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辖的一个县级市,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
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敦煌学】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
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是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
【敦煌遗书】指敦煌所出5至11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
被西方探险家将大批文书珍品捆载而去。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
敦煌遗书的年代考订,可从纸质、尺幅、书法、题记、内容等方面确定,北朝写本书法带有隶意,南朝及隋唐写本为楷书,间有行书草书。
八世纪末至九世纪,有木笔书写的卷子,九世纪后期出现了经折装及册子本。
从内容上可分为宗教典籍、官私文书、中国四部书、非汉文文书等类。
是研究中古中国、中亚、东亚、南亚相关的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史、艺术史、科技史、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资料。
【敦煌艺术】的内容包括建筑、雕塑和壁画,三者结合为统一的整体,窟的形制有禅窟与中心柱、方形佛殿式的覆斗式。
塑像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主体,除了几尊高达数十米的石胎泥塑外,都是彩绘泥塑。
壁画大致可分为佛像、神怪、故事、肖像、经变、佛教史迹、装饰图案画等七大类。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
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张议潮】(?—872年),沙州敦煌(今属甘肃)人。
张氏世为州将,父张谦逸官至工部尚书。
张议潮曾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归唐朝。
【西汉金山国】,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于公元910年(一说是公元906年)在瓜沙地区(今甘肃敦煌、瓜州一带)建立,自称“白衣天子”。
为打通东西交通,与回鹘交战,结果一败涂地。
后回鹘攻打沙州,由于国力衰微,只好投降。
公元911年被甘州回鹘击败,成为回鹘政权的附庸。
公元914年,金山国灭亡。
【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的主体。
因敦煌石窟是开凿在砾岩上,因此多为木架结构。
在人工制作成的木架上束以苇草,草外敷粗泥,再敷细泥,压紧抹光,再施白粉,最后彩绘。
始自十六国,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目前尚存彩塑3000多身,其中圆雕2000多身,浮塑1000余身。
其保存古代彩塑之多,历时之长,技艺之精,为世界所罕见。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
据常书鸿先生在《敦煌飞天》大型艺术画册序言中说,“总计4500余身”。
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全世界和中国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飞天最多的石窟。
【王圆箓】(约1850~1931),祖籍湖北麻城县。
他本人出生在陕西,因家乡连年灾荒,生活所迫,出外谋生,流落于酒泉。
在此期间入道修行,人们称他为王道士。
后云游敦煌,登三危山,发现莫高圣境,感慨万千,急呼“西方极乐世界,乃在斯乎”。
所以他长期居留于此地,奉献了他的后半生.王道士藏经洞‘千年浩劫’【藏经洞】位于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的莫高窟诸多洞窟中,最为驰名的首推藏经洞——一第17窟。
当你站在洞窟门前,望着这小小的石室,定会思绪万千,满腹狐疑。
里面曾经堆置的50000卷震惊中外学术界的经卷、遗书,是什么时候、什么人、由于何种原因存放的?何时将洞门封住,轻松地抹上泥皮,绘上了壁画。
【研究对象】①敦煌石窟考古:主要考订各个石窟的建造年代、分期和内容,为石窟艺术和其他分支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②敦煌艺术;对敦煌彩塑、壁画、书法、音乐、舞蹈和建筑艺术进行考察研究。
③敦煌遗书;主要整理研究藏经洞所藏各类写本和刻印本书籍。
这是敦煌学研究的最大领域,包括天文、地理、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许多方面。
④敦煌石窟文物保护;包括敦煌小区域气候观测,流沙治理,窟内、外温、湿度控制,壁画、塑像病害治理,壁画色彩褪变化验与研究等。
⑤敦煌学理论;主要包括敦煌学的概念、范围、特点、规律的研究,敦煌学在人类文化和学术史上的价值,研究敦煌学的现实意义,敦煌学发展史等等。
对于敦煌学研究对象的宽度与广度,学术界有不同意见。
国际上有广义敦煌学与狭义敦煌学之说,但不论研究范围的宽泛或狭窄,敦煌学是一门以地名学为基础,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这个特点是没有疑义的。
【遗书内容】敦煌遗书内容可分为宗教典籍和世俗典籍两大部分。
宗教典籍占80%,包括经律、论、疏释、赞文、陀罗尼、发愿文、启请文、仔海文、祭文、僧传、经国等。
《金刚经》、《妙法莲华经》之类的复本甚多,也发现一些中土已佚的经卷,如隋唐时再三遭禁的三阶教的教义经文,以及一批疑伪经等。
宗教典籍除佛典外,还发现了另几种宗教典籍。
其中有道教卷子500件以上。
北朝写本《老子道德经想尔注》以及《老子化胡经》等佚道经。
摩尼教方面,有《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等。
景教方面,有《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等。
其中有一部分是久佚之典,具有补缺、辑佚之功,丰富了我国文献宝库。
另一部分,虽是传世文献所已有的,但为从事校勘订补工作,提供了难得的版本。
这些佚经的发现,推动了东酉学者对于摩尼教、景教的研究。
【遗书收藏】据统计,目前收藏敦煌遗书最多的有中国的北京图书馆,藏有遗书10000余号,已整理编目的有9803号;英国图书馆东方写本部有11297号,其中已编目9172号;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6000余号,汉文卷子4038号已编目,藏文卷子约2000号未编目;苏联列宁格勒亚洲民族研究所藏11050号,已编目2954号;日本人橘瑞超收藏429号。
另外,中国的旅顺博物馆189卷,甘肃省图书馆100余卷,藏文226卷,西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文物室22件,上海博物馆182件,天津艺术博物馆300余件,台湾中央图书馆153件,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20余卷。
国外的一些图书馆、博物馆也藏有部分遗书,如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765件藏文文书。
日本大谷大学:38卷,龙谷大学7卷。
日本私人收藏者:中村不折163卷。
其他人(包括一些不知姓名者)共有208卷,丹麦皇家图书馆东方部14卷,法国吉美博物馆还藏有绢画220幅。
还有一些图书馆收藏的图书数目不详,如中国甘肃河西地区博物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的一些私家收藏者也有数十卷,英国牛津大学金德利图书馆、英国皇家亚洲协会图书馆以及西德柏林科学院所藏的6000余件汉文文书、南朝鲜汉城博物馆藏有的2000余件原朝鲜总督文书、日本约3000件大谷文书中都有数目不详的敦煌文书。
印度德里博物馆还藏有一些藏文文书。
瑞典、奥地利、东德等国也都各有收藏。
【敦煌历史分期】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
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
以后,大月氏强盛起来,兼并了原来的羌戎。
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西汉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两次挫败月氏,迫使月氏人西迁徙于两河流域(锡尔河、阿姆河)。
整个河西走廊为匈奴领地。
强盛的匈奴以"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的威势,对西汉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并且经常骚扰掠夺。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位后,采取武力防御和主动进攻两者兼用的战略,于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夹击匈奴。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王朝决定断敌右臂,张我左掖,进发河西走廊。
汉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顺利地从乌孙凯旋而归。
从此,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
张骞"凿空"之行,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创举,为促进中外以及中原同西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为了彻底断绝匈奴与西羌的通路和联系,捍卫边关和丝绸之路的安全,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
并采用设防、屯垦、移民等措施,不断充实、加强建设河西。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两郡。
东汉初年,匈奴又逐渐强盛,征服了曾是西汉管辖的大部分西域地区,丝绸之路被迫中断。
公元75年,东汉王朝出兵四路进击北匈奴,凉州牧窦固率河西兵大败匈奴,收复了伊吾等失地,重新打开通向西域的门户。
同时派遣名将班超两度出使西域,杀死匈奴使节,联络西域诸国与东汉建立了友好关系,使断绝65年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
自西汉设郡到西晋末的数百年间,丝绸之路虽几通几绝,但敦煌日渐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也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军政中心和文化商业重地,成为"华戎所交大都会"。
在此期间,敦煌文化发达,名士济济,人才辈出:有骁勇善战的征边名将张奂,有深明大义的朝臣盖勋,有才学出众的大文学家侯瑾,有勤奋好学、人称"草圣"、"亚圣"的著名兄弟书法家张芝、张昶等。
永嘉丧乱,西晋王朝覆灭,晋室南迁,建立东晋政权。
广大北方地区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战、割据局面。
魏晋时期的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封建政权。
前凉张骏时期,曾改敦煌为沙州。
公元400年,李高[注:为日下一高]据敦煌称王,建立西凉国。
敦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国都,以后亡于北凉。
前凉、西凉、北凉三政权先后统治河西地区时,比较注重谨修内政,安民保境,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崇尚儒学,兴办教育。
使河西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这一时期,凉州已成为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而敦煌又是凉州文化的中心,名流学者代不乏人。
如有号称"敦煌五龙"的索靖、汜衷、张彪、索纟介、索永,俱以文学闻名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