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试运用中医学基础知识分析如下的病例:李某,女,67岁,退休工人。

2006年9月2日诊。

多年来身体虚弱,稍有饮食不节即胃脘不适、精神不振。

常因忧思恼怒而诱发。

2天前,因和家人吵架生气,出现腹胀腹痛,故来门诊求治。

诉脘腹和胸胁胀满闷痛,嗳气频发,善太息。

小腹腹胀肠鸣,矢气频多,大便多有溏泻。

舌质淡红、苔薄,脉小弦。

整体情况:该病患多年身体虚弱,稍有食欲不节就会引起胃脘不适、精神不振。

常因忧思恼怒而诱发。

发病原因:与家人吵架生气,属于情志内伤。

症状:腹胀腹痛;诱发原因胃失和降,脾失健运,胆气亏虚。

舌质:舌质淡红、苔薄;此种舌质多为正常舌质或疾病初起。

脉象:脉小弦;如按琴弦;主病肝胆病、痛病、痰饮,原理: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致使脉道拘急而显弦脉。

痛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故也见弦脉。

其他症状:脘腹和胸胁胀满闷痛,嗳气频发,善太息。

小腹腹胀肠鸣,矢气频多,大便多有溏泻。

病例分析:通过阴阳五行、病机、病因、藏象、诊法等方面对该患者的疾病进行分析,该病患本身多年身体虚弱,稍有食欲不节就会引发胃脘不适、精神不振。

就阴阳来说,胃阴阳兼有。

六腑中,胃居胳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肠,与脾以膜相连,同在中焦。

根据五行学说,胃为燥土属阳。

胃与脾以膜相连,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关系。

胃有主通降,以降为顺的生理特征,胃失通降,一则饮食物停滞于胃,可见胃脘胀痛、纳呆厌食或嗳腐吞酸等症;二则胃气上逆,则可出现恶心、嗳气、呕吐、呃逆、口臭等症。

因此,该患者的胃脘不适,多是因胃失通降,导致食物停滞于胃所造成。

另外,胃与脾成表里相合关系,胃失通降,会影响到脾的运化与升清,会导致出现纳少脘痞、腹胀、便溏、泄泻、嗳气、呕吐等脾胃纳运失调等症。

患者在描述其症状时,说道大便多有溏泻,表现其症状原因,或为胃失通降导致脾的运化失常。

脾与胆又有着密切关系。

脾主运化,须胆汁的协助,脾气虚久可导致胆气亏虚,引起胸胁隐痛不适、乏力神疲、少气、惊悸虚怯、失眠多梦等症。

患者素有精神不振,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这是一种胆气亏虚的表现。

胆与肝又表里相合,肝气助胆汁排泄,胆气亏虚必与肝气运行不当相关,肝与胃又密切关联,肝气郁结可导致胃失和降,产生患者所出现的一些症状。

从病因角度分析,患者引发疾病原因多是情绪所致,其为内伤病因中的七情内伤,诱其发病的情绪多为忧思怒,忧伤肺、思伤脾、怒伤肝。

思则气结,病因病理学术语。

气结,指脾气郁结。

脾主运化,忧思过度,则脾气郁结,运化失常,出现胸脘痞满,食减纳呆,大便溏泄等症状。

《素问·举痛论》:“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参思伤脾条。

怒则气上,情态病理之一。

出《素问·举痛论》。

指郁怒、暴怒可致肝气上逆或肝阳上亢。

出现头痛头晕,面红目赤,胸胁气满,呼吸急促,甚至呕血等症。

因此,我们便可以解释出患者为何会出现胸胁胀满闷痛。

善太息,长呼吸。

《素问·平人气象论》:“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 张介宾注:“闰,馀也,犹闰月之谓。

言平人常息之外,间有一息甚长者,是为闰以太息。

”患者出现此症状是因肝的疏泄气机功能失常,患者发病原因是由于吵架生气。

郁怒不解则伤肝,导致肝疏泄气机功能失常,引起胁肋胀痛。

善太息之症;肝气横逆,犯及脾胃,又使其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

至于饮食,饥饱失常,食量过多,饮食停滞,损伤脾胃,便会导致患者所出现的脘腹涨满,嗳气频发之症状。

我们根据患者的舌质淡红、苔薄,脉小弦表象,结合望诊、切诊分析。

舌质淡红苔薄说明病情尚浅或正常,就该病患的情况,可视其为疾病出起,病情尚浅。

脉小弦,则主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等证。

那么根据前几段对该患者的的症状分析,综合结论,患者患病因素由七情内伤导致胃失通降,至脾的运化失常,肝气上逆。

我们通过辩证法该病患说表现症状,属八纲辨证中的里证,因此,导致该病患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有三,一是表邪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所致;三是情志内伤,饮食疲劳等原因损伤脏腑,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逆乱而致病。

而患病主要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情志内伤所造成。

建议患者多多注意自己的情绪,合理调整自己的情绪,不宜大喜大悲大怒,会更加损及脏腑,使病情加重,不好治愈。

至于饮食不节引起胃脘胀痛,那么也请该患者注意自己的饮食,最好安排一些合理的菜谱,合理膳食,少食油炸、腌制、生冷刺激性食物,一日三餐需定时定量,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C,同时也要保持心情的愉快,通过药膳调理是最好的。

根据分析,该病患主要病症属脾胃失调,肝火旺盛,肝气犯胃证,适宜疏肝健脾法或疏肝和胃之法。

对于脾胃的调理,根据五行,脾胃属土,五味属甜,甘甜而滑润的食物能舒畅脾胃阳气,膏肥食物可以滋养脾胃之阴。

长夏时节脾气最宜养脾,因此患者可以在长夏时节多吃一些甜味食物,如南瓜、苹果等。

但也要注意适量,不宜食之过多。

对中医学基础的认识及学习体会:我是一名大一新生,学习的专业是中药学,在这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中,我学习了一门学科叫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是我国特有的一门学问,源远流长,可以这么说,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我对中医学的理解是茫然不清晰的,通过学习,我开始慢慢对中医学有了了解。

中医学理论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其形成的标志。

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在人们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中积累经验,其中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受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

主要研究、阐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是以脏腑经络、气血精液、病因病极为理论基础,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方法,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主要特点的医学学科。

《黄帝内经》创立的切脉方法,是中医学诊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的特点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然而这正是由审机定治的诊疗原则所决定的。

因为同病之所以异治,是因其病机不同,异病之所以同治,是因其病机相同。

整体失衡的疾病观和整体调节的治疗观是中医学的另一特点和优势。

所谓“整体失衡”,是说人之患病,乃一定病因作用下人体内部及体内外的平衡协调状态遭到破坏,即整体失衡或曰“阴阳失调”的结果。

具体可表现为寒热盛衰、邪正虚实、气血津液失常等多种类型,而这些都属于病机的范畴。

因此,弄清某一患者现阶段整体失衡的具体内容,就是识别其当前的病机。

所谓“整体调节”,就是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机结论,施以或补或泻,或温或清,或固或通等适宜的治疗法则及相应方药,使患者机体达到新的整体平衡协调,从而恢复健康。

可见,中医学整体观念在临床上的落实,亦依赖于审机定治这一诊疗模式的贯彻。

人、病兼治而以治人为本是中医学的又一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中医不仅辨病治病(包括中医和西医的病种、病名),更要知人治人。

每种疾病虽有自己特定的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及诊疗规律,然而医生临床上面对的并非抽象或概念的疾病,而是某一患病的个人。

每个患者都是具有精、气、神而能自主活动的生物体,因而病人远比疾病复杂而多变。

所以治人重于、难于治病。

《素问 . 疏五过论》之“从容人事,以明经道”和《灵枢 . 师传》的“便病人”就寓此意。

“治人”的重点又在调神。

如《素问 . 汤液醪醴论》告诫:“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由于病人精、气、神的状态及变化均可集中反映在经诊断得出的病机结论中,审机定治实为人、病兼治的重要途径和良好形式。

其二,治人为本的核心是“因人制宜”的治则,它要求治疗时应充分考虑到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类型、职业、爱好、饮食及生活习惯等对病情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程度不等地蕴涵其病机结论之中。

例如,幼儿易虚易实,老人气血虚弱滞涩,妇女有余于血而不足于气,体质类型不同者对病邪的易感性和对病性的趋同性亦不同等,这些病理因素全都以一定的形式参与了病机的形成。

可以断言,审机定治是构建中医学治人为本特色思想必不可少的基石。

通过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我对中医学有了深入的认识,不再是浅层理解。

中医的治疗方法会根据不同的体质做一些调整区分并对症下药;通过中医学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食物走向的经络,了解哪些营养补什么经络,走的是肾经还是肺经等等。

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相应的食物或是药物治疗。

身体病症时可以选择体质疗法、五脏疗法、子午流注法、拔罐、推拿、针灸、艾灸等。

中医学是我国特有一门医疗学问,它结合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学说,不拘泥于诊病治病,与养生学说又相结合。

学习中医学基础,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会有很多帮助,只一门终身受用的学科,但学好中医学理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源远流长的中医学知识,是一门深奥的理论体系,即使这样,我们也应做到尽可能多的了解一些中医学知识。

这样即使我们不是专门学习中医学理论这门知识,也可以对我们自己的身体疾病防治,养生方法起一些指导性作用,这样当自身出现一些问题是,才不会是我们盲目有病乱投医。

这就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中医学基础这门学科的认识和体会。

专业:中药学(执业药师)班级:10中药本3姓名:杨克煦学号:1010906043日期:2010/12/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