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肉制品加工原理
即高铁肌红蛋白经过硝化和还原以及蛋白质变
性转变成一氧化氮亚铁血色原。
亚硝酸盐是唯一能同时起上述几个作用的物质, 现在还没有发现有一种物质能完全取代它。 亚硝酸很容易与肉中蛋白质分解产物二甲胺作 用,生成二甲基亚硝胺。
按国家食品卫生法标准规定,硝酸钠在肉类制 品的最大使用量为 0.5g/kg ,亚硝酸钠在肉类罐 头和肉类制品的最大使用量为 0.15g/kg;残留量 以亚硝酸钠计,肉类罐头不得超过 0.05g/kg,肉 制品不得超过0.03g/kg。
一氧化氮高铁肌红蛋白
适宜条件 NO — Mb
一氧化氮肌红蛋白
(3) NO—Mb+热+烟熏 →
NO—血色原(Fe++)
一氧化氮亚铁血色原(稳定粉红色)
这可从生产肠制品的肉色变化加以证实。
在加腌制剂前斩拌时,和氧充分接触的肉由肌
红蛋白成为氧合肌红蛋白,但是斩拌肉加腌制 剂时会立刻呈现棕色,这显然是氧合肌红蛋白 已被腌制剂氧化成高铁肌红蛋白的现象。 肠制品加热和烟熏后迅速出现粉红的腌肉色泽,
肌肉中蛋白质与结着性的关系
状 态 (1) 残存蛋白 质(%) 100.0 残存ATP 酶活性(%) 100.0 由ATP形 成超沉淀 + 灌肠的结 着性 +
(2)
(3) (4) (5)
71.4
45.4 55.2 28.8
97.4
92.6 25.9 9.3
+
+ + +
+
+ -
肌肉中起保水性粘着性作用的是结构蛋白质中 的肌球蛋白,一但失去了这种蛋白,则持水性 和粘着性就不存在了。
(4)有解离肌动球蛋白的作用 • 焦磷酸盐和三聚磷酸盐有解离肌肉蛋白质中肌 动球蛋白的特异作用。它们有将肌动球蛋白解 离为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作用,而肌球蛋白 的持水能力强,因而提高了肉的持水能力。 • 聚磷酸盐的使用量为肉量的 0.1% ~ 0.4% ,使 用量过高则有害于肉风味,并使呈色效果不好。 在实际生产中,常将几种磷酸盐混合使用。效 果上以焦磷酸钠、三聚磷酸钠和六偏磷酸钠为 最好。
第八章 肉制品加工添加硝酸钠(或钾)、 蔗糖和香料等的腌制材料处理肉类的过程为腌 制。 通过腌制使食盐或食糖渗入食品组织中,降低 它们的水分活度,提高它们的渗透压,抑制腐 败菌的生长,从而防止肉品腐败变质。
今天的腌制还具有改善肉的风味和颜色的作用, 以达到提高肉品质的目的。
5、新型快速腌制法
1.预按摩法 腌制前采用60~100kPa/cm2的压力预按 摩,可使肌肉中肌原纤维彼此分离,并增加肌原纤 维间的距离使肉变松软,加快腌制材料的吸收和扩 散,缩短总滚揉时间。
2.无针头盐水注射 不用传统的肌肉注射,采用高压 液体发生器,将盐液直接注入原料肉中。
3.高压处理 高压处理由于使分子间距增大和极性区 域暴露,提高肉的持水性,改善肉的出品率和嫩度。
保水性:一定的离子强度可提高保水性,主要 可提取盐溶性蛋白;但盐浓度过高,会由于渗 透压作用造成脱水。
促进亚硝酸盐、糖等成分向肌肉内部渗透。
2.糖(Sugar)
1.助呈色作用:腌制时还原糖的作用对于肉保持颜 色有作用,这些还原糖(葡萄糖等)能吸收氧 而防止肉脱色。 2.增加嫩度:糖极易氧化成酸,使肉的酸度增加, 利于胶原膨润和松软,因而增加了肉的嫩度。 3.调味作用:糖和盐有相反的滋味,可一定程度地 缓和腌肉咸味。 4.产生风味物质:在加热肉制品时,糖和含硫氨基 酸之间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醛类等多羰基化 合物,其次产生含硫化合物,增加肉的风味。
3HNO2 还原物质 HNO3 2NO H2O
(2)抗坏血酸盐和异抗坏血酸盐还原作用 2HNO2+C6H6O6 → 2NO+H2O+C6H6O6 (3)肉中还原性物质作用
NO –肌红蛋白的形成
( 1 )
NO MB
适宜条件
NO — Met — Mb
一氧化氮 肌红蛋白
(2) NO — Met — Mb
四、腌肉风味的形成
风味物质:羰基化合物、挥发性脂肪酸、游离 氨基酸、含硫化合物等在加热时的释放; 风味物质与肉内腌制剂发生反应; 亚硝酸盐抑制脂肪的氧化,使腌肉体现肉的基 本滋味和香味。
五、腌制方法
1、干腌法(Dry salt cure)
干腌是利用食盐或混合盐,涂擦在肉的表面, 然后层堆在腌制架上或层装在腌制容器内,依 靠外渗汁液形成盐液进行腌制的方法。
3.硝酸盐和亚硝酸
( 1 )抑菌作用:抑制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 并且具有抑制许多其它类型腐败菌生长的作用。
(2)呈色作用
( 3 )抗氧化作用:延缓腌肉腐败,这是由于它 本身具有还原性。 ( 4 )风味作用:对腌肉的风味有极大的影响, 如果不使用它们,那么腌制品仅带有咸味而已。
抑菌机理
加热过程中亚硝酸盐和肉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反 应,生成一种能抑制芽孢生长的物质; 亚硝酸盐可以作为氧化剂或还原剂和细菌中的 酶、辅酶、核酸或细胞膜等发生反应,影响细 菌正常代谢; 亚硝酸盐可以与细胞中的铁结合,破坏细菌正 常代谢和呼吸; 亚硝酸盐可同硫化物形成硫代硝基化合物,破 坏细菌代谢和物质传递。
5.抗坏血酸盐和异抗坏血酸盐
抗坏血酸盐可以将高铁肌红蛋白还原为亚铁肌 红蛋白,因而加速了腌制的速度;
抗环血酸盐可以同亚硝酸发生化学反应,增加 一氧化氮的形成; 多量的抗坏血酸盐能起到抗氧化剂的作用,因 而稳定腌肉的颜色和风味; 在一定条件下抗坏血酸盐具有减少亚硝胺形成 的作用。
6.水
在现代腌制肉生产中,水的基本作用为:
抗氧化作用
亚硝酸盐能稳定细胞膜中的脂肪和抑制肉中过 氧化物的产生;
亚硝酸盐能结合非血红素铁,而非血红素铁是
脂肪氧化的主要原因。
4.碱性磷酸盐
(1)提高肉的pH值的作用
在肉中加入焦磷酸钠或三聚磷酸钠后,肉的 pH值向碱性偏移。据实验,当肉的pH值在5.5 左右,接近肉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肉的持水性 最低,当肉的 pH 值向酸性或碱性偏移,持水 性均提高,因而加入磷酸盐后,提高了肉的持 水性。
粘着性表示肉自身所具有的粘着物质而可以形 成具有弹力制品的能力,其程度则以对扭转、 拉伸、破碎的抵抗程度来表示。 粘着性常与持水性平行地表现出来。
全肌肉(1)
肌原纤维(2)
除去肌动蛋白 和原肌球蛋白 除去肌球蛋白 除去肌球蛋白 和肌动蛋白 主要是间 质蛋白(5)
含肌球蛋白 含肌动蛋白的 的肌原纤维(3) 肌原纤维(4)
( 1 )可以作为盐、亚硝酸盐、糖、磷酸盐等腌 制成分分散介质;
(2)增加产品水分损失;
(3)补偿热加工的水分损失;
( 4 )减少损耗,增加产品的商品价值,可以使 产品的含水量大于原料肉的含水量。
二、腌肉的呈色机理
肌红蛋白的各种衍生物 ( 1 )氧合肌红蛋白:与氧充分接触,时间短, 铁为2价,鲜红色; ( 2 )高铁肌红蛋白:氧分压低,时间长,氧化 剂作用铁为3价,暗红色 ( 3 )血色原:肌红蛋白的珠蛋白因热、酸或碱 作用发生变性; (4)高铁血色原:血色原发生氧化 ; (5)一氧化氮肌红蛋白:鲜艳的亮红色; (6)一氧化氮血色原:稳定的粉红色.
(二)、影响腌肉制品色泽的因素
亚硝酸盐的使用量
用量不足时,颜色淡而不均,在空气中氧气的 作用下会迅速变色,造成贮藏后色泽的恶劣变 化。 用量过大时,过量的亚硝酸根的存在又能使血 红素物质中的卟啉环的 α─ 甲炔键硝基化,生成 绿色的衍生物。 一般夏天气温高,呈色作用快,可适当少放些, 冬天气温低,可适当多放些。
一、腌制成分及其作用
食盐使产品具有一定的咸味,并且有抑菌作用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类使产品呈现稳定的红色, 并具有抑制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 糖类能改善肌肉组织状态,增加产品风味和嫩 度; 磷酸盐具有保水剂的作用; 抗坏血酸具有助呈色作用.
1.食盐(Salt)
风味:肉制品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等成 分具有的鲜味,常常要在一定浓度的咸味下才 能表现出现,不然就淡而无味。 防腐:盐可以通过脱水作用和渗透压的作用,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延长肉制品的保存期。
六、腌制注意事项
1. 肉块腌透、腌好:一般说来,腌制液完全渗透到 肉内为腌透标志。方法是用刀切开最厚肌肉,若 整个断面呈玫瑰红色,指压弹性均相等,无粘手 感,说明已达到腌透的要求;若中心部位颜色仍 呈暗红色则表明未腌透。
2.腌液浓度及温度 盐液与肉组织的盐浓度差距愈大, 扩散速度愈快。温度愈高,速度愈快,但在温度 高的情况下,细菌繁殖也越迅速,肉容易变质。 腌制时最适宜的温度为2~4℃。
湿腌法腌制时间主要决定于盐液浓度和腌制温 度。湿腌的缺点就是其制品的色泽和风味不及 干腌制品,腌制时间长,所需劳动力比干腌法 大,蛋白质流失( 0.8% ~ 0.9% ),因含水分 多不宜保藏。
3、注射腌制法
动脉注射腌制法 用泵将盐水或腌制液经动脉系统压送入分割肉或腿 肉内的腌制方法,为散布盐液的最好方法。但是一 般分割胴体的方法并不考虑原来的动脉系统的完整 性,故此法只能用来腌制前后腿。 肌肉注射腌制法 多针头肌肉注射最适用于形状整齐而不带骨的肉类, 用于腹部肉,肋条肉最为适宜。 用盐水注射法可以缩短操作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提高产品得率,降低生产成本。
肉的pH值
亚硝酸钠只有在酸性介质中才能还原成 NO,加入 碱性磷酸盐常造成pH向中性偏移,往往使呈色效 果不好,所以其用量必须注意。
在过低的pH值环境中,亚硝酸盐的消耗量增大, 一般发色的最适宜的pH值范围为5.6~6.0。
温度
其它因素
添加抗坏血酸,当其用量高于亚硝酸盐时,在 腌制时可起助呈色作用,在贮藏时可起护色作 用; 蔗糖和葡萄糖由于其还原作用,可影响肉色强 度和稳定性;
(一)、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对肉色的作用
首先在酸性条件和还原性细菌作用下形成亚硝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