的小说:《锻炼锻炼》
高潮1:‚小腿疼‛大闹办公室
高潮2:社员出工变成强制性劳动 高潮3:小腿疼‚偷棉花‛
赵树理的小说:《锻炼锻炼》
问题小说。抛弃了一切当时粉饰 现实的虚伪写法,实实在在地写 出了农村出现的真实情况
现实主义的方法冲破了作家的历史 局限,以它自己的方式达到了生活 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
解读:“赵树理现象”
• 对于那些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民来说,民歌、鼓词、 评书、戏曲这些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才是他 们获取知识与享受娱乐的唯一渠道。
解读:“赵树理现象”
• 《登记》开头:
诸位朋友们:今天让我来说个新故事。这个故事 题目叫《登记》,要从一个罗汉钱说起。 „„ 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 有个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娥”。小飞娥生了个女 儿叫“艾艾”,„„庄上有个青年叫“小晚”,正和 艾艾搞恋爱。故事就出在他们两个人身上。
• 老一辈落后的农民宋老定、董守贵、孙喜旺等。 • 农村新人李双双:原型快嘴李翠娥
意义
• 对乡村强势男性文化的反抗与颠覆,女性不再是历史的局 外人而是历史的参与者 • 革命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
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
“门”
门内就是家,家是抵抗外部侵扰的堡垒 家是马多寿单干致富的大本营
“关门”
自我保护 与政权与政策的对抗 谨小慎微与惊慌失措
封建堡垒的大门是关不住的,它必将被浩浩荡荡的合作化大潮冲开
家的瓦解与合作化运动
赵树理的小说:《锻炼锻炼》
人物一
‚吃不饱‛ 暗示了农民劳动 积极性地下和生 活待遇的低下
• 题材的价值等级
– 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 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类别的严 格区分,与等级上的清楚排列,是紧密关连的。
– 划分等级的原则:工农兵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 非劳动人民的生活,公共生活优于私人生活。
十七年小说概述
题材的分类与等级
• 进行分类的原因 –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革命文学在题材上必 须转移到对‚新的世界,新的人物‛的表现。 –第一次文代会上,周扬的报告:‚民族的、阶 级的斗争与劳动生产成为了作品中压倒一切的 主题,工农兵群众在作品中如在社会中一样取 得了真正主人公的地位。‛
解读:“赵树理现象”
• 分析与比较:
– 赵树理小说以古典式的白描直入主题,没有
一句多余的话,一开始就介绍故事场景和主
要人物,用极简单的叙事交代读者需要了解
的重要信息。
解读:“赵树理现象”
•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开头:
路两旁和洋河北岸一样,稻穗穗密密的挤着。 谷子又肥又高,都齐人肩头了。高粱遮断了一 切,叶子就和玉茭的叶子一样宽。泥土又湿又 黑。从那些庄稼丛里,蒸发出一种气味。走过 了这片地,又到了菜园地里了,水渠在菜园外 边流着,地里是行列整齐的一畦一畦的深绿浅 绿的菜。
十七年小说概述
题材的分类与等级
时间:历史与现实 • 分类的尺度 空间:工、农、兵、学
十七年小说概述
题材的分类与等级
• 分类的实质与依据 这种分类,实质上包含着‚阶级‛区分的类别背 景,同时,也表现了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而非 ‚个人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区分的根本性依据。
十七年小说概述
题材的分类与等级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
解放战争
《保卫延安》 《红日》《红岩》 《百合花》 《党费》 《黎明的河边》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
抗美援朝 a、《三千里江山》(杨朔) b、《上甘岭》(陆柱国) c、《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其他历史 a、《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 b、《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
十七年小说概述
本时期小说体裁状况
1、状况:趋向两极即短篇与长篇 2、形成原因: 由于自身的‚功能‛ A、短篇 文学刊物的增刊 对短篇形态学的讨论 专事短篇写作的作家 B、长篇 C、评价
十七年小说概述
本时期小说形态
• ‚单一化‛是这一时期小说形态的总体特征。
表现在:
1、言情、武侠小说失去了合法化的地位 2、讽刺、幽默的小说也不能继续推进
革命历史题材 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 其它历史
革命历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 《小城春秋》 《青春之歌》 《三家巷》 《红旗谱》 《党费》 《七根火柴》
1、民主革命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 《风云初记》 《铁道游击队》 《敌后武工队》 《野火春风斗古城》 《苦菜花》
2、抗日战争
解读:“赵树理现象”
• 《暴风骤雨》开头:
七月里的一个清早,太阳刚出来。地里,苞 米和高粱的确青的叶子上,抹上了金子的颜色。 豆叶和西蔓谷上的露水,好像无数银珠似的晃 眼睛。道旁屯落里,做早饭的淡青色的柴烟, 正从土黄屋顶上高高地飘起。一群群牛马,从 屯子里出来,往草甸子走去。一个戴尖顶草帽 的牛倌,骑在一匹儿马的光背上,用鞭子吆喝 牲口,不让它们靠近庄稼地。„„
解读:“赵树理现象”
• 分析与比较:
– 风景描写是现代小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中
隐含着可能作者也没注意到的个体化情感,
但这是高高处于乡村之上的外来者和知识分
子化视点,与农民接受者的距离更远。
解读:“赵树理现象”
• 《秧歌》开头:
一到了这个小镇上,第一先看见长长的一排 茅厕。都是迎面一个木板照壁,架在大石头上 ,半遮着里面背对背的两个坑位。接连不断的 十几个小茅棚,里面一个人也没有。但是有时 候一阵风吹过来,微微发出臭气。下午的阳光 淡淡地晒在屋顶上白苍苍的茅草上。
十七年小说概述
现实生活题材 新的婚姻家庭观 农业合作化 工业建设 干预生活 人情人性
现实题材
十七年小说概述
现实生活题材:新的婚姻家庭观
–《登记》(赵树理) –《结婚》 《一架弹花机》(马烽) –《新事新办》
《强扭的瓜不甜》(谷峪)
十七年小说概述
现实生活题材:农业合作化
• 《不能走那条路》(李准) • 《三里湾》(1955)(赵树理) 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 《山乡巨变》(周立波) • 《创业史》(柳青) • 《艳阳天》(浩然) • 《风雷》(陈登科)
解读:“赵树理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