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鉴赏手册(全)

茶鉴赏手册(全)

茶鉴赏手册一:茶的历史起源于中国根据中国的传说,茶的动人故事始于神农氏对茶的有益性质的发现。

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皇帝,也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和中草药专家,出于卫生的考虑,他只喝开水。

传说公元前2737年的一天,神农氏在一棵野茶树下,架锅烧水,稍事休息,这时一阵微风拂过树枝,几片翠绿的野茶树叶随风飘落在即将烧开的水中,神农氏发现茶水变得味道鲜美,沁人心脾,饮后更感精力充沛,神清气爽。

由此,茶便被发现了。

在公元3世纪之前,人们一直从野茶树上采摘新鲜绿叶,并把它们冲泡成药物或滋补品。

后来,为了保证茶叶的供应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开始在自己的小农场里种植茶树,一整套干燥和加工茶叶的系统方法也逐渐发展起来。

公元4世纪、5世纪,茶叶逐渐风行全中国,人们开始在长江流域的丘陵地带建立新的茶叶种植园。

茶叶被作为贡品献给皇帝,并开始在客栈、酒店和饭馆出售。

到达欧洲在17世纪初期,不知是荷兰人还是葡萄牙人第一次把茶带到了欧洲。

当时两个国家都与中国有着海上贸易——葡萄牙通过中国的澳门,而荷兰通过爪哇岛。

他们起初是进行丝绸、锦缎和香料贸易,不久又开始了茶叶贸易。

茶叶首次到达俄罗斯是在1618年,它被作为礼物从中国运到萨-亚力克西斯。

二:茶的生产茶树茶这种植物具有暗绿色、有光泽、革质的叶子和直径约为2.5厘米的娇嫩小白花。

这种小白花有5或7个花瓣,与茉莉花很相似,它生长含有1~3粒种子的肉豆蔻状果实。

有机茶有机茶产品是最新发展起来的——大约仅7~10年时间。

有机茶的栽培规则极其复杂且须严格控制,所有的肥料、杀虫剂必须绝对不含化学药品,必须完全依靠如粪肥、堆肥、天然有机物、能提供必要营养的植物和树、地被物等物质。

有机种植园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土壤肥沃和生产力的长期稳定,保护生态环境,创造一定形式的有机微系统,用于生产完全没有化学药品、经济上可行的茶叶。

第一篇中国名茶品鉴一:唐代名茶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

到了唐代,关于名茶的记载就已经相当多了。

陆羽《茶经》记载南方已有43个州、郡产茶,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

唐代名茶有:湖州“顾渚紫笋”;常州“阳羡茶”;寿州“黄芽”;雅州“蒙顶石花”;福州“方山露芽”、湖南衡山“衡山茶”;陕西紫阳“紫阳茶”;寿州“六安茶”、“天柱茶”;杭州“天目山茶”;眉州“蛾眉白芽茶”等等。

二:宋代名茶到了宋代,盛行的是点茶法。

点茶程序为炙茶、碾罗、候汤、烘盏、击拂,其关键在于候汤和击拂。

点茶法是在唐代阉茶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宋代名茶有:建州“建茶”(又称北苑茶、建安茶,产于宋代贡茶的主产地——建州,著名的贡茶有龙凤茶、京铤、石乳、的乳、白乳、龙团胜雪、白茶40余种);湖州“顾渚紫笋”;常州义兴“阳羡茶”;四川蒙山“雅安露芽”、“蒙顶茶”;安徽六安“龙芽”;西双版纳“普洱茶”;浙江余杭“径山茶”;浙江杭州“宝云茶”、“龙井茶”;陕西紫阳“紫阳茶”;河南信阳“信阳茶”;四川峨眉山“峨眉白芽茶”;福建武夷山“武夷茶”,等等。

三:元代名茶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和其他文史资料记载,元代名茶有40余种。

元代名茶有:建州“头金”、“骨金”、“次骨”、“末骨”、“粗骨”;荆湖“雨前”、“雨后”、“杨梅”、“草子”;杭州“龙井茶”;福建武夷山“武夷茶”;江苏宜兴“阳羡茶”等等。

四:明代名茶明代,由于废除了饼茶进贡,社会上盛行抄青的条形茶,蒸青团茶虽有,但蒸青和抄青的散芽茶渐多。

不在将茶叶碾成粉末,而是直接抓一撮茶叶放入茶壶茶杯用开水沏泡,即可饮用,称为撮泡法。

不仅简便,而且保留了茶叶的清香味,直到今天仍为人们普遍接受。

明代名茶有:剑南“蒙顶石花”、“玉叶长春”;湖州“顾渚紫笋”;建州“先春”、“龙焙”;江苏“苏州虎丘”;浙江杭州“西湖龙井”;福建武夷山“武夷岩茶”;西双版纳“云南普洱”;安徽歙县、黄山“歙县黄山”等等。

五:清代名茶清代名茶,有些是明代流传下来的,有些是新创的。

清代,除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外,还发展了乌龙茶。

清代约有40余种名茶。

绿茶类:安徽歙县“黄山毛峰”;安徽休宁“徽州松罗”;浙江杭州“西湖龙井”;江西婺源“婺源绿茶”;江苏苏州“洞庭碧螺春”;安徽泾县“涌溪火青”;安徽六安“六安瓜片”;安徽太平“太平猴魁”;河南信阳“信阳毛尖”;陕西紫阳“紫阳毛尖”;安徽歙县“老竹大方”;江西庐山“庐山云雾”;安徽休宁“屯溪绿茶”;四川峨眉山“峨眉白芽茶”;浙江余杭“莫干黄芽”。

黑茶类:西双版纳“普洱茶”等等。

六:古茶今貌明万历三十八年茶叶迄今为止,已知有确切纪年的最早之古茶样。

福建漳浦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户、工二部待郎卢纬桢墓1987年出土。

出土时盛在明“时大彬”紫砂壶之中。

现由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

清乾隆二十二年“素心茶”“素心茶”1990年出土于福建漳浦县,墓主蓝国威系康熙六十年贡生。

墓中出土一锡茶叶罐,罐体呈椭圆形,罐内装满茶叶,茶中有10.5厘米的小白纸条,墨书“素心”二字,当为茶叶品名。

同时出土还有“鸣远仿古”款紫砂壶。

“素心茶”现由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

清代千两茶湖南安化特产,用细腻的黑茶制成,圆柱形,长500厘米,周围170厘米,重36.3千克,主销山西、蒙古等地,以太原为集散地。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藏。

清代“清源”茶砖茶砖长100厘米,宽50厘米,高25厘米,重60克。

由台湾张位宜先生捐赠,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

第二篇中国名茶一:绿茶顾渚紫笋茶产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一带,属绿茶类。

因鲜芽叶微紫,嫩叶背卷似笋壳,故称。

长兴县位于浙西北太湖之滨,南、北、西三面环山,东临太湖。

境内有大小山峰300余座,全县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年均气温15.6度,年降水量1600毫米左右,山区早晚烟雾弥漫,土壤以黄、红壤和石沙土为主。

茶树大部分种于山坞,当地称之为“界”。

以西坞界、竹坞界、方坞界、高坞界等地种植最多。

品质特点:色泽翠绿,银毫明显,香蕴兰蕙之清,味甘醇而鲜爽;茶汤清澈明亮,叶底细嫩成朵。

该茶被誉为“青翠芳馨,嗅之醉人,啜之赏心”。

普陀佛茶又称普陀山云雾茶,产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中的普陀山,属绿茶类。

因其最初由僧侣栽培制作,以茶供佛,故名佛茶。

早年佛茶外形似圆非圆,似眉非眉,形似小蝌蚪,故又称凤尾茶。

普陀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环岛约40公里,素有“海天佛国”之称。

普陀山种茶,约始于唐代,其实佛教正在中国兴盛起来。

寺院提倡僧人种茶、制茶,并以茶供佛。

清康熙、雍正年间,始少量供应朝山香客。

清末,由于轮渡通航,促进了佛茶的发展。

品质特点:色泽翠绿微黄,茶汤明净,香气清馥,滋味携永,爽口宜人。

老竹大方茶产于安徽省歙县东北部皖浙交界的昱岭关附近,属绿茶类。

相传为僧人大方始创于歙县老竹岭,故称“老竹大方”。

以老竹铺和福泉山所产的“顶谷大方”最优。

品质特点:外形扁平匀齐,挺秀光滑,翠绿微黄,香气高长,有板栗香,滋味醇厚爽口,叶底嫩匀,芽叶肥壮。

普通大方色泽深绿褐润似铸铁,形如竹叶,故称“铁色大方”或“竹叶大方”。

庐山云雾茶古称“闻林茶”,从明代起始称今名,产于江西庐山,属绿茶类。

庐山种茶始于晋代。

九江在唐代即成为茶叶著名的经营口岸。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说的是茶商从九江去浮梁(景德镇)往返贩茶的情况。

《本草纲目》中已将其列串名茶类。

品质特点:茶芽壮叶肥,白毫显露,色泽翠绿,幽香如兰,滋味醇厚,鲜爽甘醇,耐冲泡,汤色明亮,饮后回味香绵。

竹叶青茶竹叶青茶产于四川省峨眉山区,属抄青绿茶。

因陈毅1964年游峨眉山万年寺品茶,赞美茶形美似竹叶,汤色清莹碧绿,逐称为“竹叶青”而得名。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是名茶峨眉竹叶青、峨蕊的产地。

峨眉山以山峰相对如峨眉而命名,有大峨、二峨、三峨之分,一般所说的峨眉山是指大峨眉。

这里气候垂直分布明显,故有“植物王国”之称,珍贵动物也很多。

加之峰峦挺秀,山势雄伟,誉称“峨眉秀天下”。

南京雨花茶因产于浙江省南京市的产有晶莹圆润、五彩缤纷的雨花石的雨花台而得名,属绿茶类。

创于1958年是20世纪60年代崭露头角的新品名茶。

南京雨花茶的产区,包括南京中山陵和雨花台园林风景区、栖霞、浦口郊区和江宁、江浦、六和、溧水、高淳等五县。

品质特点:形似松针,紧直圆绿,锋苗挺秀,色泽墨绿,白毫显露,滋味鲜醇,气香色青,叶底匀嫩。

有除烦去腻,清神益气之功效。

二:乌龙茶武夷岩茶产于素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的武夷山,属乌龙茶类。

“武夷不独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产之奇而奇”。

唐代武夷已有茶叶栽培,至宋代更是被列为皇家贡品。

武夷山悬崖绝壁,深坑巨谷,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构筑“盆栽式”茶园,俗称“石座作法”。

“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岩茶因而得名。

武夷山方圆60公里,全山36峰,99名岩,岩岩产茶。

产于武夷山的乌龙茶,通称武夷岩茶。

但是由于品种不同、品质差别、采制时期有先后,历代对岩茶的分类,甚为严格,品种花色数以百计。

按产茶地点不同分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

正岩茶指武夷岩中心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品质香高味醇厚,岩韵特显;半岩茶指武夷岩边缘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岩韵略逊于正岩茶;洲茶泛指崇溪、九曲溪、黄柏溪溪边靠武夷岩两岸所产的茶叶,品质又低一筹。

武夷茶,从原始的有性群体,经过反复选择,选育优秀单株。

依据品质、形状、地点等,命名“花名”,在各种“花名”中再评出名丛。

武夷岩茶习惯上分为奇种与名种。

奇种是正岩所产的菜茶,品质在一般标准之上。

奇种又分单丛奇种和名丛奇种。

奇种均冠以各种花名,如不见天、醉海棠、瓜子金、太阳、迎春柳、夜来香等。

名丛奇种中的最上品。

其中最著名的如四大名丛——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普通名丛如瓜子金、半天天等。

各种指采自半岩和洲茶的普通菜茶,仅具岩茶的一般标准。

岩茶品质特点:香气馥郁,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锐则浓长,清则幽远”。

滋味浓醇清活,生津回甘,虽浓饮而不见苦涩。

茶条壮结、匀整,色泽青褐润亮呈“宝光”。

叶面有沙粒白点,俗称“蛤蟆被”冲泡后叶底“绿叶红镶边”,呈三分红七分绿。

安溪黄金桂茶又称黄金贵、透天香,产于福建省安溪县虎邱镇美庄村灶坑角落,属乌龙茶类。

安溪黄金桂是用黄旦,良种茶树鲜叶制成的。

品质特点:外形条索紧细卷曲,色泽油润金黄;内质香气高强清长,优雅奇特,仿似栀子花、桂花、梨花香等混合香气;滋味清醇鲜爽;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色,红边尚鲜红,柔软明亮。

饮后齿颊留香。

台湾包种茶产于台湾省,属乌龙茶类。

包种茶是目前台湾生产的乌龙茶类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它的发酵程度在乌龙茶类中最轻。

台湾包种为150余年前在福建安溪王义程氏创制,当地茶店售茶均用两张方形毛边纸盛放,内外相称,放入茶叶4两,包成长方形四方包,包外盖有茶行的唛头,然后按包出售,称之为“包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