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
机械增长率=一年内(迁入人口数-迁出 人口数)/ 年初总人口数。
100+ 95 90 85 80
男女
75 70 65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在总体规划阶段的两种主要形式: 部门(单位)调查和居民调查 ③ 访谈和座谈
运用于两种情况: 历史状况描述,无文字记载的内容; 解决某些问题和对未来发展的设想与愿望。 ④ 文献查阅 ⑤ 类比
4.3.2 区域环境的调查研究 1.城市化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统计标准: 城市化水平(=城镇非农业人口 / 总人口)
包括:市域城镇体系 城市总体规划 分区规划
1. 总体规划的任务、期限与内容 (1)总体规划的任务
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 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 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2)总体规划的期限 一般为20年。 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期限一般为五年(《城市
中山
1000~3500
低中山
1000~3500
低山
500~1000
相对高度(m) >1000 >1000 >1000
500~1000 200~500 200~500
名称 高丘陵 低丘陵 高原 高平原 低平原
绝对高度(m) 200~500 >200~500 >1500 200~1500 <200
相对高度(m) >200 50~200 <200 20~50 <20
城市规划
总体 详细
发展战略
规划纲要
总体规划
建设控制引导
详细规划
分区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4.2.1 城市规划纲要 1. 任务
城市规划纲要的任务为: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 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2. 内容 (1)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依据和发展条件。 (2)拟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3)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原则确定市域的城镇布局。 (4)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和发展方向。 3. 成果
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中规定为3-5年)。 (3)总体规划的内容
2. 总体规划的制定程序 (1)总体规划编制的组织 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2)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程序 ① 基础资料收集; ② 城市规划纲要; ③ 方案阶段; ④ 方案论证与评审; ⑤ 方案审批; ⑥ 公布。 (3)总体规划审批程序 ① 城市规划纲要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 ② 总体规划的审批:分级审批
4.3.1 调查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 调查的内容 ① 城市活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 ② 城市土地使用状况(已用和可用) ③ 各类社会的、市政的基础设施 ④ 市民生活方式和使用者的意见与要求 ⑤ 城市财政原则、政府体制结构
2. 调查的方法
① 现场踏勘 是城市规划调查的最基本手段。
② 发表格调查 抽样调查的最重要方法
3. 城镇体系分析的层次性 经济区域——市(县)域——城市 规划区
城镇体系 城镇网络
4.3.3 历史环境的调查研究 1. 研究城市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动力 2. 研究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 3. 城市特色的保护与改造
4.3.4 自然环境的调查研究
1. 自然地理因素 ① 地理位置 ② 地理环境 ③ 地形地貌
➢ 人类空间行为
大、中城市在完成总体规划后,根据需要对城市进行分区,并编制分区规划 。它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 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规划安排,为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2. 内容 (1)土地使用性质、人口分布、建筑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 (2)各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用地范围; (3)主、次干道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高程,支路走向、宽度及主要 交叉口、广场、停车场位置和控制范围; (4)绿地系统、水系以及其它各项设施或用地的保护范围及空间形态要求; (5)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范围和主要设施的位置和范围。 3. 成果
3.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做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总平面布置图; (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4.3 城市规划的调查与研究
=城镇居住人口/总人口 预测城市化水平的方法 ① 递推法:参照以往城镇人口发展情况推算; ② 参照国内外同类型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推算; ③ 按国民生产总值发展速度推算; ④ 按商品粮增长的可供量估算; ⑤ 按农村人口转化的数量和可能推算; ⑥ 按城市建设投资推算等。
2. 城镇体系与网络 我国城镇体系的划分 依规模划分: ➢ 大城市 (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 人口50万以上); ➢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3. 成果要求 (1)规划文本 (2)主要图纸
现状部分: 1)市(县)域城镇分布现状图 2)城市现状图 3)新建城市或新发展用地的工程地质评价图
规划部分: 1)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2)城市总体规划图 3)郊区规划图 4)近期建设规划图 5)各专项规划图
4.2.3分区规划 1. 概念
全市人口
13341896人
市区人口
8214436人
中心城人口
7396793人
上海市人口地域分布(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
➢ 人口的社会变动 部门构成—人口就业的产业结构 人口的劳动构成 (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 人口的文化构成 ;人口的民族构成
1982-1990年上海市人口就业产业结构变化
表:城市各项建设用地适用坡度
项目 工业 居住建筑 城市主要道路 次要道路
坡度 0.5%~2% 0.3%~10% 0.3%~6% 0.3%~8%
项目 铁路战场 对外主要公路%~3% 0.5%~1% 可大可小
2.自然气象因素 ① 风象 ➢ 风向。风向频率:一定时期内,各个风 向所发生的次数。 ➢ 风速。 ➢ 风玫瑰。包括风向玫瑰和风速玫瑰。 ➢ 污染系数 ➢ 静风 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 ② 温度 ③ 降水 ④ 太阳辐射
1982年
1990年 变动情况
第一产业 25.68%
12.43% -13.25%
第二产业 51.05%
58.02%
6.97%
第三产业 23.27%
29.55%
6.28%
2. 社会结构 ➢ 人群 人群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是最典型的 首属群体。
➢ 社会结构的组织 社会上:社会阶层 地域上:社区 个体——家庭——邻里——社区 人类的空间行为与对空间的认知有关。 路径——边缘——区——地标——节点
风玫瑰
4.3.5 社会环境的调查研究
1.人口 ➢ 人口的自然变动 ➢ 人口年龄结构 ➢ 人口性别结构 ➢ 人口年龄中位数
指从零岁起依次将各年龄人口数累积,当累 积数达到总人口数的一半时的年龄。
➢ 人口自然变动
一年内的(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 年初总人口数
➢ 人口的迁移变动 ➢ 人口地域分布 ➢ 机械增长
4.1.3 工作特点 1. 综合性 2. 法制和政策性 3 .地方性 4. 长期和经常性 5. 实践性
具有广泛性 国家政策、法规,自身的法制性 地方个性特点 社会的发展、因素的变化 反映实践中的问题
4.2 各层次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城市规划编制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阶段。相对应层面上分城市发 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
地形分类 城市各项建设用地适用坡度 ④ 地质 ⑤ 水文和水文地质 ⑥ 建设用地适用性评定 用地适用性评定将用地分为三类用地 一类用地:适合建设用地; 二类用地: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 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用地。
表:我国地形的分类
名称
绝对高度(m)
极高山
>500
高山
3500~5000
高中山
1000~3500
4.1 城市规划的原则、基本内容与工作特点
4.1.1 原则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的和谐 3.社会集团之间的和谐 强调公平、民族、宗教、社会地位等
4.1.2 基本内容 1.收集资料,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措施 2.确定发展战略 3.城市功能空间布局 4.城镇体系规划 5.新旧城区开发建设的步骤和方法 6.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7.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与要求 8.近期建设 9.规划实施的措施与步骤
包括文字说明和必要的示意图纸。 专题报告:对重大问题的研究 如人口规模预测专题、城市用地分析专题等 城市规划大纲审定:由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汇同上一级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 行评审。
4.2.2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 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文字文件与图纸
4.2.4 详细规划 1. 任务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 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1)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 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 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 (4)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和建筑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