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现在有一半的学生忽视语文课,这种说法尽管过于夸张,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学生们对于上语文课的兴趣不浓,都觉得听不听语文课对于成绩好坏没有多大的影响;语文素养高的学生,往往不是学校教育的结果。
这是毋庸置疑的现象,这也是语文教师的尴尬。
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让学生们喜欢上语文课?成了许多语文教师在语文实践教学中一直探究的问题。
要让学生爱上语文课,我想首先要营造课堂气氛,提高语文课的趣味性;然后注意课堂环节的互动性;加强教师课堂语言的诗意性。
一、让语文课堂变得有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课堂教学关键在于如何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考虑照顾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便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学习的效率。
而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趣味的课堂从别致新颖的引入开始。
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好的引入能先声夺人,扣人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新课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新课导入方法有:故事导入、谈话导入、比喻导入、意境导入、引用导入等。
灵活巧妙地选择新课导入法,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充满趣味的课堂因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而异彩纷呈。
寓语文课堂教学于乐,方法多种多样,如启发想象、比较异同、分角色朗读表演,还可借助多种媒体课件,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刺激。
如上诗歌、精美散文课时,可采用吟诵的手段,有时配上相应的音乐,让琅琅书声代替老师无休止的讲解和大量的所谓“知识点”的练习。
吟诵,不求声音宏大,但求读得清爽自然,不求普通话标准(标准当然好),但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读激昂处给它激昂,该委婉处给它委婉,该悲凉处给它悲哀,使文中之意皆出我之口,文中之情皆出于我
之心。
吟诵体会,不只是心灵的感受,还包括身体的感受,如吟诵杜甫《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读者会真切地感受到诗人面对自然景象受到强烈震撼而产生的一种强力度的外向冲动的躯体反应,同时自己也产生如同作者一样的外向冲动,从而体会诗人壮阔的胸襟和豪放的气魄。
让学生小组合作吟诵诗词散文,让学生兴趣盎然地热情投入,品尝到合作的喜悦。
如上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时,让同学们实地观测六盘水多姿多彩的桥,白鹤般的白鹤高架桥,优美坚固的明湖高架桥,清碧公园的蘑菇桥,这些形式各异的桥直观生动,引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随之提高了。
如上《出师表》、《孙权劝学》等文言文教学,当学生学得乏味时,教师可在教学内容上稍加改变,如与历史典故学习相结合,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马上高涨,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的精妙之处是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以加深认识。
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教学《变色龙》、《威尼斯商人》等课文时让学生编演课本剧,将人物形象表演得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语文课中还有许多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片段,也可以让学生积极表演,激发兴趣。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段,都可以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
开展辩论、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能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同时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二、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乐园。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这预示着语文课堂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形式,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应让学生活起来,以创新、实践为主线,让灵动自主成为新课程课堂的主旋律。
互动的课堂,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动起来。
因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人,只有学生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动起来更精彩,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学习
中发展。
切实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课文以外的知识与能力。
如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语文,由学生对《木兰辞》中为什么木兰可以参军,古代的女性不是裹脚的吗?引导学生们去探究中国妇女裹脚的时代及中国妇女的解放史;由学生对《吆喝》中的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究其中所包含的民俗文化;由学生们对寓言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探究民间文学的起源与魅力。
让学生搜集有关春夏秋冬诗句、歌词等,感悟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讴歌并积累学生们的写作素材。
带学生漫步古诗苑,学生在自主探究实践中深刻地领悟诗词内涵,含英咀华,领悟到诗词的旋律美和节奏美,从而更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同时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把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去寻找探究的角度,用多媒体来展示他们的合作成果。
在展示他们合作成果时,有的学生负责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进行介绍,有的学生负责找寻资料并共同合作制作课件,有的学生去寻找插配的图片和音乐。
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尤为浓厚。
例如上完《出师表》,学生很想了解更多诸葛亮的生平事迹等,可要求学生去编写“我心目中的诸葛亮”手抄报,班级交流,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学到了语文,运用了语文,同时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合作的快乐。
在写作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与学生开展“同题作文擂台赛”,使语文课堂的教学环节更加灵动,更有趣味,更有成效地促进师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在每次擂台赛中,师生双方都会竭尽全力写作,想方设法修改,共同创造完美。
正是因为这样,互动的课堂教学就成为了一种艺术,就充满生命的气息,就体现了更多的精彩。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有诗意。
于丹教授之所以能迅速成为学术界的权威,我个人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于丹教授在解读《论语》、《庄子》时,那诗意般的语言打动了所有的人。
语文教育学家于漪的课堂绝对是美轮美奂的诗意课堂,她的语言生动鲜活,生活气息浓郁。
诗意的语文课堂可以领略孔夫子与弟子们之间轻松、随意、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感受到柏拉图和其学生们民主平等的探究问题的场景,可以聆听于漪老师教学《晋祠》时:“我们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数千年深厚的文化平铺在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你无
论走到哪儿,都可以看到名胜,都可以看到古迹。
刚才你们讲到的故宫、颐和园、秀美的西子湖等,讲到的遥远的西藏、新疆无不有我们祖先的文化遗迹,这些历史文化哺育着我们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我们世世代代中华儿女从祖国深厚的文化中吸取了大量的精神养料……”等优美动听和谐的课堂韵律;还可以追随钱梦龙老师与学生一起阅读一起讨论……我本人也曾经热切期望能营造“诗意的课堂”,试图努力凭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在课堂内垦出一方亮丽的天空,让自己和全班同学进入课堂教学的至境。
如在教学《背影》时,当学生们感悟到一个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时我便说:“亲情是一瓢飘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独的人滋润心灵的干涸;亲情是一汨流淌在夏夜的清泉,使燥热不安的人领略到诗般的恬静;亲情是一柄撑起在雨夜的小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到得爱的庇护;亲情是一道飞架在天空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感受到世界的温馨。
”
营造诗意的课堂,老师要充满诗情更要有热情,一个对语文教学没有热情的人是很难打动孩子们的心。
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有体验,老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
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所以说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师要做到充满诗情,首先是要加强自身的语言文化修养,博学精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是要认真研读文本,因为语文具有人文性,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内心经历,都能感受到一个鲜活的生命。
如果只关注参考资料,不去认真研读课文,就会脱离生活,把优美的语文课上得干巴巴的,何谈诗意呢?我的方法是上课前都把课文读数遍,力求每遍都有新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引领学生去研读课文。
有时根据需要加上音乐,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营造起诗一般优美的课堂氛围,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感染,学生学得快乐,老师教得轻松,其乐融融。
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崇高的灵魂。
语文的生命就是诗意的,花季的学生们的天性更是诗意的,我们语文教学也应是生机盎然,充满诗意的!
若是我们的语文课堂真的能做到以上的三个方面,何愁孩子们不喜欢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