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第一节1.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ABCD)A侵袭力B毒力C数量D变异2.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外部屏障包括(CD)A皮肤B粘膜C血-脑脊液屏障D胎盘屏障3.可直接或间接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清除病原体的体液因子有(ABCDE)A白细胞介素1-6 B肿瘤坏死因子 C干扰素D补体E溶菌酶4.临床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ABCDE)A接触传播B飞沫传播C空气传播D共同媒介传播E生物媒介传播5.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各种特征,包括(ABC)A流行性B季节性C地方性D感染后免疫6.影响传染病流行的社会因素包括:(ABCE)A社会制度 B经济状况C生活条件 D地理气候 E文化水平7.传染病的传染源包括(ABC)A病人 B病原携带者 C受感染的动物D环境中的病原体 E隐性感染的动物8.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升高的季节为(AD)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9.消化道传染病发病率升高的季节为(BC)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0.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疾病包括(BC)A血吸虫病B鼠疫C钩端螺旋体病D疟疾11.甲类传染病包括(AB)A鼠疫B霍乱C艾滋病D梅毒E手足口病12.哪些是乙类传染病: (ACE)A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B流行性腮腺炎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流行性感冒 E流行性乙型脑炎13.病人患哪些传染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ABDE)A流行性腮腺炎 B百日咳 C流行性感冒 D猩红热 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4.哪些属呼吸道传染病。
:(ADE)A水痘 B疟疾 C流行性出血热 D猩红热 E流行性腮腺炎15.医用物品中属于高度危险物品的有(ABC)A注射的药物与液体 B手术器械 C穿刺器具 D体温表 E便器16.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效果是否可靠的手段,主要方法包括(ABCDE) A物理测试法B化学指示剂测试法C生物指示剂测试法D自然菌采样测定法E无菌检査法17.各种生物制品均可引起其特有的异常反应,麻疹疫苗可引起(AB)A发热 B皮疹 C过敏性休克 D神经系统并发症18.人工被动免疫的常用制剂有(ABCD)A 抗毒血清B 人血丙种球蛋白 C胎盘球蛋白 D 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19.延缓预防接种的患者包括(ABCD)A 发热B 月经期C 妊娠期D 急性传染病20.预防接种时应遵照说明书的规定,严格掌握(ABCDE)A 接种方法B 接种剂量C 接种次数D 接种间隔时间E 注意无菌操作21.以空气、飞沫、尘埃为主要传播途径的疾病有(AC)A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B 钩端螺旋体病C 麻疹D 血吸虫病22.病毒、原虫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减少包括(AB)A 病毒性肝炎B 疟疾C 肾综合征出血热D 乙脑23.为提高病原学检查阳性率,最好在(AD)采集标本。
A疾病早期B疾病中期C疾病晚期D使用抗生素之前24.应进行严格管理的传染病为(ABCE)A狂犬病 B SARS C 布氏杆菌病 D 新生儿破伤风 E 伤寒和副伤寒25.一般实验室检查,包括下述哪些:(ABDE)A 血液常规检查B 尿常规检查C 血清学检查D 血生化检查E粪便常规检查26.皮肤试验常用于哪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检查:(ABCD)A 白喉 B布氏杆菌病 C 血吸虫病 D 肺吸虫病27.传染病病人的隔离期限由下列哪些因素决定:(AD)A 传染病的传染期B 病情好转程度C 症状消失程度D 化验结果28.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的措施包括:(ABCD)A 加强体育锻炼B 生活规律C 调节饮食D 改善居住条件 E注射丙种球蛋白第二节29.体温过高时严密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重点观察(ABCD)A 发热的过程B 热型C 持续时间D 伴随症状30.出疹时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禁用(ABD)擦洗。
A 肥皂水B 酒精C 温水D 冷水31.荨麻疹为结节状突出于皮肤表面的皮疹,多见于(CD)A 水痘B 败血症C 病毒性肝炎D 血清病32.斑疹和丘疹同时存在即为斑丘疹,常见于(ABC)A 麻疹B 风疹C 伤寒D 登革热33.出血疹多见于下述哪些疾病:(ABCDE)A 流行性出血热B 登革出血热C 斑疹伤寒D 恙虫病E 败血症34.典型水痘皮疹的特点是: (ABCE)A 呈向心性分布B 初起为细小红色斑丘疹 C同一部位同时并存丘疹、水疱疹及结痴 D 皮疹发展快,终至结痴3-5天脱落 E 结痴脱落后不留瘢痕第三节35.流行性感冒临床主要表现为(ABCD)A 急起高热B 全身酸痛C 乏力D 伴相对较轻的呼吸道症状36.流感病毒的最大特点是极易发生变异,主要原因是(AB)A H抗原结构的改变B N抗原结构的改变C 聚合酶蛋白改变D 核蛋白的改变37.流行性感冒大流行的原因与下列(ABCD)因索有关.A 流行性感冒的潜伏期短,仅1〜2天B 流感病毒具有较强传染性,易发生变异C 以呼吸道空气飞沫传播为主要方式D 感染后免疫力持续时间短且各型及各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38.胃肠型流行性感冒儿童多见,以(ABCD)为主要症状。
A恶心 B呕吐 C 腹泻 D 腹痛 E咳嗽39.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为(CDE)A 革兰氏阴性菌B 革兰氏阳性菌C 肺炎球菌D 葡萄球菌 E流感嗜血杆菌40.(ABCD)是流感疫苗最适合的接种对象。
A老人 B儿童 C免疫受抑制的病人 D易于出现并发症的人41.禽流感病毒传播途径(AC)A呼吸道B泌尿道C消化道D全选42.SARS病人肺部的病理改变为:(ABCD)A弥漫性肺泡损伤B间质性肺炎病变C肺水肿D透明膜形成43.SARS症状有(ABCDE)A起病急,发热为首发症状 B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C胸闷、呼吸困难 D焦虑、恐惧 E肺部体症不明显44.病毒性肝炎目前已确定的几种类型为(ABCDE)A甲型 B乙型 C丙型 D戊型 E丁型45.HEV对(ABC)敏感。
A高热 B氯仿 C氯化铯 D酒精46.HBV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BCD)A 粪口传播B 血液传播C 生活密切接触传播D 母婴传播47.HBV母婴传播主要经(ABCD)方式传播。
A 胎盘B 产道分娩C 哺乳D 喂养48.病毒性肝炎引起肝腹水晚期于(BCD)有关。
A钠储留B门脉高压C低蛋白血症D淋巴回流障碍49.急性黄疸型肝炎典型的临床表现分为(ABD)A黄疸前期B黄疸期C黄疸后期D恢复期50.对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期的表述以下正确的是(ABC)A血清胆红素增高B血清转氨酶升高C尿胆红素阳性D尿胆红素阴性51.重型肝炎发生的诱因:(ABCDE)A病后未适当休息B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等C长期大量嗜酒或在病后嗜酒D并发各种感染,常见胆系感染、原发性腹膜炎等E合并妊娠52.慢性肝病可出现(ABC)A清蛋白下降 B球蛋白升高 C A/G比值下降 D球蛋白下降53.有助于乙、丙、丁塑肝炎的诊断是(ABCD)。
A有不洁注射史B手术史C输血和血制品史D肝炎密切接触史有不洁注射史、手术史及输血和血制品史、肝炎密切接触史等54.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诊断包括(ABCD)A活动无耐力B营养失调C潜在并发症:出血D潜在并发症:肝性脑病55.病毒性肝炎病人的主要护理措施为 (ABE)A休息 B合理营养 C中药保肝 D适量饮酒 E保持乐观情绪56.传染源除患者外,还有病毒携带者,是哪种类型的肝炎: (CDE)A甲型 B戊型 C乙型 D丙型 E丁型57.乙型肝炎现症感染的血清学标志为:(ACE)A HBsAgB 抗一HBsC HBeAgD 抗一HBc-IgGE 抗一HBc一IgM58.干扰素的不良反应有:(ABCDE)A发热反应 B冒肠道反应 C脱发 D肝功能损害 E神经精神症状59.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途径有(ABCDE)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接触传播D母婴传播 E虫媒传播60.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生出血的原因:(ABCDE)A血管壁损伤,红细胞外渗 B DIC形成 C血小板减少D肝素样物质增多 E尿毒症引起凝血功能障碍6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理改变以(ACD)最为明显A小动脉 B大静脉 C毛细血管 D肾脏 E肝脏62.肾综合征出血热突起畏寒、高热,24小时内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以(BD)多见A不规则热 B稽留热 C间歇热 D弛张热63.肾综合征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治疗以(ABD)为原则。
A 补充血容量B 纠正酸中毒C 纠正碱中毒D 改善微循环64.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治疗原则为(ABCD)A 稳定内环境B 促进利尿C 导泻D 透析疗法。
65.流行性出血热的常见并发症为:(ABCDE)A出血 B肺水肿 C脑水肿 D继发性感染 E急性心力衰竭66.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病人主要护理措施是 (ABC)A 卧床休息,少搬动B 半流质饮食C 冰袋冷敷降温D 乙醇擦浴降温E退热止痛剂降温67.目前认为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制与免疫损伤有关,主要指:(ACD)A Ⅰ型变态反应B Ⅱ型变态反应C 自身免疫损伤D Ⅲ型变态反应68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组织灌注量不足的护理施:(ABCE)A 平卧位、给氧、保暖,禁忌搬运B 观察脉搏、血压、神志、出入量C 建立静脉通路D 透析疗法E 扩容、纠酸使用血管活性药物69 .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的临床表现为:(ABCD)A 厌食、恶心、呕吐、腹泻B 高钾血症C肌酐、尿素氮升高 D皮肤瘀斑增加 E出血现象减轻70 .有关流行性出血热治疗的三早一就是指:(ACDE)A早发现 B早休息 C早治疗 D早诊断 E就近治疗71.艾滋病患者严禁(ABCD)A献血 B献器官 C捐精液 D捐卵子72.艾滋病的常见传播途径为 (ABCD)A性接触 B血液制品 C针刺 D医疗器械污染 E一般生活接触73.艾滋病护理诊断 (ABCD)A活动无耐力 B腹泻 C社交孤立 D他人歧视74.艾滋病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有无(ABCD)等机会性感染的发生,以便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A肺部 B胃肠道 C中枢神经系统 D皮肤黏膜75.艾滋病经(AB)证实阳性可确诊。
(AB)A 免疫印迹法B 固相放射免疫沉淀法C 血清酶学检查D 血清蛋白检测76.艾滋病分期(ABCD)A 急性感染期B 无症状感染期C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期D 艾滋病期77.HIV胸腺病变可见(ABC)A 萎缩B 退行性病变C 炎性病变D 增生78.HIV易发生(AB)的变异。
A 抗原B 毒力C 抗体D 以上都是79.艾滋病传播途径(ABC)A 性接触传染B 血液传播C 母婴传播D 飞沫传播80.HIV病毒主要存在于(ABCDEF)A 血液B 精液C 子宫和阴道分泌物中D 唾液E 眼泪F 乳汁81.HIV病毒对(ABC)不敏感。
A 0.1%甲醛 B紫外线 Cy射线 D漂白粉82.目前WHO将艾滋病分为ABC类,其中A类包括(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