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伤
【概述】
扭伤是指四肢关节或躯体的软组织损伤,如肌肉、肌健、韧带、血管等扭伤,而无骨折、脱臼、皮肉破损的证候。
主要表现为受伤部位肿胀疼痛,关节活动受限,多发于肩、肘、腕、腰、髋、膝、踝等部位。
扭伤属软组织损伤范畴,中医又称“伤筋”。
是由间接外力作用于关节(包括可动和微动关节),引起其周围软组织的牵拉或撕脱而造成。
其主要病理变化是皮下出血、浆液渗出、挫伤或断裂。
临床主要表现为受伤部位的瘀血、肿胀、疼痛、功能障碍。
【病因病机】
本病由于剧烈运动或持重物不当、跌仆、牵拉以及过度扭转等原因,引起四肢关节周围及躯干部位筋脉损伤,而经气运行受阻,气血壅滞局部所致。
若迁延不愈,外邪易乘虚而入,致伤瘀夹痹,经络失于温煦,瘀滞难解,则恢复缓慢。
【辩证分型】
扭伤部位因瘀阻而肿胀疼痛,伤处肌肤青紫,患肢关节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常伴有局部热痛。
1.新伤:局部微肿,肌肉压痛,肌肤发红,则伤势较轻;如肿胀高起,皮包紫红,关节屈伸不利,疼痛剧烈,表示伤势较重,或有瘀血留滞。
2.陈伤:一般肿胀不明显,以疼痛、关节功能障碍为主,常因风寒侵袭或劳作而反复发作。
分期
早期:扭伤2~3天内,局部疼痛剧烈,瘀血、肿胀明显,功能障碍。
中期:扭伤3~4天后,瘀血逐渐吸收,瘀斑由紫转青,肿胀渐消,疼痛减轻。
轻者可基本获愈,此期约1~2周。
后期:瘀斑由青转黄褐色,肿胀明显消退,疼痛缓解,功能逐渐恢复。
一般需经3~5周痊愈。
部分病人局部消散吸引不佳,疼痛隐隐,活动受限,可迁延而成慢性损伤。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祛瘀消肿,舒筋通络。
以受伤局部腧穴为主。
主穴:
腰部:阿是穴肾俞腰痛穴委中
踝部:阿是穴申脉丘墟解溪
膝部:阿是穴膝眼膝阳关梁丘
肩部: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
肘部:阿是穴曲池小海天井
腕部:阿是穴阳溪阳池阳谷
髋部:阿是穴环跳秩边承扶
方义:
扭伤主要是由气血壅滞而致局部肿胀疼痛,故治疗当取近部腧穴,以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目的,使损伤组织的功能得以恢复。
配穴:
可用循经近刺和远刺相结合的方法。
如腰部正中扭伤病在督脉,可远取人中、后溪;腰椎一侧或两侧(紧靠腰椎处)疼痛明显者,可取手三里或三间,因为手阳明经筋夹脊内。
也可根据受伤部位的经络所在,在其上下循经邻近取穴,如膝内侧扭伤病在足太阴脾经者,除用阿是穴外,可在扭伤部位其上取血海、其下取阴陵泉,以疏通脾经气血。
疼痛较重配合谷、太冲,瘀血肿胀甚者配血海、三阴交。
因为手足同名经脉气相通,故关节扭伤还可应用手足同名经取穴法,又称关节对应取穴法,治疗关节扭伤疗效甚捷。
方法是踝关节与腕关节对应,膝关节与肘关节对应,髋关节与肩关节对应。
例如踝关节外侧昆仑、申脉穴处扭伤,病在足太阳经,可在对侧腕关节手太阳经养老、阳谷穴处寻找有最明显压痛的穴位针之;再如膝关节内上侧扭伤,病在足太阴经,可在对侧肘关节手太阴经尺泽穴处寻找最明显压痛点针之。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选取相应扭伤部位、神门,中强度刺激,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2)刺络拔罐法:选取阿是穴,用皮肤针叩刺疼痛肿胀部,以微出血为度,加拔火罐。
适用于新伤局部血肿明显者或陈伤瘀血久留,寒邪袭络等。
【经验介绍】
仲跻尚眼针治疗软组织损伤3O2例。
方法:按三焦取穴法取穴,即颈、肩、肘、腕、指、胸等部位取上焦穴为主;胸背部取中焦穴为主;腰以下部位取下焦穴为主。
在三焦取穴的基础上配合看眼取穴,即在眼球区血管变化最明显的经区取穴。
结果:痊愈159例,好转123例,无效 20例。
有效率达 99%。
(仲跻尚.眼针治疗软组织损伤302例。
中国针灸 1990; 10(3):5)
【附注】
1.针灸治疗本病有很好的止痛、消肿的作用。
可以治疗各个部位的扭伤。
据8篇文献报道,针灸治疗各类扭伤2153例,其中痊愈者1801例,占83·7%。
2.在针灸诸法中,对于急性扭伤首选体针,以消肿止痛,对于陈旧性扭伤,或扭伤后遗症则以灸法为先。
3.宜动静结合。
适当限制受伤局部的活动,以免加重损伤。
同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做一些有益的活动,以促进血液的流通,加速功能的恢复。
【小结】
扭伤是指肢体关节及周围组织和躯体的软组织,因间接暴力使其突然发生超出生理范围的活动时,引起筋膜、肌肉、韧带的过度扭曲、牵拉而引起损伤或撕裂。
其总属筋脉受损、气血壅滞所致。
临床上多以部位论治,拟消肿止痛为原则,局部取穴为主,适当选用远道腧穴。
除毫针刺外,拔罐、刺络、耳针、穴位注射等方法,均可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