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70、P70H型通用棚车介绍(上)

P70、P70H型通用棚车介绍(上)


3.主要特点 3.主要特点
3.3 采用转K6型或转K5型转向架,改善了车辆运行品质, 满足在即有线桥条件下车辆商业运营速度达120km/h;采用17 型车钩、MT-2型缓冲器、高强度钢中梁,提高了纵向承载能 力,可适应编组万吨重载列车的要求。 3.4 在既有棚车运用经验的基础上优化了结构,提高了车 体的疲劳强度及耐腐蚀性能;转向架、车钩缓冲装置及制动 系统的主要零部件通过可靠性设计和完善的工艺、质量保证, 实现了寿命管理。延长检修周期,取消辅修修程,段修周期 由1.5年提高到2年,降低了检修维护成本 。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2
车辆用途
P70、P70H型通用棚车供在标准轨距铁 路上使用,可装运各种免受日晒、雨雪侵 蚀的货物和箱装、袋装的货物,添加辅助 设施,可运装人员。能够满足叉车等机械 化装卸作业要求。
3.主要特点 3.主要特点
3.1 该车容积145m3,载重70t,容积比P64GK棚车 增加10m3,载重比P64GK棚车增加10t,单车载重量 提高了16.7%。 3.2 该车每延米重5.5t/m,比P64GK棚车增加0.4, 在既有850m站场及线桥条件,列车运能提高300t
6 主要结构
6.1.2 侧墙 侧墙为板柱式结构,由侧板、侧柱、门柱、上侧梁等组焊 而成(如图2-5、2-6所示)。侧板为2.3mm厚钢板压型结构, 侧柱采用4mm厚的U型冷弯型钢,上侧梁为冷弯矩形管与冷弯 角型钢组焊而成。 6.1.3 端墙 端墙为板柱式结构,由端板、端柱、角柱、上端梁等组焊 而成(如图2-7、2-8所示)。端板采用3mm厚钢板,端柱采用 热轧槽钢,角柱采用125mm×125mm×7mm压型角钢,上端梁采 用140mm×60mm×6mm压型角钢,端板上预留电源线通过孔及 照明设施安装座。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该型车的车体为电焊结构,侧、端、顶板均采 用薄钢板压型,并取消了端柱、斜撑及车顶弯梁等 件,因而具有自重轻、载重大、外形美观等优点。 为了适应散装货物的装卸,在车顶上设有装货口, 侧墙下角设有卸料口。运用表明:装卸货口在散装 粮谷时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在装载一般货物时, 易造成失盗。 为了方便制造、检修和运用管理,以后生产了与 P13型棚车基本相同但取消了装卸货口的棚车,改型 为P60。P13、P60型棚车曾是我国铁路货车中的主型 棚车,P60型数量最多,至1994年,生产了11300余 辆。
6 主要结构
6.1.1 底架 底架由中梁、枕梁、下侧梁、大横梁、端梁、小 横梁、纵向梁、地板等组成(如图2-3、2-4所示)。 中梁采用屈服强度为450MPa的热轧310乙字型钢或冷弯 中梁;采用直径为358mm的锻钢上心盘和C级铸钢的前、 后从板座;下侧梁为冷弯型钢组焊成的鱼腹形结构; 枕梁为双腹板、单层上下盖板组焊而成的变截面箱形 结构;大横梁为工字形组焊结构;底架铺设铁路货车 用竹木复合层积材地板,门口处装3mm厚扁豆形花纹钢 地板,装用车号自动识别标签,预留便器安装座及火 炉安装孔。前、后从板座与中梁间,脚蹬与侧梁间均 采用专用拉铆钉连接。
3.主要特点 3.主要特点
3.主要特点 3.主要特点

3.主要特点 3.主要特点
3.主要特点 3.主要特点
3.5 采用高强度耐候钢及冷弯型钢,并应用可靠性设计理念 优化断面结构,对大应力部位进行细部设计,对整车进行疲 劳寿命预测,以提高结构可靠性,有效减轻车辆自重,满足 铁路货车提速、重载的要求。 3.6 通。 为改善车内装货环境、避免聚集车顶上部的潮浊空气对 车顶板的腐蚀,在车顶部采用了4个通风器以加强车内空气流
无内衬板 有内衬板
每延米重 通过最小曲线半径 商业运营速度 制动距离(重车、紧急) 制动率
5
车辆长度 车辆定距 车辆最大高度(空车) 车辆最大宽度 车体内长 无内衬板 有内衬板 车体内宽 无内衬板 有内衬板 车钩中心线距轨面高(空车) 地板面距轨面高(空车) 车门门孔尺寸(高×宽) 固定轴距 转K6型 转K5型 固定轴距
P70、P70H型通用棚车介绍 P70、P70H型通用棚车介绍 主要内容
1 棚车发展简述 2 车辆用途 3 主要特点 4 主要性能参数 5 主要尺寸 6 主要结构 7 油漆与标记 8 车辆寿命及检修周期 9 与P64GK型通用棚车对比 P64GK型通用棚车对比 10 使用与维护
1 棚车发展简述
解放初期,我国铁路上运用的棚车从国外进口,车型多达80多种。这些车 辆结构较复杂、载重小、容积小,已全部淘汰。 建国57年来,我国铁路棚车不论在品种、质量、数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 1951年至1953年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了载重30t的P1、P3型棚车,由于 其载重小,结构落后,已全部淘汰。1953年开始制造载重50t的P50型棚车。 起初设计的P50型棚车为全铆结构,随着电焊工艺的不断发展改成底架电焊、 上部采用铆接;后来薄板焊接水平提高,上部各梁柱与包板也采用电焊结构。 现该型车也已全部淘汰。1958年开始设计试制载重60t、容积120m3的P13型棚 车,并于1963年投入了批量生产。
6 主要结构
脚蹬 中梁 竹木复合层积 材 小横梁 导轨
铁地板 下侧梁 大横梁 端 梁 枕 梁
纵向梁
图2-3 P70、P70H型棚车底架组成三维示意图
3.主要特点 3.主要特点
3.主要特点 3.主要特点
3.7 为确保重载编组、高速运行工况下从板
座与中梁的连接强度及抗振、防松性能,提高 车辆的运用可靠性,前后从板座与中梁之间采 用专用拉铆钉铆接。
主要尺寸
17066mm 12100mm 4770mm 3300mm 16094mm 16087mm 2800mm 2793mm 880mm 1136mm 2539mm×3012mm 1830mm 1800mm 840mm
6 主要结构
图2-2 P70、P70H型棚车二维示意图
6 主要结构
车体 该车车体为全钢焊接整体承载结构,主要由底架、 侧墙、端墙、车顶、车门、车窗等组成。底架主要型 钢板材采用Q450NQR1高强度耐候钢,端、侧墙及车顶 的主要型钢板材采用09CuPCrNi-A耐大气腐蚀钢。 6.1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为适应我国既有铁路线路、桥梁的实际承载能力, 加快铁路装备现代化进程,满足铁路货车由60t向70t 的升级换代要求,齐车公司于2003年开始70t级新型通 用棚车的研制,2005年初完成了70t级新型通用棚车工 作图设计、小批量试制及各项性能试验工作,并于同 年8月通过了样车的部级审查,该车载重70t,自重 24.6t,装用转K6型转向架,定型为P70型棚车,装用 转K5型转向架,定型为P70H型棚车。
3.主要特点 3.主要特点
3.主要特点 3.主要特点
4
载重 自重 轴重 容积 比容 换长 自重系数
主要性能参数
无内衬板 有内衬板 无内衬板 有内衬板 70t ≤23.8t ≤24.6t 23t+2%-1% 23t+2.8%-1% 145m3 2.07m3/t 1.6 0.34 0.35 5.5t/m 145m 120km/h ≤1400m 22%空车,17.3%重车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1993年在P62N型棚车基础上设计制造了具有内衬结构的P64型棚车, 1994年通过部级技术审查并批量生产至1998年。1997年又研制成功了具 有圆弧顶大容积、新型车门和下翻式车窗的P64A型通用棚车,在自重没 有增加的前提下,容积增大了10m3;1998年装用转K2型转向架的P65型行 包快运棚车研制成功并投入运用,该车商业运营速度可以达到120km/h。 2001年通过采用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完成了P64GK型棚车的研制, 该车采用了09CuPCrNi-A高耐候结构钢、新型竹编内衬板及新型棚车门锁, 开发应用了十余种新型冷弯型钢,采用成熟、可靠的转K2型转向架、13A 型小间隙车钩,在优化车体结构前提下,有效减轻了车辆自重,载重较 P64型棚车增加了2t,商业运营速度达到120km/h。P64系列棚车是目前运 营的主型棚车。
1.棚车发展简述 1.棚车发展简述
随着机械化装卸作业的不断发展,2m宽的车门在叉车作 业时不太方便,为此研制了3m宽车门的棚车,修改定型为P61 型棚车,并于1974年投入批量生产。投入运用后,由于木地 板改为了铁地板,空车地板面高度由1144mm改为1077mm,不 利于在标准货物站台上进行机械化装卸作业。同时钢地板不 适宜运输人员及马匹。因此,在1979年提出了P62型棚车方案, 采用了刀把形牵引梁,车窗改为百叶式通风口。于1982年投 入批量生产,至1994年共计生产了45700余辆。为提高车辆的 耐腐蚀性能、延长检修周期,于1987年将P62型棚车主要板材 件改用耐候钢,并定型为P62N型棚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