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出版正文目录1、屹立于机械制造领域百年的卡特彼勒 (4)2、卡特彼勒经营状况 (5)3、卡特彼勒经营战略分析 (11)3.1、矿山设备市场经营战略 (12)3.2、挖掘机市场经营战略 (21)3.3、技术及研发战略 (25)4、卡特彼勒周期应对策略分析 (28)4.1、经历历史危机,如何化险为夷 (28)4.1.1、加快核心零部件的布局,以扭转在挖机领域的弱势 (29)4.1.2、加强内部治理,重组业务部门,大力削减营业成本 (30)4.2、连续5 年大衰退,卡特下行周期的弹性 (31)4.2.1、资本支出持续萎缩 (31)4.2.2、员工人数的持续降低 (32)4.2.3、收紧信贷政策,风险敞口逐步下滑 (33)4.2.4、关闭子公司、调整业务结构,大力实施库存去化战略 (35)5、投资价值分析 (37)6、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42)图表目录图表 1:2017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20强排行榜 (5)图表 2:工程机械产业链 (6)图表 3:卡特彼勒2016年收入结构 (6)图表 4:2007-2016年全球主要工程机械企业营业收入对比(百万美元) (7)图表 5:2011-2017年人均销售额对比(美元/人) (7)图表 6:2004-2017年卡特彼勒营业收入及增速 (8)图表 7:2004-2017年卡特彼勒净利润及增速 (8)图表 8:总体机械设备零售数据(三月滚动) (9)图表 9:2004-2017年公司毛利率与净利率 (10)图表 10:2004-2017年卡特彼勒持有现金状况 (10)图表 11:2004-2017年经营性现金流及其占比 (11)图表 12:矿业价值链、机械需求以及主要参与企业 (13)图表 13:代表性企业设备结构图 (13)图表 14:2008-2016年工程机械与矿山机械市场规模对比 (14)图表 15:2009-2016年全球矿山机械代表性企业收入对比(百万美元) (14)图表 16:矿山机械作业场景 (15)图表 17:矿用卡车与普通工程重卡对比 (16)图表 18:一般工程重卡成本构成 (17)图表 19:矿卡成本构成 (17)图表 20:矿用挖掘机与一般中型挖掘机对比 (18)图表 21:2001-2016年必和必拓资本支出情况(百万美元) (19)图表 22:2003-2016年矿山机械与工程机械各产品毛利率对比 (19)图表 23:2016-2017年6月卡特彼勒矿山机械零售增速 (20)图表 24:国内大挖销量 (20)图表 25:卡特彼勒产品推出时间序列表 (21)图表 26:全球工程机械主要产品的销量(台,除非另有注明) (22)图表 27:2003-2017年日本挖掘机产值(百万日元) (22)图表 28:推土机、装载机、挖掘机对比 (24)图表 29:2010-2016年工程机械各产品毛利率对比 (24)图表 30:日本工程机械各产品份额 (24)图表 31:1997-2016年卡特彼勒研发费用占比 (25)图表 32:卡特彼勒核心部件布局进程 (26)图表 33:卡特彼勒发动机业务收入及占比 (27)图表 34:卡特彼勒发动机营业利润及占比 (27)图表 35:20世纪80年代后的三次业绩大幅下滑(百万美元) (29)图表 36:20世纪90年代卡特营业成本逐步下降 (30)图表 37:20世纪90年代卡特营收及净利率回升 (30)图表 38:1998-2016年卡特彼勒资本支出及增速 (31)图表 39:2003-2016年折旧费用增速对比 (32)图表 40:2004-2016年卡特员工数量及人均营业收入 (33)图表 41:1999-2016年人均净利润对比(美元/人) (33)图表 42:2005-2016年公司应收账款与行业平均情况 (34)图表 43:应收账款周转率对比 (34)图表 44:2011年卡特彼勒美国主要工厂 (35)图表 45:卡特彼勒2016年关闭或合并子公司 (35)图表 46:2004-20016年公司库存情况 (36)图表 47:公司单季度营业收入(百万美元)及增速 (37)图表 48:股价与营业收入对比 (38)图表 49:股价与净利润对比 (38)图表 50:历史季度PE(取季度末数值) (39)图表 51:历史季度PB(取季度末数值) (39)图表 52:近一年卡特彼勒与道琼斯工业指数累计收益率 (40)图表 53:小松开机小时数 (41)图表 54:2016年全球工程机械前20强估值情况对比 (41)业绩触底回升,行业低迷期报表依然稳健卡特彼勒屹立于工程机械领域百年,报告将从两个视角深入研究公司的成功基因:市场选择与行业下行期间的弹性。
2016 年公司全球市占率 16.5%,主营业务包括工程机械、能源与运输设备、矿山机械,分别占总体营业收入的 41%、37%和 15%。
公司营业收入自 2012 年达到历史高点后连续 5 年下滑,但绝对收入与人均收入均领先全行业。
2017 年二季度公司营收 113 亿美元,同比增长 9 .56%,继一季度后再次实现了同比增长。
亚太地区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双利率与净利率双双回升。
同时公司还拥有大量现金和良好的流动性,经营质量表现依然稳健。
成功基因一:卡特的多元业务布局之道,产品定位于高技术壁垒领域卡特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1)对于矿山设备的投入逐渐加大,在收购比塞洛斯之后实现对采矿流程的设备全覆盖。
矿山机械下滑趋势的收窄与强劲的售后市场预示着公司该部门未来逐步复苏;(2)选择挖机作为核心产品。
相比其他工程机械品种,挖机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
由于挖机多用性远超推土机与装载机,目前已经实现对后两者的逐步替代;(3)自身始终掌握核心零部件的生产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
公司对这三个行业的重视都体现了市场选择战略,即始终定位于高技术壁垒、工作强度大的市场。
这些产品难以被复制,因而客户愿意支付高溢价购买设备,保障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成功基因二:先于行业的收缩,优秀龙头公司业绩弹性更大机械制造作为一个依赖下游投资的行业,具备明显的周期属性。
行业上行期间,各家企业均能实现顺周期增长。
优秀的龙头公司的优势更多体现在低迷期。
面临危机时,卡特总是能非常果断地削减盈利较差的业务,去产能、去库存。
通过不断关闭子公司、重组业务和裁员,将资源集中发展优势产品。
这一系列举措,在行业低谷时不仅节省了成本,也为行业复苏时的产能扩充提供了空间,这也是工程机械寡头们盈利弹性更大、最先受益行业复苏的原因之一。
投资建议:卡特彼勒的发展模式值得国内工程机械龙头借鉴和学习,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两个维度:(1)产品和市场的选择,选择竞争力辨识度高、市场空间更大的产品切入;(2)如何穿越行业低迷期并化险为夷,面临行业萧条与衰退后主动进行多个维度的战略收缩。
1、屹立于机械制造领域百年的卡特彼勒机械制造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是中国必须经历的痛苦过程。
对于工程机械企业来说,美日的确是行业标准的制高点。
尽管中国近年来也涌现了诸如三一、徐工、中联等代表企业,但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美日巨头征服全球的步伐仍在继续,而国内龙头企业要走向全球化,海外巨头的发展和成长依然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屹立于机械制造领域百年的卡特彼勒,全球龙头的地位可谓实至名归。
在英国KHL集团公布的2017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榜单中,卡特营收213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6.5%,再次蝉联榜首。
百年间,卡特彼勒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上世纪8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以及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断面对来自日本、欧洲竞争对手的挑战,公司始终屹立于世界顶点,卡特的成功并不是偶然。
本文将从两个视角深入研究公司的成功基因。
第一,市场的选择。
市场永远是公司的核心,卡特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不会盲目开拓新领域。
切入矿山领域、挖掘机械,并坚持自主生产核心零部件,这是公司保持竞争力和提升市场份额的关键;第二,行业下行期间的弹性。
机械制造属于周期性行业,在上行区间各家企业都会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在下行期间企业之间的差距才会显现。
优秀的龙头公司过重组、削减资本开支、关闭与合并工厂等方式降低成本,凭借品牌影响力与产品质量将首先受益行业复苏,业绩弹性更大。
图表 1:2017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20强排行榜2、卡特彼勒经营状况工程机械的总体需求主要来自于下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行业以及采矿业等,其上游包含了原材料、电器元件,涉及国家生产运作的各个方面。
行业的需求与宏观投资息息相关,属于周期性行业。
行业龙头卡特彼勒(Caterpillar)成立于1925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和采矿设备、柴油和天然气发动机制造商,总部位于美国伊利诺伊。
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三大板块:工程机械、能源与运输设备、矿山机械,分别占总体营业收入的41%、37%和15%,并通过金融产品部门提供融资及相关服务。
图表 2:工程机械产业链图表 3:卡特彼勒2016年收入结构从绝对体量的角度来说,公司是无可争议的行业第一。
近10年卡特收入均在300亿美元以上,高于小松、日立建机与山特维克的总和。
营收表明商品价值得以实现,是企业再生产不断进行和实现经济效的根本保证。
当然,忽略员工数量,仅考虑绝对规模有失偏颇,进一步对比了人均销售额。
它反映了企业的营业效率,在用工成本日益提高的今天,人均营业收入越高,则更能保证公司的盈利能力,有助于业务拓展,因而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市场地位和体量。
2016年,卡特人均销售40.4万美元,虽然在行业下行期间出现下滑,但依然领先于主要的竞争对手。
业绩连续5年下滑,今年一季度出现回暖。
受到全球需求下滑以及大宗商品持续暴跌的影响,卡特彼勒营业收入自2012年达到历史高点后连续5 年下滑。
2016全年营业收入同比下跌18.03%,净利润-6700万美元,是公司近2 0年首次出现年度亏损。
显著高于预期的重组成本及三大非现金项目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盈利状况,全年重组成本为10.19亿美元,即每股1.16美元,同比上升13.47%。
图表 4:2007-2016年全球主要工程机械企业营业收入对比(百万美元)图表 5:2011-2017年人均销售额对比(美元/人)这种下滑趋势在今年得到了扭转,2017年二季度公司营收113亿美元,同比增长9.56%,继一季度后再次实现了销售和收入同比增长。
但是,重组成本依然显著影响盈利,二季度实现每股盈利1.35美元,同比上升45.16%;若不考虑重组成本,每股盈利将达1.49美元。
由于今年宣布了在比利时戈斯利和美国伊利诺伊奥罗拉制造工厂的重组计划,公司预计2017年将引发约12亿美元的重组成本,较年初的展望增长7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