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学生版

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学生版

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鸦片战争之前)[时空坐标]六、明清时期(1368~1840年):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阶段特征]总特征】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思想: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停滞,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文艺空前繁荣,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

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具体史实】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明朝裁撤中书省,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

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沿用内阁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对外:海禁和闭关锁国。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同时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性。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

2、经济:农业:农耕经济过度发展: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出现风力水车;双季稻扩种和产量提高,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并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徐光启《农政全书》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制瓷技艺进一步发展,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丝织业中心:苏杭,《天工开物》、资本主义萌芽,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商业:大批商业市镇出现,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产性和专业性增强;商帮涌现;农产品商品化,商品流通扩大;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世界经贸中心之一。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禁海”“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3、文化:思想: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明心学;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文艺:空前繁荣,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通俗文学形式——小说蓬勃发展,四大名著出现;传奇、京剧的产生与发展,并在同光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

绘画艺术最突出的是士大夫文人画,最能反映其风貌的是写意画,民间绘画兴盛;书法艺术强调个性创造,平民化和世俗化。

科技:科技: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以《农政全书》、《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古代科技达到顶峰。

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No.1 高频考点讲练热点考向一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临考视窗】高考考查重点是教材主干知识,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朝内阁制,清朝军机处,都是近几年的高频考点,应特别关注。

[高考例析]1.(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宏观思考]●秦朝至明清加强皇权的特点[针对训练]1.(2012·全国课标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热点考向二明清商业的发展【临考视窗】古代商业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徽商和晋商等知识是考查的重点。

[高考例析](2015·新课标全国高考Ⅱ卷)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宏观思考]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和瓷器为主要对外商品,构成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了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

(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如徽商、晋商等。

(6)商业地位低下:商人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针对训练]2.(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3.(2012·全国大纲卷·14)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热点考向三多角度关注社会——古代文学艺术所反映的时代特色【临考视窗】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古代文学艺术一直是高考重点。

[高考例析](2015·海南高考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

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

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

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宏观思考]全面认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反映的时代特征文学艺术是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因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造就了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学艺术成就。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诗歌方面,出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离骚》。

(2)汉赋以华丽的词藻、夸张的手法,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诗歌的繁荣反映了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同时也体现了科举制的推动作用。

(4)唐末至宋元时期,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这一现象既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壮大,又反映了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5)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达到顶峰,数量多、题材多样、表现手法丰富,特别是反封建小说的增多,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的时代特征。

[针对训练]4.(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5.(2012·全国课标卷·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热点考向四近代前夜中国的闭关锁国和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临考视窗】将闭关锁国政策与当时的世界发展大势相联系,理解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西方力量的对比迅速发生逆转的根本原因。

[高考例析](2014·新课标全国高考Ⅰ卷)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宏观思考]●多角度理解古代的经济政策(1)知识角度:明确闭关锁国政策不是绝对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闭关锁国政策实际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对外政策上的反映。

(2)史鉴角度:注意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

(3)易错角度: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

(4)史观角度:新航路开辟后,中外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中西不同文明相互渗透与冲击加强。

[针对训练]6.(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No.1 规范答题通关(1)命题特点:材料情境型选择题一般是依托教材主干知识选取一段名人对历史现象的论述,或历史观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表述,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