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内“互联网+产业集群”研究分析报告2016年8月目录前言 (5)1 产业集群现状与转型迫切性 (7)1.1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7)1.2 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12)1.3 互联网+的兴起与信息革命带来的机遇 (14)2 阿里巴巴互联网+产业集群实践 (15)2.1阿里巴巴在线产业带模式 (15)2.2淘宝村模式 (23)2.3 菜鸟地网电商产业园+物流园模式 (25)3 互联网+产业集群的战略价值 (27)3.1互联网增量需求促进产能消化 (27)3.2数据联通促进制造业柔性化 (29)3.3电子商务引导中国制造品牌化 (31)3.4交易透明优化协调产业链 (33)3.5溯源机制助力供应链升级 (35)4 产业集群互联网转型的问题 (37)4.1物流服务与数据化不足制约产业集群转型 (37)4.2互联网金融服务对产业集群的支撑不足 (40)5 下一个风口:趋势与机遇 (41)5.1新雁型理论 (41)5.2供应链融合化 (42)5.3产业DT化与供应链云化 (43)前言新经济、城镇化、第三次全球产业转移这三大引擎创造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也造就了中国经济的“钻石十年”。
中国凭借其劳动力与资源优势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的繁荣催生了数量庞大的产业集群。
然而,近年来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外需不振,制造业PMI持续下滑,人口红利进入尾声,发达国家纷纷将工厂迁到东南亚,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的声音甚嚣尘上,中国产业集群急需转型升级。
我国在未完成工业化之时遭遇了信息革命,因此工业时代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经验不必然具备可借鉴性,因彼之昨日即我之今日的大前提已经改变,至今为止的产业升级理论均为工业时代的产物,而今天,信息革命正在对经济乃至社会组织方式产生颠覆性的改变。
产业集群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在互联网+的大势下探索转型升级之路,互联网+产业集群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滞后信息化,信息化助推工业化的典型代表。
阿里巴巴在互联网+产业集群领域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其中主要包括1688的在线产业带,淘宝村,菜鸟产业园等模式,前者是传统产业集群的互联网化,后两者则是信息经济催生的新产业集群。
互联网+产业集群,并非只是传统产业集群的线上化,也不是仅仅将互联网作为一个渠道解决当前产业集群的产能过剩问题,它最终将实现的是整个供应链的优化升级和生产制造方式的变革,这包括制造、采购、分销、零售在内的供应链交易环节和供应链物流、金融环节的多重优化。
同时,互联网可知、可算、可反馈的特点打通了制造业与市场的信息链,使得柔性化制造成为可能,从生产、库存、销售等多个方面解决产业集群痛点,继而改变原有生产制造模式,使供应链整体互联网化,实现真正的信息经济转型。
本文主要观点与数据如下:1.本文认为信息革命的本质是对人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因此信息经济转型具有传导效应,互联网+在消费-零售-批发-制造各供应链环节上逐级传导,并带动物流与金融等支撑服务业,由传统模式向互联网模式转型,是为供应链升级的“新雁型理论”。
2.由于各地方政府与机构对产业集群的定义不同,导致集群数量统计差异较大,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全国共有产业集群736个,据《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统计,2009年全国有产业集群4605个,本研究对全国23个省份进行了不完全统计,认为已公布的带“集群”名称的产业集群数量,估计在1300-2000个之间。
3.产业集群的互联网率仍然较低,截止2015年2月,全国已同1688签约的在线产业带约100个,覆盖全国20个省与自治区,占全国产业集群总量约5%,数量同比增长100%,其中,中部地区在线产业带增长迅速,无论从交易规模还是数量上都是如此。
4.从产品结构看,在线产业带产品由原来的以消费品为主的产品结构逐渐向多元化过度,以生产资料为主要产品的在线产业带开始出现,规模日益扩大,目前为机械制造、机械设备、重工产品为主的工业生产资料的在线产业带占到全部的13%。
5.2014年全年,1688在线产业带交易额同比增长173.5%,其中浙江地区仍然占有绝对优势,占全国总量的约26%,份额远高于其他省份。
6.信息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新的产业集群,如淘宝村和电子商务产业园,2014年,全国共有淘宝村212个,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超过510个,菜鸟地网产业园+物流园模式对新经济产业集群进行了探索。
7.互联网能助力产业集群的,除最直接的扩大市场容量、增强影响力以消化产能外,还可以线上流量引导,设置认证机制,透明化监管的方式扶植自创品牌;并促进制造业柔性化,提高企业周转率,解决库存痛点;优化协调产业链;提供溯源机制引导供应链升级。
8.当前的物流行业难以支撑互联网+产业集群,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应用可减少货物过度运输、促进供应链各环节协同,然而货运物流数据在线化程度不足,制约了互联网对物流效率的提升,同时客观上也提高了B类商家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制约了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9.互联网零售支付高频次、低额度的特点使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对中小零售商家授信成为可能,然而B2B交易低频次,高额度的特点却产生了不适应,亚洲商业社会独有的“竹幕”特色也使商家倾向于线下交易,数据积累不足与额度限制成为制约互联网金融支撑产业集群的主要瓶颈。
1 产业集群现状与转型迫切性1.1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最早提出产业集群概念的是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clePorter),认为集群是指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特定关联企业、政府、科研机构专业供货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的地理集聚体,之后,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都对产业集群进行过定义与阐述。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如美国底特律的汽车产业集群,硅谷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意大利萨斯索罗的瓷砖产业集群、科莫的丝织品集群、贝卢诺的眼镜产业集群、日本九州的半导体产业集群等等。
2000年以后,伴随着全球第三次产业转移浪潮,我国产业集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宏观经济的中流砥柱,产业集群已成为产业成长和区域经济加速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和模式。
在形式上,产业集群有五种类型,第一是传统产业扩散型,一些地方特色产业从农业社会开始,经过漫长的时间,形成非常成熟的产业链,如江西景德镇陶瓷集群;第二是大企业辐射型,由少数几个大型企业业务外包,吸引大批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如美国底特律由三大汽车巨头带动的汽车产业集群;第三是中小企业扎堆型,俗称块状经济,如浙江湖州织里的童装产业集群、海宁的皮革产业集群、嵊州领带产业集群等;第四是由专业市场带动,周边制造业支撑,以前店后厂为模式的产销合一型产业集群,如义乌小商品市场;第五是纯“集散地型”的专业市场,主要功能为信息集散、货物中转、商贸流通,比如北京的木樨园、动物园批发市场等。
(本文所述产业集群,除特别指出外,一般不包含纯专业市场)由于各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的认定标准不同,导致统计数字差异较大,据2005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全国共有产业集群736个,而根据产业集群蓝皮书-《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2008-2009),全国产业集群共有4605个。
本研究通过各省经信委公布的产业集群名单和公开政策,认为全国带“集群”名称的产业集群总数应在1300-2000个之间。
总体而言,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布趋势,东部产业集群数量多,规模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弱。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指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产业集群数量比例约为,79:12:9,其中,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四省产业集群最为发达,集群产值高,数量多,西部地区一些省份至今产业集群还处于无据可查的阶段。
近年来,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开始崛起,据湖北省政府公布的《2014年省级重点成长性产业集群名单》,2014年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调整为90个,其中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发展到39个,湖南省全省规划建设的37个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达26个1。
从产品分布上看,我国产业集群呈现出典型的区域特征,其中,纺织、服装、新能源、轻工业装备、精密仪器、小家电、计算机与通信设备等集中在东部地区,以浙江、江苏、广东等地为主;东北地区仍然以重工业机械装备、工业机械配件、石油工业设备、钢铁等传统制造业为主;中部地区则仍以资源和本地农副食品加工为主。
本文将浙江、江苏、辽宁、湖南主要产业及典型集群做了对照,如下表所示:1/c/2015/01/19/3579986.htm(数据来源:201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公布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名单的通知》、江苏省经信委公布的共4批《江苏省特色产业集群名单》、辽宁省经信委2014年《辽宁省重点产业集群基本情况表》、湖南省“十二五”开发区发展规划)1.2 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迫切性一、制造业面临挑战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加,自2011年到2014年,GDP增速从9.3%降到2014年的7.4%,创24年新低,2015年一季度继续下滑,为7%,中国制造业PMI自2014年7月以来开始下滑,2015年前两个月跌破荣枯线,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综合来看,过去的“黄金十年”中国经济奇迹来自于三个因素,一是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创新经济,二是城镇化加速释放的巨大能量,三是全球制造端向中国转移,形成第三次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使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也创造了中国制造的奇迹。
而今,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人力成本不断上涨,据人社部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新近对100个城市的调研,2015年一季度全国劳动力市场全面萎缩,需求人数减少91.9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15.7%,同时据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报告,作为比中国劳动力供求比反映出劳动力市场依然偏紧,截至3月该比率为112%。
这意味着劳动力供应的下降速度比需求下降的速度还要快。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认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预测人口拐点出现在2030年,现在新的预测数据已经大大提前到2015年2。
与人口拐点伴随而来的,是世界各大品牌商纷纷将生产线撤离中国,据渣打银行的调研显示,华南制造业中心11%的工厂计划迁往海外,以躲避不断上升的成本。
3例如日本知名钟表企业西铁城在广州生产基地宣布清算解散,微软则计划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和北京工厂,一些知名外资企业,如松下、大金、夏普等均计划2/shx/shx_bjtj/201410/t20141006_1352045.shtml3英国金融时报《全球供应链的巨变》/story/001062309进一步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日本本土。
优衣库、耐克、富士康等世界知名企业则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加快撤离中国的步伐,原有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代工模式难以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