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心雕龙神思篇

文心雕龙神思篇

《文心雕龙》卷六刘勰著范文澜注神思第二十六(1)原文: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2)。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3)。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4)!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5)。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6);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7)。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8)。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9)。

积雪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10),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11)。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于风云而并驱矣(12)。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13)。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14),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是以禀心养术,无物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15)。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

相如含笔而腐毫(16),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17),王充气竭于思虑(18),张衡研《京》以十年(19)左思练《都》以一纪(20)。

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淮南崇朝而赋《骚》(21),枚皋应诏而成赋(22),子建援牍如口诵(23),仲宣举笔似宿构(24),阮禹据案而制书(25),祢衡当食而草奏(26),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虑后,研虑方定(27)。

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28)。

难易虽殊,并资博练。

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29)。

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30)。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

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31)。

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

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32)!赞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物心貌求,心以理应。

刻镂声律,萌芽比兴。

结虑司契,垂帷制胜。

注释:(1).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

俱五声之音响,而出言异句;等万物之情状,而下笔殊形。

”《文心》上篇剖析文体为辨章篇制之论;下篇商榷文术,为提挈纲维之言。

上篇分区别囿,恢宏而明约;下篇探幽索隐,精微而郎畅。

孙海《四六丛话》谓彦和此书,总括大凡,妙抉其心,五十篇之内,百代之精华备矣,知言哉!(2).《易·下系辞》:“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韩康伯注曰:“精义,物理之微者也。

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故能乘天下之微,会而通其用也。

”《正义》曰:“精义入神以致用者,言先静而后动。

圣人用精粹微妙之义,入于神化,寂然不动,乃能致其所用。

精义入神,是先静也;以致用,是后动也;是动因静而来也。

”彦和“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之说本此。

《庄子·让王篇》:“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案公子牟此语,谓身在草莽,而心怀好爵,故瞻子对以重生则轻利。

彦和引之,以示人心之无远不屈,与原文本义无关。

(3).黄先生《文心雕龙札记》(以下简称《札记》)曰:“此言思心之用,不限于身观,或感物而造端,或凭心而构象,无有幽深远近,皆思理之所行也。

寻心智之象,约有二耑:一则缘此知彼,有斗量之能;一则即异求同,有综合之用。

由此二方,以驭万理,学术之源,悉从此出,文章之富,亦职兹之由矣。

”(4).陆机《文赋》曰:“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老子曰:‘涤除玄览。

’河上公曰:‘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瞻视万物盛衰而思虑纷纭也。

)悲落叶于筋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宜之乎斯文。

”又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又曰“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里而无阖,通亿载而为津。

”(5).《札记》曰:“此言内心与外境相接也。

内心与外境,非能一往相符会,当其窒塞,则耳目之近,神有不周;及其怡怿,则八极之外,理无不浃。

然则以心求境,境足以投心,取境赴心,心难于照镜。

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斯则成连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满志也。

”(6).《札记·孔子闲居》:“清明在躬,志气如神。

”《正义》曰:“清,谓清静,明,谓显著,志气变化,微妙如神。

”据《礼记》此文,志气当作气志。

(7).物,谓事也,理也。

事理接于心,心出言辞以明之。

《易·上系辞》:“言行君子之枢机。

”韩注:“枢机,制动之主。

”(8).《文赋》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盛貌)以级还(多貌),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

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颐,顿精爽于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难出之貌)其若抽。

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牵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物,事也;戮,并也。

言文之不来,非余力之所并)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谓天机骏利)塞(谓六情底滞)之所由。

”陆士龙思劣,而其《登遐颂》,须臾便成,视之复谓可行,是思有利钝之证。

(9).《庄子·知北游》:“老聃曰,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

”《白虎通·论五脏六腑主性情》曰:“五脏者何也?谓肝心肺肾脾也。

”疏瀹五脏,谓情性不可妄动,使人烦懑也。

又《论精神》曰:“精者静也。

神者恍惚。

”(变化之极,是即恍惚之义)陈立《疏证》曰:“《国语·周语》祓除其心洁也。

注,精洁也。

洁有静义。

”《庄子·庚桑楚》:“彻志之勃解心之繆,去德之累,达道之塞。

富贵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动容色理气意六者,繆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

此四六者不盗,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

”纪评曰:“虚静二字,妙入微茫。

补出积学酌理,方非徒骋聪明。

观理真则思归一线,直凑单微,所谓用志不分,乃疑于神。

”《札记》曰:“此与《养气篇》参看。

《庄子》之言曰‘惟道集虚。

’《老子》之言曰‘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而则宰有者无,制实者虚,物之常理也。

文章之事,形态繁变,条理纷纭,如令心无天游,适令万状相攮。

为文之术,首在治心,迟速众殊,而心未尝不静,大小或异,而气未尝不虚。

执璇机以运大象,处户牖而得天倪,惟虚与静之故也。

”袁守定《占毕丛谈》云:“陆厥《与沈休文书》曰:‘王粲初征,他文未能称是,杨修敏捷,《暑赋》弥日不献;一人之思,迟速天悬;一家之文,工拙壤隔。

’夫一人载笔为文,而有迟速之不同者,何也?机为之耳。

机则为文敏而工,机赛塞则为文滞而拙,先正常养其文之所自出,盖为此也。

”(10).此四语极有论序。

虚静之至,心乃空明。

于是秉经酌纬,追骚稽史,贯穿百氏,泛滥众体,巨鼎细珠,莫非珍宝,然圣经之外,后世撰述,每杂邪曲,宜斟酌于周孔之理,辨析于毫厘之间,才富而正,始称妙才。

才既富矣,理既明矣,而理之蕴蓄,穷深极高,非浅测所得尽,故精研积阅以穷其幽微。

及其耳目有沿,将发辞令,理潜胸臆,自然感应。

若关键方塞而苦欲搜索,所谓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伤神劳情,岂复中用。

《札记》曰:“此下四语,其事皆立于神思之先,故曰‘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言于此未尝致功,即徒思无益,故后文又曰‘禀心养术,无物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

言诚能秉心养术,则思虑不至有困;诚能含章司契,则情志无用徒劳矣。

纪氏以为彦和练字未稳,乃明于解下四字,而未尝细审上四字之过也。

”袁守定《占毕丛谈》云:“文章之道,遭际兴会,据发性灵,生于临文之顷者也。

然须平日养经馈史,霍然有怀,对景感物旷然有会,尝有欲吐之言,难遏之意,然后拈题笔,忽忽相遭。

得之在俄顺,积之在平日,昌黎所有诸其中是也。

舍是虽刻精竭虑,不能益其胸之所本无,犹采珠于渊而渊本无珠,探玉于山而山本无玉,虽竭渊夷山以求之,无益也。

”(11).《庄子·养生主》:“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玄解之宰谓心。

《礼记·玉藻》:“卜人定龟,史定墨。

”郑注“视兆坼也。

”此文所云定墨,不可拘滞本义。

《庄子·天道》:“轮扁曰‘有数存焉于其问。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七十年而老斫轮。

’独照之匠语本此。

意象,见上《论说篇》引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

《庄子·徐无龟》:“匠石运斤成风。

”(12).《文赋》曰:“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所钦;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愈深,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粲风飞而拳坚,郁云起乎翰林。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文章之体有万变之殊,众物之形无一定之量也)。

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在有无而黽俛,当浅深而不让,虽离方而遯员,期穷形而尽相。

(方圆,谓规矩也,言文章在有方圆规矩也。

)故夫夸目者为奢,惬心者贵当(其事既殊,为文亦异,故欲夸目者,为文何尚奢,欲快心者,为文贵当。

惬,犹快也。

)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其言穷贱者,立说无非湫隘;其论通达者,发言唯存放旷。

)”(13).言语为表彰思想之要具,学者之恒言也。

然其所以表彰思想者,果能毫发无遗憾乎?则虽知言善思者,必又苦其不能也。

思想上精密足以区别,而言语有不足相应者;思想上有精密之区别,言语且有不存者。

无论何种言语,其代表思想,虽有程度之差,而缺憾则一也。

据此,知言语不能完全表彰思想,而为言语符号之文字,因形体声音之有限,与文法习惯之拘牵,亦不能语言与相合而无间。

故思想发为言语,已经有一层障碍,由言语而著书帛,又受一次朘剥,则文字与思想之间,固有不可免之殊差存矣。

陆士衡曰:“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彦和亦曰:“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由此观之,孔子辞达之训,诚难能而可贵也。

黄庭坚《与王观复书》引此难巧作难工。

(14).欧阳建《言意尽论》曰:“古今务于正名,圣贤不能去言,其何故也?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辩,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

鉴识显而名品殊,言称接而情志畅,原其所以,本其所由,非物有自然之名,理由必定之称也。

欲辩其实,则殊其名;欲宜其志,则立其称。

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由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