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教育学基本原理

(整理)教育学基本原理

1、什么是教育观(在“上篇教育观”背面)教育观是关于教育的观念系统,是对教育的基本理解与总体认识,主要包括教育的历史与形态、教育的目的与功能以及教育的规划与构想三方面内容。

第一章1、简要了解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P4-7)(1)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和沛西·能。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生存的本能,教育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动物世界。

(2)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孟禄。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

2、什么是教育。

(即教育的定义P7-12)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上说,教育主要是只学校教育。

3、简要掌握教育的要素。

(P12)(1)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就是教育者,他应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2)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作为教育对象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是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联系起来的中介,如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等等。

4、简要掌握教育的基本形态及历史分期。

(P15)教育的基本形态:家庭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的历史分期: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的教育、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5、简要掌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1)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2)内容上具有零散性,方式方法上往往表现出一种随意性。

(3)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灵活性、针对性和终身性等特点。

学校教育: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环境优越社会教育:(1)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影响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

(2)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3)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第二章1、什么是教育目的。

(P42)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社会和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一种价值预设,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明确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

2、简要掌握教育目的的层次。

(P43)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教育方针:具有抽象性、普遍性和理想性特征教育目标: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3、简要掌握教育目的的功能。

(P43)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影响和作用。

(1)定向功能教育目标规定了教育的社会性质,是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是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教育目的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方向(2)调控功能通过确定教育价值的方式调控、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通过目标的方法进行调控(3)评价功能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对教育效果的评价(4)指导功能体现在指导行政部门指定的有关方针政策上4、简要掌握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的依据。

(P46)教育目的的选择,是指对人的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取或抉择。

教育目的的确立,是指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目的进行确认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产物。

依据:(1)人的依据(2)社会依据5、简要掌握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P47)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就是对教育目的的阶段性进行选择时所带有的倾向性。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

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中。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需要出发,而应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3)文化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指定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6、简要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P57)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的,马克思强调把人和社会性,归结为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实践活动。

7、简要掌握教育功能的分类。

(P62)(1)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叫的固有功能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为教育的工具功能(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功能: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3)筛选功能和协调功能(4)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8、掌握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要具体到教育的经济功能有哪些,教育的政治功能有哪些,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P65)(1)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②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2)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能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3)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③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④教育的文化更新和创造功能(4)教育再生产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功能9、什么是个体发展。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即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变化过程,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

10、简要掌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P72)(1)教育促进人体个性化的功能①教育培养个体主体性②教育促进个体独特性的形成(2)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①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②促进个体行为发社会化③促进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第三章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推荐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主旋律。

(P80)2、素质教育的定义。

(P86)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长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3、简要掌握素质教育的特征。

(P86)(1)全体性广义的全体性,是指素质教育必须向全体人民,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通过一定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

狭义的全体性,只素质教育必须为全体适龄儿童敞开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

这保证了受教育成为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使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保持在最低可接受的水平上,贯彻了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

(2)基础性素质教育把提高国民素质落实在基础教育上,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3)全面性(就其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而言)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4)主体性(就教育对象而言)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完善学生的主体性。

4、简要掌握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P91)首先,素质教育是作为对应试教育的纠编而提出来的。

其次,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阶段。

实际上,素质教育思想也是当代国际教育思潮发展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我们改革开放顺乎世界潮流在教育改革上的有力证明。

5、简要掌握主体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P95)(1)教育主体(教育本体)——前提(2)受教育者主体(即学生主体)——核心、归宿(3)教育者主体(即教师主体)——条件6、重要掌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P102)(1)教育目的:发展人和选拔人①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人的教育,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它主要开发人的潜能、塑造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②应试教育是一种选拔人的教育,它是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它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进行(2)人与社会:积极促进和消极适应①素质教育以人为出发点,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主体来培养②应试教育以社会为出发点,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客体来培养(3)人与教育:因材施教与削足适履①开放性与封闭性素质教育是开放性教育,要求a.树立新的教材观b.注重科技的沟通与渗透c.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环节的教学d.注重学科教学的间接目标素质教育是封闭性教育,要求a.陈旧的教材观b.各学科相互孤立c.理论脱离实际,学科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d.片面追求学科教学的直接目的②个性化与模式化③启发式与注入式第四章1、人性的划分(P123-126),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代表人物。

(P127),简要掌握什么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内容。

(1)以人性的善、恶为尺度来划分性善论——孟子、卢梭性恶论——荀子、奥古斯丁(2)以人性的实际内容为尺度来划分自然属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和心理的要素。

人最基本的自然属性就是以本能需要为基本的食欲、性欲和自我保护三种基本机能。

社会属性是指由人的社会生活决定的人的类特性。

社会属性的表现有:人类共在的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人际关系的社会交往性,人的道德性。

精神属性是指与人的精神生活相关的属性,包括人的理性、意志、情感等。

精神属性的特征主要包括人的精神活动的创造性、价值的定向性和有自我意识。

2、中国人性论主张的主要观点(P127)性善论——孟子性恶论——荀子性无善无恶论——告子、王充性有善有恶论——世硕、扬雄性三品说——董仲舒三品: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3、重点掌握教育时间的人性论视野(P144)要全面掌握,例如,人性善——内展说,人性恶——外烁说,什么是内展说,什么是外烁说。

(P145),以及超越善恶的论的教育实践。

(1)人性善恶论的教育实践①性善论与“内展说”“内展说”是建立在人性善这一理论基础上的。

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善良的本性,具有积极向上的因素,“人皆可以为尧舜”,教育要根据人的善良和美德天性展开。

“内展说”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更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因素,强调儿童自主、自由的发展。

②性恶论与“外砾说”性恶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贪欲、懒惰、人性、逃避等恶端,这些倾向是动物的本能和人身上的延续。

由于人性为恶,所以必须对人的本性加以制约、改造,通过教育使之向善。

③人性善恶论及其实践反思对人性善恶的判定实际上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辩的结果,或者说是一种理论层面的对人性的应然预设,而教育实践中的人性状况更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反思“转换视角重新认识人性的善恶问题:①可以从人性善恶的价值判断转向人性的事实判断。

②把人性善恶的预设转向对人性的积极定向和消极定向。

(2)超越善恶论的教育实践①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②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③人性的不变性和可变性的统一④人的理性是教育实践的前提和基础理性:是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力、道德、意志、价值定向和自我意识第五章1、什么是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