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5版)章节题库(第10章 行政行为概述)【圣才出品】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5版)章节题库(第10章 行政行为概述)【圣才出品】

第10章行政行为概述
一、概念题
1.行政行为(电子科大2011年研)
答: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实现行政目的的一切活动。

行政行为的特征:①行政行为的服务性。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在行政相对人的合作下所作的公共服务行为即公务行为;②行政行为的从属法律性。

行政权的来源是宪法和法律,行政机关的性质是执行机关即执法机关,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必须从属于宪法和法律。

2.行政行为与政府行为(武大2007年研)
答: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所实施的具有法律意义,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政府行为,又称统治行为、政治行为或者国家行为,特指有关国家机关以国家名义运用国家主权实施的行为。

一般情况下,行政行为也是政府行为,但是,两者的主体、作用的对象、所属范畴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另外,行政行为中大部分是可诉的,而政府行为多为不可诉行为。

3.单方行政行为与职权行政行为(武大2000年研)
相关试题:依职权行政行为(汕头大学2012年研)
答:①单方行政行为与职权行政行为的含义:
单方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行政目的单方面运用行政权所作的行为,包括行政立法行为、行政规范性文件、行政事实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职权行政行为,或称主动性行政
行为、积极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依据其所具有的法定行政职权即可直接作出,而不需要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作为启动前提条件的行政行为。

②二者的联系:
单方行政行为与职权行政行为是对行政行为所作的不同分类,其在本质上都属于行政行为,具有行政行为的一般特征,适用法律对行政行为的一般规则。

③二者的区别:
a.分类标准不同。

单方行政行为是行政行为以单方意志还是双方意志为标准的分类,与双方行政行为相对;而职权行政行为是行政行为以是否具有主动性为标准的分类,与依申请的行政行为相对。

b.内容不同。

单方行政行为包括行政立法行为、行政规范性文件、行政事实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职权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规划、行政命令、行政征收、行政处罚、行政强制。

4.抽象行政行为(东财2005年研)
答: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针对不特定相对人所作的行政行为,包括行政立法和行政规范性文件。

行政行为以所针对相对人是否特定为标准,可以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在形式上是一个行政规范性文件,在内容上全部约束特定的相对人,同时其在作出时的对象是不确定的。

5.羁束行政行为与裁量行政行为
答:这是基于行政主体主观意志参与程度对行政行为所作的一种划分。

羁束行政行为是指在法律对行为适用条件有明确而详细规定的条件下,行政主体严格依
照法律作出的行政行为。

行政主体无法参与主观意志,没有裁量的余地。

但是,法律不可能对所有的行政行为都作出详细规定,故有时只规定一种行为原则或行为的幅度。

在这种条件下,行政主体作出行为时有一定的裁量余地,故称裁量行为。

区别羁束行政行为和裁量行政行为的法律意义在于:
①羁束行政行为只发生违法与否的问题,不发生适当与否的问题;而裁量行政行为一般只发生是否合理问题(在裁量权限范围内),不发生是否合法的问题。

②羁束行政行为只受行政合法性原则的约束,而裁量行政行为主要受行政合理性原则的约束。

③从法律救济上说,羁束行政行为接受行政审查和司法审查,在范围上基本不受限制,而裁量行政行为接受行政审查和司法审查,在范围上有很大的限制。

6.有利行政行为与不利行政行为,也称授益行为与侵益行为或赋权行为与负担行为答:这基于行为效果与相对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对行政行为所作的一种分类。

区别这两种行为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①涉及行政行为的程序要求。

一般来说,行政主体在作出不利行为时,在程序上比作出有利行为更应保障相对人的参与权,否则会被视作违反正当程序原则。

②涉及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

一般来说,行政主体作出不利行为时必须有直接的法律依据。

③涉及行政行为时效的后果。

行政时效是指法律为行政行为的作出或完成规定明确时限,超过这一时限会导致一定法律效果的法律制度。

对于不利行为,行政行为超逾时效是无效的,但对于有利行为,行政主体超越该时限作出的,只要行政相对人不主张无效,依然有效,否则就会造成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违法(超越时限)由无过错的行政相对人承受不利后果
的局面。

7.肯定性行政行为与否定性行政行为
答:这是基于行政行为的内容所体现对相对人请求的态度不同所作的一种分类。

行政相对人向行政主体申请某项权利时,行政主体作出同意决定的,称作肯定性行政行为;反之,称作否定性行政行为。

无论肯定性还是否定性行为,都还可细分为全部肯定性或全部否定性、部分肯定性或部分否定性行为。

这种分类仅适用于依申请行为领域,依职权行为中不存在这一划分。

区分这两种行为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厘清不作为行政行为与否定性行政行为的关系。

其实,不作为行政行为与否定性行政行为是完全不同的:
①不作为与作为行为是根据行为的方式确定的,肯定性与否定性行为则是根据行为的内容(同意申请或不同意申请)确定的。

②不作为与作为行为既发生在依申请行为之中,也发生在依职权行为之中,而肯定性或否定性行为只发生在依申请行为之中。

③肯定性或否定性行为只发生在作为行为中,不发生在不作为行为之中。

二、简答题
1.行政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西北政法大学2006年研)
答:(1)行政行为的概念: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职权所实施的,对外具有法律意义、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这种行为是行政主体所有行为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

(2)行政行为的特征:
①主体要素(主体要件):行政行为应当是行政主体所作的行为,至于行政主体是直接作出,还是通过公务员或其他工作人员或者依法委托的其他社会组织作出,均不影响行政行为的性质。

非行政主体所作的行为不是行政行为。

②职权要素(职权要件):行政行为必须是行政主体运用行政职权所作的行为。

只有运用行政职权所作的行为才有可能是行政行为;而没有运用行政职权所作的行为,即使实施者是行政主体,也不是行政行为。

③法律要素(法律要件):行政行为必须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法律效果或法律意义,是指主体通过意志所设定、变更或消灭的某种权利义务关系。

主体的行为都是一种意思表示。

但是,只有当这种意思表示具备了为行政相对人设定、变更或者消灭某种权利义务关系的内容时,才具有法律意义。

④形式要素(形式要件):意思表示行为的存在。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的一种意志,但却应当是一种表现于外部的、客观化了的意志,即意思表示行为。

行政主体只有将自己的意志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或行动等行为形式表示出来,并告知行政相对人后,才能成为一个行政行为。

2.简述如何从法律方面对自由裁量行为加以控制。

答:(1)行政行为以是否需要其他行为作为补充为标准,可以分为独立行政行为和需补充行政行为。

(2)独立行政行为是指不需要其他补充行为就能够生效的行政行为,需补充行政行为是指必须具备补充行为才能生效的行政行为。

这个补充行为往往是上级机关的审批或备案行为。

当该补充行为是由行政法规范规定时,需补充行政行为是一个无附款行政行为;当该补充行为并非基于行政法规范的规定,而是由行政主体自行设定或要求时,需补充行政行为是
一个附款行政行为。

(3)行政行为之所以需要另一行为的补充,既是由行政行为的复杂性涉及其他行政主体决定的,也是在行政系统内部实现分权和监控的需要。

行政行为的这一分类,有利于分析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确定责任的分担。

3.行政行为的要素。

(武大2003年研)
答: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实现行政目的的一切活动。

行政行为的要素包括:
(1)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的行为,这是行政行为的主体要素。

行政行为的实施者是行政机关,个人、一般社会组织及其他国家机关的行为不是行政行为。

这里的“行政机关”是指依法享有行政主体资格的各种公务组织,包括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行政机关内部下设、没有行政主体资格的工作机构的行为,应视为所属行政机关的行为。

公务员行为依法认定为职务行为的即视为其所在行政机关的行为。

某些组织受行政机关委托,在委托权限内所作的行为应视为委托行政机关的行为。

(2)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这是行政行为的权力要素。

行政权力具有强制性、优越性。

拥有行政权力的一方具有强制对方服从自己意志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在法律地位方面享有许多特权,明显优越于对方。

行政权力经组织法和单行部门法律、法规、规章具体化后,即成为行政机关的职权职责,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表现为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

行政机关以优越于对方的地位所为的行为即是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

(3)行政行为是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这是行政行为的法律要素。

法律效果是指行政行为给对方当事人造成的影响,或者表现为权利义务的增加、减少,或者表现为法律地位和性质的肯定、否定等。

这种影响可能合法,也可能不合法,只要造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