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经济学知识点

城市经济学知识点

1.现代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是现代工业、第三产业以及非农人口集中的地方,在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2.城市的特点:空间特性表现味;相对高人口密度,经济特性表现为;工商业发达,社会属性表现为:“异质性”或“多样性"。

3、当比较优势和交换的规模经济同时存在时,贸易城市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当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时,工业城市才能得以出现和发展;企业间的空间竞争使得每一个企业和每个城市体系都有自己的市场范围。

4、不同角度城市分为不同类型:按城市的性质或功能分为:综合性城市;工业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风景旅游城市。

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分为:特大城市(非农业人口100万以上):大城市(非农业50-100万);中等城市(非农20-50万);小城市(非农10-20万);镇(非农2000-10万)。

按照行政地位(中国)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此外,根据城市地理位置可分为为沿海,内地和边境城市;根据城市辐射范围的广度和辐射力强度分类;按城市所处的气候环境分为寒带、温带、热带城市等。

5、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城市内部经济社会活动合理组织的科学。

前者是宏观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后者是微观城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6、城市化发展的三阶段论是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于979年提出的。

第一阶段: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当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前期时,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

第二阶段;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当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随着工业过程的迅速推进,城市化呈现出快速整长的态势,城市化水平由30%持续上升到60%左右,第三阶段:城市化的成熟阶段。

当区域经济发展到工业化后期以后,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速度开始减缓,城市人口比重最终大体稳定在70-80%。

7、城镇人口增长系数K=城镇人口增长规模/总人口的增长规模;K=0. 5、K=1和城市化水平超过50%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大重要转折点。

前城市化社会;K<0.5,相当于前工业化阶段。

城市化初期阶段:0.5=<K<1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前期,城市化高速成长的起点。

城市化的中期阶段;K>=1,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统筹城乡发展起点。

城市化后期:城市化水平高于5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后期。

成熟的城市社会;城市化水平高于60%,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或者现代社会。

8、城市是指在相对较小的面积里居住了大量人口的地理区域。

城市地区是指人口不少于限定数量。

且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不低于限定数量的固定地理区域。

大都市区是指拥有大量人口的核心区以及与其在经济上结为一体的临近社区。

9、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10、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原理一:人们面临交替,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原理五;贸易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相互交替。

11.市场(market):由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商品劳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制。

12.价格(price):既物品的货币价值。

它代表了消费者与厂商愿意交换各自商品的条件,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价格还是一种信号。

13.需求向下倾斜定律: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同时其他条件不变),购买者趋向于购买更少的数量。

同理,当价格下降,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量增加。

因此,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

14.市场需求曲线,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某一特定商品的价格与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数量之间的关系。

15、替代效应;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会用其他类似的物品来替代它。

16、收入效应;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时。

消费者会感到自己比以前穷了一些,自然会削减对该物品的消费。

17、影响需求曲线的因素;平均收入,人口(市场规模),相关物品的价格、偏好和特殊因素。

18.市场供给曲线;在其条件保持不变时,某一特定商品价格与厂商供给的商品数量之间的关系。

19.供给定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价格上升会使供给量增加。

因此,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

20.供给曲线的影响因素(价格给定):技术、投入品价格、相关物品的价格、政府政策和特殊因素。

21.市场均衡(market equilibrium): 供给和需求的力量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下,厂商生产出消费者要购买的商品数量,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即市场均衡。

在竞争市场上,这一均衡发生在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上,市场上不存在短缺或过剩。

22.在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水平上,市场达到均衡。

在均衡点上,价格既没有上升也没有下降的趋势。

我们也称均衡价格为市场出清价格(the market-cleaning price)。

这意味着所有供给和需求的订单都已完成,账簿上已经出清,需求者和供给者都得到了满足。

23.短缺(shoetage)如果某商品的价格低于均衡价格,该种商品就会短缺。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消费者想要买到的商品比生产厂家愿意供给的商品多,我们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商品的价格会上升,明天的价格会比今天的高。

24 过剩(surplus):如果某商品的价格高于均衡价格,该种商品就会过剩。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生产厂家愿意供给的商品多于消费者想要买到的商品,我们可以预期在一定时间内商品的价格会下降,明天的价格比今天的低。

25.弹性:是指供求相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衡量消费者和生产者对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

包括: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供给的价格弹性。

26.需求的价格弹性,有时称价格弹性:衡量当一种物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改物品需求量变得的大小,价格弹性的准确定义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27.不同物品的价格弹性,会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差别很大,当一种物品的价格弹性很高时,我们称这样物品是“富有弹性”的,这意味着该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强烈。

当一个物品的价格弹性很低时,我们称这种物品是“缺乏弹性”的,也就是说该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微弱。

28.富有需求价格弹性:如果价格变动一个百分点引起需求量的变动超过一个百分点,则该物品就是富有需求价格弹性。

缺乏需求价格弹性:如果价格变动1个百分点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不足1个百分点,则该物品就缺乏需求价格弹性。

单位需求价格弹性:如果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点正好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点,则该物品拥有单位需求价格弹性。

29.需求的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当需求缺乏弹性时,降低价格会减少总收益。

当需求富有弹性时,降低价格会增加总收益。

当需求具有单位弹性时,降低价格不会引起总收益的任何变动。

30.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显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处于不利地位,从而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31.比较优势原理:虽然国家可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两者的优势程度一般都不同。

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成本的劣势要小一些,具有相对优势,国家或地区间利用这种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贸易,那么双方都能从中获得利益。

32.五大城市经济学公理: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自我强化效应产生极端结果,外部性导致非效率,生产受规模经济影响,竞争导致零利润经济。

33.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它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1.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2.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3.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4.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市场;5.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34.工业化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城市革命,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几个特殊经济本性,即所谓的“最低临界值原则”、“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和“循环积累因果关系原则”。

最低临界值原则是指新建或扩建一个工厂需要有一个最低销售额的支持,只要达到这个临界值,那么投资者就可能会因其有利可图而作出投资决策。

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是指一个城市的居民对未来作出的决策是以这个才城市现在必须提供什么为基础的,也即过去形成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布状况,影响着现时的决策倾向。

循环积累因果关系原则,是指把工业增长和城市发展看做一种相互联系的过程,每个发展阶段都依赖与前一发展阶段。

35.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这种后续动力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生产配套性服务的增加,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

36.在城市化诸多动力机制中,可以分解出两大基础力量,即以农业发展为代表的农村“推力”,和由工业化与第三产业为代表的城市“拉力”。

这两股力量一“推”一“拉”,使得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不可避免的发生和发展着。

37.具备下列两个条件之一的可以设立镇的建制:(1)区县级地方国家机关,均设置镇的建制;(2)总人口在二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二千的,可以建镇;或者总人口在二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入口的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

38.完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人口分散布局,没有交易,没有集聚的经济理由,也不会诞生经济城市。

只有农产品产生剩余,富于农产品一方面使得一部分人得以脱离农业生存,另一方面促使原始贸易的产生。

贸易使人们在空间上集聚,偶然性贸易产生集市。

随着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产品剩余越来越多,以至于可以使一部分人长期脱离农业成为非农业生产者,他们大部分时间进行贸易,贸易的长期存在导致贸易所在地长期有大量人口聚集,这些贸易地区的人口密度要远远大于农村地区。

由于城市第一特征指具有较高人口密度,因此,这些贸易活动聚集场所也就成为最初的城市:贸易城市。

39.运输规模经济:指每公斤每公里的运输成本随着运输规模的增加而下降的现象。

运输规模经济产生的初始原因:第一,运输劳动力的节约,第二,运输工具的节约。

40.市场型城市分为两类:贸易型城市和工业城市。

如果说在农产品剩余和运输规模经济的存在共同促进了贸易城市的诞生,那么内部规模经济的存在促进了工业城市的诞生和发展,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平均成本随着企业生规模的扩大而逐步下降的经济效应。

41.工业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差别在于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是指企业生产成本随着企业集聚数量的增加而降低的经济效应,经济学家通常称之为外部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分为两种:由于同行业企业群发产生的专业化经济(地方化经济),由于不同行业企业集群发展带来的城市化经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