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考点整理

古代文学考点整理

古代文学(元明清)考点整理填空元代的戏剧,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

世所谓元曲,原是指元代的杂剧和散曲,但有时也仅指元代的杂剧。

元杂剧的审美情趣是自然、酣畅。

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张生确立了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爱情故事中痴情多愁的情种形象。

“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关、王、马、白)马致远的剧作以文采见长。

白朴的代表作有《梧桐雨》、《墙头马上》。

《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

纪君祥的代表作是《赵氏孤儿》,其可以与关汉卿的《窦娥冤》相提并论。

石君宝的代表作是《李亚仙花酒曲江池》,简称《曲江池》,取材于唐人白行简传奇《李娃传》。

其另一代表作《鲁大夫秋胡戏妻》简称《秋胡戏妻》,其故事源自汉代刘向《列女传》,唐代时有《秋胡变文》。

南戏最早的剧本是《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包括《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屠孙》。

高明被称为“南戏之祖”,他的代表作是《琵琶记》,是据早期南戏《赵贞女》改编的。

元末四大南戏指的是《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了解)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马致远被称为“曲状元”。

元代后期散曲的代表作家张可久,字小山。

浙江庆元人。

朱权《太和正音谱》:“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被推为“词林之宗匠”。

元代后期散曲的代表作家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

朱权《太和正音谱》:“如凤管秋声”。

代表作有《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元代后期散曲的代表作家徐再思,字德可,浙江嘉兴人。

自号“甜斋”。

与“酸斋”贯云石齐名,时人并称“酸甜乐府”。

明代的戏剧包括短篇的明杂剧,其是由元杂剧演化而来,和长篇的明传奇,其是由宋元南戏演化而来。

明初有两位藩王成为剧坛的主将,其一是朱权,其代表作是《太和正音谱》,其二是朱有燉,其代表作品是《诚斋乐府》。

明代中叶的杂剧代表作家徐渭的《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4本短戏。

“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是传为徐渭所作的《南词叙录》。

明代传奇四大腔指的是余姚、海盐、弋阳和昆山。

明中叶的“三大传奇”包括: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传为王世贞或其门人所作的《鸣凤记》,它也是第一部取材于现实的政治剧。

明后期传奇创作中沈璟是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汤显祖是临江派的代表人物。

汤显祖辞官后隐居临川玉茗堂,著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包括《紫钗记》,取材于《霍小玉传》、《牡丹亭》、《南柯记》取材于《南柯太守传》、《邯郸记》取材于《枕中记》。

清初戏曲的代表作家李玉的剧作以《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为最著,合刊为《一笠庵四种曲》,简称“一人永占”。

全面而系统地论述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第一人是李渔,其戏剧理论著作是《闲情偶寄》。

李渔的代表作是风情趣剧《笠翁四种曲》,其中又以《风筝误》为代表。

他也是我国第一个专写喜剧的剧作家。

明代“四大奇书”指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

迄今所能见到的关于三国故事的第一部小说定本是元代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印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大宋宣和遗事》?《水浒传》的版本相当复杂。

今知有7种不同回数的版本,而从文字的详略、描写的细密来分,又有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

现存的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记》故事见诸文字的雏形,孙行者渐渐取代唐僧成为取经故事的中心人物。

猪八戒的形象首次出现是在元末明初,杨景贤杂剧《西游记》。

(猪八戒-黑风大王;深沙神-沙和尚)《西游记》现存最早的版本是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是《金瓶梅》。

它也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家庭生活的小说。

作者尚无定说,仅知初刻本署名为“笑笑人”,兰陵人。

《金瓶梅》今见最早的刊本是万历丁已(1617)年署刊的《新刻金瓶梅词话》,人称“词话本”或“万历本”。

崇祯年间有《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问世,人称“崇祯本”。

清康熙年间,张竹坡以“崇祯本”为底本,将正文的个别文字修改后另作详细评点,以《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之名行世,人称“第一奇书本”或“张评本”。

民国十五年(1926)又有存宝斋排印的《真本金瓶梅》。

此书将张评本中的秽笔全部删除,第一次以“洁本”的面貌问世而畅销一时。

(“词话本”或“万历本”-“崇祯本”-《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真本金瓶梅》“洁本”)清代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有,文言类瞿佑的《剪灯新话》,白话类的“三言”、“二拍”。

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

清初白话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有陈忱的《水浒后传》、“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

《聊斋志异》目前所存最早的印本是赵起杲的青柯亭本,(采录最为完备之本是张友鹤的“三会本”。

(了解))名词解释ν杂剧:ν散曲: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

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主要形式。

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朱有燉的《诚斋乐府》。

ν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其特征是:单片只曲,调短字少。

ν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

其特征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ν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以沈璟为领头人物集聚了吴江人沈自晋、苏州人冯梦龙等昆曲作家,其思想倾向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比较浓厚,主张“本色论”强调语言通俗自然,主张“声律论”但缺点是格律出现疏漏问题。

(了解)ν临江派:(了解)ν汤沈之争:沈璟与汤显祖作为明代戏曲上的两大巨人对戏曲格律与文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汤显祖尚趣,要求格律服从文辞,服从内容。

沈璟则守法,强调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

沈璟曾将《牡丹亭》改为《同梦记》,由此引发了“汤沈之争”。

ν苏州派:李玉ν章回小说: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

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

ν神魔小说: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

ν“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

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νν简答·论述●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答: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1、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

2、杂剧的角色比较多,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戏”、“末本戏”。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

)3、杂剧的剧本包括曲词、宾白和科介三部分。

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宾白,即念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科介,简称“科”,是指演员的动作、表情及其舞台效果。

其中演唱的曲词占有重要位置。

4、主要用五宫四调。

一本四折中,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元杂剧的发展情况如何?各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答: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是元杂剧的兴盛时代。

代表人物: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石君宝、纪君祥等。

(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

)后期:大德以后至元末。

是元杂剧逐步衰微的时期。

代表人物:郑光祖、乔吉、秦简夫等。

(创作中心在杭州。

)●关汉卿的杂剧从内容来分,可以分为哪几类?各类的代表作是什么?答:关汉卿的杂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公案剧。

以《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为代表。

二、婚姻爱情剧,多为轻喜剧。

这又可分为两类:一为表现弱者反抗恶势力,代表作有《救风尘》、《望江亭》;一为表现一般的婚姻爱情,代表作为《拜月亭》、《调风月》。

其特点是肯定女性对于婚姻的自主选择。

三、历史剧。

代表作为《单刀会》、《西蜀梦》。

这两部作品都是三国戏,塑造的是三国时蜀国关羽、张飞等人的形象。

这一类作品较多地反映了民间的英雄崇拜心理和价值观。

●关汉卿杂剧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什么?答:1)“场上之曲”(适合实际演出)。

2)注意尽快入戏(情节紧凑,将观众的目光快速聚集到戏剧矛盾上)。

3)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

4)善于设置悬念。

5)本色当行的戏剧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简述王实甫《西厢记》的地位答:·明王世贞《曲藻》:“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

”·涵虚子《论曲》:“花间美人”·金圣叹把《西厢记》列为第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为五“才子书”)·王骥德《曲律》把王实甫、马致远比作曲中的李、杜。

●简述《西厢记》的故事情节。

(了解)●南戏与北杂剧在体制上的主要区别:答:1、北杂剧一本四折,有楔子;南戏长达数十出,无楔子。

2、北杂剧以正末(正旦)一人主唱;南戏以生旦为主,各色皆可以分唱。

3、北杂剧用北曲,多刚劲粗犷;南戏用南曲,多柔婉缠绵。

4、北杂剧每折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套曲;南戏一出中可变宫调。

5、北杂剧每折一韵到底;南戏一出中可以换韵。

6、北杂剧动作提示叫“科”;南戏曰“介”。

●简述高明《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答:(1)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心理刻画方面尤为突出。

《糟糠自厌》:“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作两处飞?一贵与一贱,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

”(2)结构上富于匠心:双线结构,用双线索交错发展。

一是蔡求功名、升官、入赘而锦衣玉食的描写,另一条是赵五娘在灾荒中的艰难生活描写。

(3)人物语言个性化。

即能配合人物不同的身份和处境,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

●简述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

答: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袁宏道对《四声猿》的评价是“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