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希望工程品牌影响力评估

希望工程品牌影响力评估

希望工程品牌影响力评估总报告之三希望工程对公益文化的影响:意识、参与和规范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执笔晋军何江穗2009-10-14课题组课题负责人:马明洁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主任执行负责人:李涛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副主任特聘专家组:晋军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专业博士何江穗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讲师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社会学专业博士毕向阳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讲师清华大学社会学专业博士课题组成员:韩妹调查督导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研究员黄冲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记者肖舒楠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记者王聪聪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记者王海萍资料与后勤支持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编务目录一、公益文化及其测量 (3)1、公益与慈善 (3)2、公益文化的定义 (4)3、公益文化的操作化 (5)二、希望工程与公益意识 (6)1、公益意识的现状 (6)2、公众对希望工程的认知与认可 (7)3、希望工程成为公益意识的启蒙教育 (8)三、希望工程与公益参与 (9)1、公众的公益参与日常化 (9)2、企业的公益参与持续化 (10)3、推动政府加大公益投入 (11)四、希望工程与公益规范 (12)1、公益立法 (12)2、公益机构的制度建设和技术创新 (13)五、总结与讨论 (14)六、后记.鸣谢 (16)自1989年启动以来,希望工程已经走过二十年,累计募集捐款逾53亿元,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生)逾338万名,建设希望小学逾15,000所1,已经成为我国民间公益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希望工程在帮助了数百万困难学生的同时,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不仅加速了公益机构和公益事业的发育与成长,其影响力更是覆盖全社会,特别是推进了我国公益文化的启蒙和兴起。

本报告将试图评估希望工程对我国公益文化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报告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社会公众以及希望工程的执行方、捐赠方、受助方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以及已有的相关文献。

一、公益文化及其测量1、公益与慈善在讨论希望工程对我国公益文化的影响之前,有必要先对公益与慈善做一区分。

据清华大学历史系秦晖教授考证,古汉语中“慈善”指的是性情宽厚,并无扶危济困之意。

现代意义上的“慈善”一词,是近代由日语转译而来2。

我国的传统社会中虽无“慈善”一词,但慈善的概念和传统却源远流长,典籍史册中“慈心”、“善举”之谓比比皆是,行善之人被称为“善人”,行善之举被称为“义举”,民间慈善机构“粥局”、“善堂”等等层出不穷。

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以“公益”一词替代了“慈善”,所有的民办慈善机构都或被取缔、或被接管,慈善事业被纳入社会事业统一计划管理。

“慈善”一词也被等同于“伪善”而备受攻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慈善事业才重新起步。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民间的积极参与,我国的慈善事业迅速发展,“慈善”一词不仅重新出现,而且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公益”与“慈善”两词也渐有通用之势。

然而“公益”与“慈善”两词之间依然存在本质区别。

公益一词同样也是由1上述是中国青基会截至2008年底的统计数据2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日语转译而来。

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杨团研究员认为,公益与慈善在西方传统中有着严格区分。

慈善来自于私域,而公益来源于公域。

根据杨团的定义,公益意味着“国家或者社会为了整体的需要、超越地区或者集团的局部利益,指向非特定多数人的利益,也意味着公民在共同的、共识的领域和场景中关注公共事务,为增进共同的利益,推进社会公正、公平的发展而采取的集体性协调行动”3。

根据这一定义,公益活动的主办方和执行者既可以是自发的民间机构,也可以是政府的职能部门。

实际上,我国的事业单位大多可以看作是由政府主办的公益机构。

而慈善则专指由民间机构自动发起的为公众谋福利的活动。

慈善因此属于公益的一部分,但并不等同与公益。

更确切地说,慈善就是民间公益。

在讨论公益文化时,本报告将采用杨团对公益和慈善的定义和区分。

报告中所讨论的“公益”,既包括由政府发起的公益项目和活动,也包括民间自主发起的公益项目和活动。

2、公益文化的定义目前为止,国内文献中尚未出现对公益文化的标准定义,遑论对此概念的进一步操作化。

因此,我们需要厘清公益文化这一概念。

讨论公益文化,必须首先分析文化的定义。

而文化的定义纷繁复杂,大致一切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现象,如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划分,小到特定类型的艺术品位,如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的划分。

为了研究方便,本报告既不采用囊括一切的文化的广义定义,也不采用仅仅关注艺术类型和品位的狭义定义,而是采用美国社会理论家帕森斯的文化系统理论。

帕森斯认为,文化系统由规范、价值观、信仰及其他一些与行动相联系的观念构成,是一个具有符号性质的意义模式系统。

简言之,文化是由一个机构、组织、或群体的成员所共享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4。

其中,价值观指的是多数社会成员认可的关于是非、对错的判别标准,这些标准可以控制、指导、约束和评价社会成员的行为。

规范则指的是调节社会成员行为、关系的准则,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正式规范通常具有明确的条文,如法律法规、制度规3杨团、葛道顺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第3页4参见牛津版《社会学词典》中的“Talcott Parsons”词条(Dictionary of Sociology,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章等。

非正式规范即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

而行为方式是指社会成员的行为的特征。

所以,在本报告中,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构成了文化的三种基本要素。

分别明晰了公益和文化的定义之后,我们进而可以对公益文化做如下定义:与关注公共事务、增进共同利益、推进社会公正相关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

本报告将在分析问卷、访谈和文献数据的基础上,尝试探讨希望工程对我国社会中的那些与公益相关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的作用和影响。

3、公益文化的操作化在评估希望工程对公益文化的影响时,为了操作化的方便,我们把公益文化进一步细分为公益意识、公益参与和公益规范三个范畴,分别对应三种最基本的文化要素:价值、行为方式和规范。

其中,公益意识包含公众对公益活动的价值评判,主要表现为公众对公益活动的认知和态度,可以通过认知度、满意度等变量进行推断。

公益参与包括社会(公众及企业)和政府推动的公益活动,主要表现为公众和企业的捐赠行为,以及政府的公益政策与措施,前者可以通过捐赠频次、捐赠金额、捐赠倾向等变量进行推断,后者可以通过相关政策的讨论和实施进行推断。

公益规范则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主要表现为政府的公益立法以及民间公益机构内部的运作、管理和监督等制度建设,前者可以通过政府的立法数量、法条内容来推断,而后者则可以通过对民间公益机构的运作和制度来推断。

必须注意的是,公益文化这一概念在我国刚刚出现,此前并无对我国公益文化的全面研究,希望工程启动之前的公益文化状况的本底数据更是付之阙如,只有部分研究和报道对上世纪80年代我国公益状况进行的定性描述。

本次调查所收集的公益文化相关数据,只能与这些定性描述进行初步比较,从而也只能用定性的方式、而无法用定量的方式来分析我国公益文化二十年来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希望工程在这些发展变化中的影响和作用。

二、希望工程与公益意识作为我国最早和最成功的公益项目,希望工程对我国社会公益意识的兴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调查发现,希望工程实际上构成了我国社会公益意识的启蒙教育,并促成了公众意识从传统的“私人慈善”到现代的“社会公益”的转变过程。

即捐赠者和受助者之间的关系,从传统私人慈善中的施舍和乞求的关系,转换为现代公益中的责任和权利的关系。

1、公益意识的现状本次调查发现,我国社会的公益意识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城市公众充分认识到了公益救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有效性,个人对公益救助的需求也有所增加,公益事业在公众心目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助人自助的价值认同感渐趋普及。

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95.1%的城市公众表示中国需要公益事业,认为不需要的只占全体城市公众的2.2%。

这样的高比例说明,公益事业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城市公众的普遍共识。

城市公众不仅认可公益事业的重要性,同时也肯定了公益救助的有效性,愿意在必要时接受民间公益机构的帮助。

在回答多选题“如果您周围有贫困家庭的孩子无力上学,您会建议向谁求助”时,34.1%的人表示“自力更生”,而传统的解困方式“向亲戚朋友求助”只有23.6%的人选择。

更多人还是希望从个人关系网络之外获得帮助,其中比例最高的是向“政府部门”求助(51.7%)。

而民间公益机构也是一个重要选择,29.4%的人会向希望工程求助,另有19.2%的人会“向其它公益机构求助”。

向民间公益机构救助的总比例也达到了38.4%,远高于向媒体求助的26.1%。

政府部门高居求助渠道的首位,说明政府在当今的社会生活和资源分配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但同时有38.4%的公众愿意向民间公益机构求助,这不仅意味着希望工程等民间公益机构成为公民求助的重要渠道,而且也说明了公众对民间公益机构的有效性颇具信心。

2、公众对希望工程的认知与认可公众公益意识的提升可能存在很多原因。

政策的引导、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都是提升公众公益意识的重要背景和途径。

不过,眼见为实。

一个成功的公益项目,加上有效的宣传,对公众的影响才会最大。

而希望工程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家喻户晓、而又成效斐然的公益项目。

实际上,屡次全国性抽样调查都发现,超过九成的城市居民知道希望工程。

1997年和1999年,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两次对希望工程进行效益评估后得出结论:中国青基会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已经成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具影响的民间公益项目。

据对29个省会城市的居民抽样调查,16岁以上的城市居民中,93.9%的人知道希望工程5。

2009年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本次调查,发现92.2%的城市公众“听说过”希望工程,其后16.5%的人还“知道很多”。

这一比例和1997年与1999年的两次调查非常接近,说明在近十几年来,希望工程始终没有离开公众的视线。

本次调查还发现,15.4%的城市居民认为希望工程的“影响力最大”,53.9%的人为希望工程的“影响力比较大”,只有2.0%的人表示“没有影响力”。

在问及我国最成功的公益活动领域时,63.6%的公众认为是“应对突发性灾害”,排名第一,这也许跟2008年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以及其后全国范围内的捐赠“井喷”有关。

排在第二位的最成功公益活动领域是“救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持率近六成(59.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