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治疗学——带状疱疹(讲稿)

针灸治疗学——带状疱疹(讲稿)

蛇串疮
【概述】
1.概念
蛇串疮,即带状疮疹,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发病骤然,
以单侧簇集状水泡呈带状分布的皮疹、神经痛为特征。

多见于胸背、面
部和腰部,好发于春、秋两季。

2.古籍相关名称及认识
本病亦称“甑(zeng)带疮”、“火带疮”、“蜘蛛疮”、“蛇窠(ke)疮”
等,又因每多缠腰而发,也称“缠腰火丹”。

关于本病的记载最早见于隋
《诸病源候论·甑带疮候》,其云:“甑带疮者缠腰生,……状如甑带,
因以为名。

”以后《疡医准绳》、《外科启玄》、《外科秘录》、《外科大成》等,诸书虽有命名不一,但所描写的具体症状和易发部位则是一致的,
但有关针灸治疗本病则缺乏记载。

3.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带状疱疹。

其病原体为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多
发于春秋季节,痊愈后很少复发。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脾被湿困,或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之人,适感外邪,气血相搏,邪毒壅滞经脉,溢于肌肤所致。

故病理因素主要为湿热,涉及肝、胆、脾经。

若热毒蕴于血分,则发为红赤云片;湿热凝聚不散,则结为黄白水疱;湿热毒邪阻遏经络,致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胆火甚
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蕴湿化热-湿热搏结浸淫肌肤-蛇串疮外感风火、湿毒之邪——郁于少阳、厥阴经脉
【辨证分型】
初起患部皮肤烧灼刺痛,局部皮肤潮红,伴有轻度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继则出现簇集性粟粒大丘疹,迅速变为水泡,如绿豆或黄豆大小,疱液先为透明,后转混浊,三五成群,排列如带状。

疱疹在2~3周后,逐渐干燥结痂,愈后一般不留瘢痕。

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少数老年患者于皮损消退后遗留顽固性疼痛,可持续数月或更久。

1.肝胆火盛皮损鲜红,疱壁紧张,口苦口渴,烦躁易怒,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2.脾胃湿盛皮损淡红,疱壁松弛,口不渴,纳呆,便溏,舌体胖,苔白厚或白腻,脉濡数。

3.气滞血瘀证,多见于久病或年老体弱者,皮疹消退后,仍然局部疼痛不止,以致夜寐不宁,精神萎顿,舌质暗或尖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泻火解毒,清热利湿。

以局部阿是穴及相应夹脊穴为主。

主穴:局部阿是穴夹脊
方义:局部阿是穴围针刺或点刺拔罐可引火毒外出。

本病是疱疹病毒侵害神经根所致,取相应的夹脊穴,直针毒邪所留之处,可泻火解毒,通络止痛,正符合《内经》所言“凡治病必先治其病所从生者也。

”肝经郁火甚者加肝经井穴大敦、荥(子)穴行间、胆经合穴阳陵泉以清泻肝胆经火毒;脾经湿热甚者加脾经擅清血热之血海,配合脾经井穴隐白、胃经荥穴内庭以清泻脾胃湿热。

配穴:肝经郁火者,加行间、大敦、阳陵泉,以疏通肝胆气机,清泄肝胆郁热;脾经湿热者,加血海、隐白、内庭,以健脾利湿。

气滞血瘀者可配膈俞、期门、血海。

再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适当配穴,如病变在头部加风池、太阳、攒竹、下关等,病变在胸肋用相应之夹脊穴加支沟、阳陵泉、太冲等,病变在腰腹用相应之夹脊穴加侠溪、足三里、三阴交等。

操作:本病属实证,诸穴均用毫针泻法。

疱疹局部阿是穴用围针法,是在疱疹带的头、尾各一刺一针,两旁则根据疱疹带的大小选取1~点,向疱疹带中央沿皮平刺。

或用三棱针点刺疱疹及周围拔火罐,令每罐出血3~毫升。

配穴中的大敦、隐白亦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2.其他治疗:
皮肤针法疱疹后遗神经痛可在局部用皮肤针叩刺后,加艾条灸。

皮肤针局部叩刺(皮损的周围)和与病灶有关脊神经根所分布的区域,即脊柱旁开约 1.5寸处之平行线,中等强度刺激,由上而下进行。

皮损局部忌叩刺,以免感染。

此外,灸法治疗本病有很好的疗效,如皮损部位加肺俞穴的温和灸及皮损周围部位壮医药线点灸等。

【经验介绍】
1.王秀明药棉灸治疗带状疱疹300例。

方法:充分暴露患部,把药棉拉成无洞薄片(越薄越好),将其覆盖于疱疹上,嘱病人不要移动。

然后点燃其一端。

结果:痊愈297例,显效3例。

其中210例一次治愈。

(王秀明,饶芬整理.药棉灸治疗带状疱疹300例。

中国针灸1992;12(1):54)
2.孙启亮梅花针加体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00例。

方法:局部疼痛者,只在患疱疹的皮肤色素沉着区用梅花针叩刺;若沿神经分布出现疼痛、麻木、功能障碍者,按其放射区域分取相应的不同经的腧穴。

如上肢内侧放射到拇指者,取肺经穴;放射到中指,取心包经穴;放射到小指取心经穴等。

结果:一个疗程治愈21例,二个疗程治愈63例,三个疗程治愈16例。

(孙启亮.梅花针加体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中国针灸1992;12(5):24)
【附注】
1.本病自然病程约为2~4周,针灸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早期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具有疗程短,见效快,后遗神经痛出现率低等特点。

其有效率可达95%以上。

2.若病人全身症状明显,还可根据辨证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

3.发于面部者,病情较严重,常引起剧烈的疼痛,并可损害眼球各部,甚至引起全眼球炎、溃疡性角膜炎而失明。

儿童患者往往不疼痛或疼痛轻微;老年患者疼痛剧烈,且皮疹完全消退后,仍后遗神经痛。

4对于后遗神经痛,针灸诸法也有一定效果,其中局部刺络拔罐、火针、毫针刺夹脊穴、梅花针等均有较好疗效,可酌情选用。

5.注意防止皮疹创面感染,必要时需外科处理。

【小结】
蛇串疮是在皮肤上出现簇集成群、累累如珠的水疱和疼痛异常剧烈的一种非传染性皮肤病。

本病的病理因素以湿热为主,涉及肝、胆、脾三经。

临床辨证论治当注重热重与湿重之不同。

治宜清热利湿、疏通气血,以局部围针为主,辅以手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阳经穴。

针灸之诸多疗法对本病均有很好的疗效。

【思考题】
病例分析
张某某,男,42岁,1997年12月19日来诊。

右侧胸部、肩部及右上肢臂部出现疱疹四天。

局部灼痛,簇集状水泡呈带状分布,不超出前后正中线,皮损鲜红,口苦口渴,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要求:诊断(证型),治法,针灸处方,方义。

诊断:蛇串疮(肝经郁火)。

治法:泻火解毒,清热利湿。

以局部阿是穴及相应夹脊穴为主。

处方:局部阿是穴围针、相应夹脊穴、行间、大敦、阳陵泉。

方义:取局部围针、相应夹脊穴,以通病所经气,泻火解毒,通络止痛;取肝经井穴大敦、荥穴行间、胆经合穴阳陵泉以清泻肝胆经火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