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释义(一)
作者:王兆利,李振禹,王洪军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释义
半夏泻心汤方出张仲景之《伤寒论》。
其药物组成:半夏、干姜、大枣、炙甘草、黄芩、黄连、人参。
功能和胃降逆消痞。
主治:寒热互结,心下痞痛,呕逆肠鸣腹痛。
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五泻心汤之一,《伤寒论》以之治心下满不痛之痞证。
《伤寒论》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有如下临证特点。
《金匮要略·呕吐病门》谓:“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本方主之。
”此方主治脾胃不和,升降失司之痞证。
缘因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浊,脾湿则清阳不升,胃热则浊阴不降,湿热交阻清浊混淆,则痞满胀逆诸症生矣!方中黄连、黄芩苦寒以清胃热,干姜温脾以除湿,半夏燥湿降逆而和胃,人参、甘草、大枣补中健脾。
诸药合用则清热、除湿、降逆,故脾气得以健运,胃气得以和谐,清升浊降,痞满自祛。
《伤寒论》中五泻心汤可分为两组。
一组是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基础
的,主治热邪雍遏于胃,故以大黄、黄连苦寒清热为主。
兼表阳虚者则加附子名为附子泻心汤;另一组即是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的,主治中虚寒热错杂、湿热、清浊混淆,为痞为逆之证。
减干姜之用量加生姜宣散水气,以治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名为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第157条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加重甘草主治由于反复攻下,气虚痞利具甚,名甘草泻心汤。
重用甘草意在和胃补脾、消痞止痢。
《伤寒论》158条云:“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徐灵胎云:“以上三泻心汤之药大半皆本于柴胡汤,其所治之症多与柴胡证相同,而加治虚治痞之药耳。
”故现代多认为半夏泻心汤乃小柴胡汤之复方也。
王孟英有“昌阳泻心汤”,乃是将本方去参草姜枣,只取芩连半夏三昧,而加菖蒲、苏叶、枇杷叶、竹茹、芦根,以治暑湿秽浊之邪为痞者。
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认为,诸泻心汤皆治心胃之间、寒热不调、属里证者。
若黄芩易桂枝,去泻心之名,而为黄连汤,乃治表邪尚有一分未尽也。
喻氏用此法治关格,权衡进退或用桂,或不用桂,或改肉桂,名为进退黄连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