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道321线纳溪至泸县一级公路改建工程设计说明

国道321线纳溪至泸县一级公路改建工程设计说明

国道321线纳溪至泸县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土建第1合同段 S4-1说明1 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1)根据定测资料和详勘报告进一步合理确定了桥长、桥型、和桥跨布置,合理确定了墩台及基础形式;(2)合理化了桥梁墩台基础设计,并提出了桥梁基础施工的注意事项;(3)细化了涵洞、通道的布设。

2 施工图设计依据、设计标准、技术规范及原则2.1 设计依据2.1.1《国道321线纳溪至泸县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勘察设计合同书》2.1.2《国道321线纳溪至泸县一级改建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咨询审查意见》2.1.3《国道321线纳溪至泸县一级改建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意见》2.1.4《工程地质详勘报告》2.2 设计标准2.2.1 道路等级:一级公路2.2.2 结构安全等级:一级2.2.3 项目环境类别:I类2.2.4 设计速度:60km/h2.2.5 设计荷载:公路-I级2.2.6 桥面宽度:[0.5m(防撞护栏)+23.5m+ 0.5m(防撞护栏)]=24.5m2.2.7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2.2.8 洪水频率:1/100;设计基准期:100年2.2.9 防撞护栏防撞等级:SA级2.3 技术规范2.3.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3.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2.3.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2.3.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2.3.5《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2.3.6《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2.3.7《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2.3.8《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2.3.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2.3.10《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2.3.11《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14-2003)2.3.12《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5-04-2007)交通部、建设部颁发的其他有关规范及四川省地方法规。

2.4设计原则桥涵构造物设置时应紧密结合桥(涵)位处的地形、地质、水文、使用功能等条件,遵循“因地制宜、经济环保、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实用耐久”的原则,综合考虑桥涵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协调及施工和养护等因素,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听取当地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及沿线群众的意见。

针对本合同段的特点,具体设置原则如下:1、桥涵设计原则上服从路线走向,以“技术可行、安全可靠、适用耐久、经济合理、造型美观、利于环保”为设计原则,结合路线平纵指标、地形、地质、施工条件等进行合理的桥涵设计;桥上纵坡一般应服从路线设计需要;大桥桥位应结合路、桥、地质等方面情况进行比选。

2、桥型孔跨布置应结合桥位处水文、地形、地貌、地质及通航要求等条件进行合理布设,部分桥孔尚应兼顾地方道路。

3、桥涵总体设计不得降低原有河道、沟渠功能,尽量不破坏原有水系和排灌网络,满足水利配套和农灌的需要。

4、桥梁长度以尽量不压缩现有河床断面,不改变现有河流特性为原则。

对于跨越水沟的桥梁,原则上沟内不设桥墩,并充分考虑桥孔泄水的净空需求。

5、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质条件,合理选择重力台、承台分离式桥台以及肋板式桥台等桥台形式。

台后填土高度尽可能控制在5~10m的范围内。

6、当两桥桥台布设间距太近,路基压实工作面太小时,可考虑将两桥合并为一个桥,以避免路基压实度不够的问题,同时防止近距离多处桥头跳车。

对于填方路段,地质条件较差时,两桥台台尾、两涵之间的路基长度原则上不小于50m;地质条件较好时,两桥、涵之间的路基长度原则上不小于30m。

7、部分路段对于布设于陡坡上的桥墩,须结合桥高及横断面合理选择适宜的下部形式。

8、交叉构造物的布置必须满足建筑净空要求;施工期间桥下有通行要求时,结构尽量采用预制件。

当确需采用现浇时,桥下均考虑一定的施工平台高度,以降低施工期对正常交通运营的影响。

9、涵洞布设原则上逢沟设涵,但应综合路线排水系统综合合理考虑;其孔径主要根据水文计算结果、填土高度、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条件等确定。

10、通道设置应在对路线区域现状和规划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分析、合理分类、适当归并,结合改路比较后确定通道数量和位置;结合当地今后的发展、农用机具的更新,通道设置时尽可能预留一定的净空富余。

3 桥梁构造本合同段共设中桥1座,大桥2座,即剥刀田中桥、徐屋基大桥、松滩桥水库大桥。

3座桥的设置均充分考虑了桥位地质、桥址地形、交通条件、桥台高度、桥墩高度、桥梁安全等情况。

3.1 剥刀田中桥3.1.1 桥梁概况桥址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镇花博园村,跨越溪沟,地理坐标: X= 3211097.0569~3211072.7646;Y= 542538.8427~542501.2437。

场地有机耕道直接到达,交通条件较便利。

全桥:共分1联:(2×20)m,桥梁起讫桩号为K1837+126~K1837+174,全长48m。

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砼(后张) 简支小箱梁,桥面连续;下部结构0号桥台采用肋板式轻型桥台、2号桥台采用桩柱式轻型桥台,钻孔灌注桩(嵌岩桩)基础;桥墩采用双柱式圆柱墩,钻孔灌注桩(嵌岩桩)基础。

3.1.2 地形地貌桥位区地貌类型为丘陵地貌,地形高差起伏较小,地面高程为316.5~328.69m,相对高差为5.4m,地势起伏较小。

3.1.3 水文情况桥址区内的地表水体为溪沟水,为一条由东向西流向与线路近乎直交的溪沟,宽约1-3m,深0.5-0.60m,勘查期间水位:315.532m,常年洪水位:320m。

桥位区地下水的主要类型为基岩裂隙水及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两类,二者均接受大气降水、河水或稻田水入渗补给,并经短途运移,就近排泄。

其动态变化属补给型,具有埋藏浅、旱季水位低、雨季水位高的特点。

3.1.4 地质情况桥位区内未发现断层、滑坡、泥石流及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

桥址区局部地段被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覆盖,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的砂质泥岩、砂岩。

经地表测绘和访问调查,上覆土层无滑移、变形迹象。

因此桥位区整体稳定,适宜建桥。

桥址区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特征周期为0.35s,须进行抗震设防。

3.2 徐屋基大桥3.2.1 桥梁概况徐屋基大桥位于双加社区,跨越G321和鱼塘,交通条件较便利。

全桥:共分2联:4x20m+3x20m,桥梁起讫桩号为K1837+863~K1838+031,全长168m。

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砼(后张) 简支小箱梁,桥面连续;下部结构采用桥台采用肋板式轻型桥台,钻孔灌注桩(嵌岩桩)基础;桥墩采用双柱式墩、钻孔灌注桩(嵌岩桩)基础。

3.2.2 地形地貌桥位区地貌类型为丘陵地貌,地形总体平缓,地面高程为329.952-335.109m,相对高差为6m,地势起伏较小。

3.2.3 水文情况桥址区内的地表水体主要为鱼塘,鱼塘水深2.5m。

桥位区地下水的主要类型为基岩裂隙水及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两类,二者均接受大气降水、或稻田水入渗补给,并经短途运移,在地形低洼处排泄或被人工开采。

其动态变化属补给型,具有埋藏浅、旱季水位低、雨季水位高的特点。

桥位区地下水位埋深0.9-3.5m。

3.2.4 地质情况桥位区出露的地层岩性有第四系坡残积土(Q4dl+el)、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质砂岩(J2s)。

桥位区内未发现断层、滑坡、泥石流及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斜坡无滑移、变形迹象,桥位区整体稳定,适宜建桥。

桥址区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特征周期为0.35s,须进行抗震设防。

3.3松滩桥水库大桥3.3.1 桥梁概况松滩桥水库大桥位于金银坳,跨越松滩桥水库上游,无机耕道直接到达,交通条件较为不便。

全桥:共分2联: 4x20m+5x20m,桥梁起讫桩号为K1841+044~K1841+232,全长188m。

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砼(后张) 简支小箱梁,桥面连续;下部结构桥墩采用双柱式圆柱墩,钻孔灌注桩(嵌岩桩)基础、桥台采用重力式U型桥台、扩大基础。

3.3.2 地形地貌桥位区地貌类型为丘陵地貌,地形总体平缓,地面高程为320.242~338.69m,相对高差为18m,地势起伏较大。

3.3.3 水文情况桥址区内的地表水体为松滩桥水库,宽约15-23m,沟深0.50m。

勘查期间水位:320.6m,枯水期11月~次年4月,最低水位为319.560m,该处水位受水库调节影响,最高水位:322.6m。

桥位区地下水的主要类型为基岩裂隙水及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两类,二者均接受大气降水、水库水或稻田水入渗补给,并经短途运移,在地形低洼处、水库边直接排泄或被人工开采。

其动态变化属补给型,具有埋藏浅、旱季水位低、雨季水位高的特点。

桥位区地下水位埋深1.5-4.0m。

3.3.4 地质情况桥位区内未发现断层、滑坡、泥石流及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

桥址区局部地段被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覆盖,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的砂质泥岩、砂岩、泥质砂岩。

经地表测绘和访问调查,上覆土层无滑移、变形迹象。

因此桥位区整体稳定,适宜建桥。

桥址区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特征周期为0.35s,须进行抗震设防。

4 主要材料4.1混凝土混凝土应采用强度等级与设计要求适宜的高品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合,所用砂、石料和水的技术质量必须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有关条文规定,并避免发生碱集料反应。

混凝土粗骨料应采用级配良好的坚硬碎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2cm,混凝土细骨料应采用天然中粗砂。

混凝土的抗压、抗拉强度及弹性模量等指标必须满足相应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的要求。

4.2 混凝土耐久性要求混凝土耐久性应满足《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第1.0.7条的要求,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要求I类环境提高三个等级。

4.3 普通钢筋设计用钢筋主要为HRB335和HPB235两种钢筋,主要受力钢筋采用HRB335,其它分布钢筋采用HPB235。

HPB235钢筋:必须符合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T1499.1-2008)的规定要求。

HRB335钢筋:必须符合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T 1499.2-2008)的规定要求。

钢筋焊接网:桥面铺装所用的钢筋焊接网为冷轧带肋焊接钢筋网(焊接网钢筋强度标准为CRB550级),必须符合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14-2003)的有关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