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知识辨析题

教育知识辨析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1.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长时记忆容量无限。

×【答案要点】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容量很大,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只有7+2个组块。

瞬时记忆具有时间短、容量大、形象鲜明、容易衰退的特点。

2.将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之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

这种方法是精细加工策略。

×【答案要点】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组织是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重要手段,其方法是将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之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

组织策略就是在学习中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3.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答案要点】首先,教学有法。

在教学中,有许多常用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等可以供选择与采用,每种方法的操作均有一定的程序与要求。

其次,但无定法。

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生硬使用已有的教法,这样就不会取得理想效果。

为了取得好的教学结果,教师只有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呈现出无定法。

4.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答案要点】负强化是指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减少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增加的过程;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因此,二者的本质并不相同。

5.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具有绝对性影响。

×【答案要点】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者把遗传看成是决定人发展的唯一因素,人的智力、能力和个性都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的。

他们否定教育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认为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只在于延迟或加速遗传能力的实现,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6.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

√【答案要点】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因此,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

7.智力高的人,创造力必定也高。

×【答案要点】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创造力是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能力。

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

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

创造力还受到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兴趣等的影响。

8.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

√【答案要点】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泛化能使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促使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

9.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方法。

×【答案要点】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和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具体活动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10.无意注意就是没有意义的注意。

×【答案要点】虽然无意注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但它能使人及时获得外界的信息,保持人对外部环境的警觉。

它对人的生存意义重大,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1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能操之过急。

√【答案要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操之过急的思想品德教育会适得其反。

12.动机强度越高,越容易取得成功。

×【答案要点】通常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

即在中等强度动机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3.只要学生获得了知识,能力就会自然得到发展。

×【答案要点】学生能力的发展虽然依赖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但知识不等于能力,传授了知识不等于训练了能力。

学生的能力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取,不是主观自生的东西,而是客观事物的关系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在掌握和运用知识、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认识与行动的内化,是在这个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

14.机械识记,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死记硬背,教学中不能让学生使用这种识记方法。

×【答案要点】机械识记是指人们在识记材料没有意义或不理解其意义的情况下,采取机械重复的方法所进行的识记。

机械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多次重复、强化。

它的优点是保证记忆的准确性,缺点是花费时间较多,消耗精力大,对材料很少进行加工。

当学习材料没有内在联系,或要达到记忆的熟练程度,可以使用机械识记。

比如学生在记历史年代、地理名称、数字、公式时,会经常使用这种识记方式。

15.教师作为解惑者,应该尽量避免学生在学习中犯错误。

×【答案要点】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进行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是终生不忘的。

这也符合尝试—错误学习理论,其特别强调“做中学”,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略。

同时,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或得到消极后果。

还应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在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

此外,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

16.意义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

×【答案要点】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

在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下,学习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间接知识,所获得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精确的,便于储存和巩固。

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17.人只能被动地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答案要点】环境虽然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人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

如果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客观的环境条件没有成为主观的活动对象,那么再好的客观环境条件,也不会对人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因此,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就会陷入“环境决定论”的错误之中。

18.学习迁移的作用是积极的。

×【答案要点】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产生的影响效果不同,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叫积极迁移。

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也叫消极迁移。

负迁移经常表现为产生僵化的思维定势,缺乏灵活性、变通性,使得某种学习难以顺利进行、学习效率低下等。

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消除和避免负迁移的影响。

19.杜威的教育无目的是指教育应该没有目的。

×【答案要点】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他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目的的。

他说:“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

因而认为教育目的是教育没有目的是错误的。

2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这句话是矛盾的。

×【答案要点】题干中的这句话并不矛盾。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品德。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21.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答案要点】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

因此,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是不全面的,它只强调了加强学生的体育和美育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智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培养。

22.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答案要点】成败的原因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都有关系,归因于能力的不足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结果归因,这样才能继续努力。

2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是辩证统一的。

√【答案要点】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

24.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进程上遵循先慢后快的规律。

×【答案要点】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25.素质教育就是要使老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答案要点】题干所述是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

这种观点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26.学习材料相似可以促进学习迁移。

√【答案要点】两种学习材料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则有利于迁移。

这说明不同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学习材料的相似性是由两种学习中包含的共同表面成分和结构成分决定的,这属于客观相似;而个体对表面和结构相似性的认同则属于主观相似。

可见,迁移的产生既受到客观相似性的影响,也受到主观相似性的影响。

27.中学德育过程即青少年的品德形成过程。

×【答案要点】中学德育过程与青少年的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