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课件】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课件】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空 间
阳天
上 外

时间 温度 湿度 季节 重量 亮度 动态
上 动、
白天 温热 干燥 春夏 轻 光亮
刚、
升 兴奋
阴地 下 内 右
夜晚 寒凉 湿润 秋冬
下 静、
重 晦暗
柔、
降 抑制
●联系人体生命过程而言
阳——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
人体
的物质或属性
阴——具有宁静、凉润、抑制作用
的物质或属性
精血—— 有形物质,滋润营养
阴阳对立统一结果的意义:
○阴阳对立斗争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和变化 (如昼夜更替,寒热交替、月往日来等)。
○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事物正常活动的保 障,也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的保证。
例:
人体机能的兴奋与抑制,昼夜的不同状 态。
注意:
阴阳之间的制约和斗争,应当是“势均力敌” 的。
双方势均力敌,斗争的结果才能统一。 取得相对平衡——自然界正常变化、 人体健康不病
这种消长必须在一定限度内。
长而不偏盛
一定限度
维持相对平衡
消而不偏衰 ( 消 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又在相对的 平衡中进行绝对的消长。
※阴阳的消长是其运动的“量变”过程。
●“消长”的表现
阴阳的消长主要出现在阴阳双方的对立 制约过程中。
※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精气
主静(属阴)
气——无形功能推动、激发
主动(属阳)
四、就阴阳属性划分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一)阴阳属性的相关性
用阴阳来概括或区分事物属性,必须是 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 方面,才具有实际意义。
例: 水与火、日与月、男与女、 左与右、上与下等
(二)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从总体方面来看,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 性是确定的、不变的。
例:
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 与降、昼与夜、明与暗、水与火、寒与热 等等,皆为属性相反的矛盾双方。
※斗争、排斥 阴阳相反导致双方处于相互对抗、相互
排斥状态。 例: 温热可驱散寒冷,冰冷可降低高温; 水可灭火,火将水烧干等。 大都这些斗争都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
※制约 阴阳双方相互抵制、相互压制、相互克制
阴阳斗争
某一方过亢或衰弱,斗争的结果出现 胜负而失调,平衡被破坏——自然灾 害、人体发生疾病
(二)阴阳的互根
或称“阴阳相成”
●“互根”的含义
对立着的阴阳双方,又相互依存、互为 根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 在。
通俗而言即“相互依存”“相反相成”。
●“互根”的表现 ※相互依存
阴阳双方各以 其对立面的存 在为自己存在 的前提
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含有阴与阳两种属 性不同的成分,属阳的事物含有阴性成 分,属阴的事物也寓有属阳的成分。
意义: 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中寓阳,阴才有向阳转化的可能性;
阳中藏阴,阳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性。
(四)阴阳的消长 ●“消长”的含义 消——减少、消亡 长——增加、增长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的 量和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 断的增长与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
相互促进
气血相互资生,
气为阳,是血化生 与运行的动力能生 血、行血
(三)阴阳的互藏交感
●“交感”的含义 又称“交互感应”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交合,也
即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
●“互藏”的含义 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
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 阴。
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例: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升降相因 ※阴阳互藏示意图:
阴阳(说明事物对立统一矛盾现象的机
动的代名词)
阴阳学说(是用对
立统一的关系来阐释世界万物发展变化
的一种思想和方法论)
※阴阳学说认为
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
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 立统一的结果
二、阴阳学说的起源与形成
源于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对自然万 物万象的观察、分析、抽象和纯化,是从 朴素的经验发展起来的。
※若消长的量超过一定限度,阴阳消长就 会失去调节,表现某一方的偏盛或偏衰,
属反常现象。
久晴不雨,天阳过亢——旱灾
自然灾害
(阳长太过)
久雨不晴,天阴过盛——涝灾
(阴长太过)
而在人体,就会因阴阳的太过或不及
发生疾病。
注意:虽然消长运动是绝对的,但决不 能忽视相对平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 有在一定限量范围内的不断消长才能保 证不断地平衡,推动着事物的正常发展。
●“转化”的条件
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否则事 物便不可能转化。
事物消长运动发展
到一定阶段,由
“化”至“极”——常态
内部因素 (转化的根
物极必反
据)
发生转化
事物的阴阳消长超
过了正常阈值(实
际上以增长过极为
主)——反常
以人体疾病而言
外部因素 失治——治疗延误 疾病向相
(转化的 误治——治疗错误 反方面转条
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属性归纳表
人体部位
脏腑组织
阳 上部、体外、 六腑、络脉、气、皮毛 背、四肢外侧
阴 下部、体内、 五脏、经脉、血、筋骨 腹、四肢内侧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
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协调的结果。 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使人处于
正常的生理状态——平人。 人体生理功能,无论从整体还是从部分
或相互牵制。 例: 水与火的相互制约, 寒与热的相互制约; 兴奋与抑制的相互制约, 如同力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电学中的
正电与负电一样。
※统一(动态平衡) 正是由于阴阳的相互制约,才使事物或
现象的阴阳双方之间取得统一,取得相对 的协调平衡——阴平阳秘
动态平衡:平衡的取得是阴阳双方斗争 的结果,是一种相互制约状态下的平衡, 而不是静止状态下的平衡。
阴虚则热
总之:无论临床疾病的病理变化多么复 杂,均可用阴阳失调(偏胜偏衰)来概括说 明。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以阴阳来概括说明病变部位、性质及各
种证候的属性。 审别阴阳——中医辨证的总纲领
症状、体征的阴阳属性归纳表
望诊
闻诊
脉诊
颜色 光 语音 呼吸 部 至数 形势


阳 赤、黄 鲜 高亢 声高 寸 数 浮大
件) 其他因素

●“转化”的表现
重阳必阴,热极生寒
例:季节的转换、
高热至极的阳性病证转化为四肢厥冷 的阴性病证。
重阴必阳,寒极生热
例:季节的转换、 风寒感冒的阴寒证转化为痰 热壅阻的阳热证。
●“转化”的形式
随阳长阴消——阴渐变为阳 有一个过程,
渐变
有一定时间性
随阴长阳消——阳渐变为阴
突变——阴阳双方快速、突然地向相反方面转化 (事物消长变化中,迅速增长至极限,突然显现 质变)——量变过程短暂。
阳依阴而存 阴依阳而在
可分不可离
※相互为用 阴阳双方不断资生、促进和促长对方。
相互为用
阴精在内,是阳气的根基— 阴为阳之基
阳气在外,是阴精所化生— 阳为阴之用
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在自然界和人体的普遍 性。
例:
夏季虽热,但阴从
阳生,雨水增多
以自然界为例
维持四季相对稳定
冬日虽寒,但阳从
阴生,干燥少雨
血为阴,是气的物 质基础,血能生气 以人体为例
(五)阴阳的转化 事物的双方运动变化的形式,除相互消
长表现为量的增减之外,还可表现为性质 的转变(质变)。 ●“转化”的含义
阴阳相互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向其对方转化,从而出现性质的转变。
※阴阳的消长和转化是事物发展变化全 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消长是转化 的前提,一般在阴阳消长变化发展到一定 程度时出现转化,所以转化是消长的必然 结果。
夜——阴 平旦——阴中之阳
注意: 任何事物皆可概括为阴阳二类,任何一
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阳两方面,而每一事 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 阳——事物无穷可分性。
《内经》“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 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 数,然其要一也”。
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可用“对立、互根、交感、消长、转化”
如:气候骤变,热极突转寒证。
六、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
哲学的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与中 医学固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融为 一体——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成为中医学 特有的思维方法,用以认识人体生理、病 理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指导诊断治疗疾病。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由阴阳结合而成 的有机整体,而各组织结构,都可划分其 阴阳属性。
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
养生的方法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养生的目的:调理阴阳,使之保持平和。 提高正气,未病先防,健康长寿。
●指导疾病治疗 调整阴阳的偏胜偏衰 ,使之归于平衡。 ※ 确定治疗原则 针对阴阳偏胜(有余者为实证) 据“实则泻之”——泻其有余 针对阴阳偏衰(不足者为虚证) 据“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十个字来概括其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
阴阳对立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规律。 ●“对立”的含义
通俗而言:对立即相反。 ※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 内相互对抗、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对立是统一的前提 ※然而,它们即对立又统一
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对立”的表现
※相反:
阴阳的属性完全相反,故构成对立的关 系。
【中医课件】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 基础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建立在精气论基础上的古代 哲学理论,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 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