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住房与城市经济学—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

住房与城市经济学—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

第二讲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案例:吴江与苏州合并2012年9月1日苏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合并位于古城区的沧浪、平江、金阊三区为姑苏区,县级市吴江市撤县设区。

从9月6日起,全国百强县排名第二的江苏省吴江市将正式撤县,以“吴江区”的身份整体并入苏州市中心城区。

此次区划调整后苏州城区将直接与上海接壤,此举将有利于加强苏州中心城市首位度和辐射能力,理顺苏州古城保护和太湖整体保护开发的体制机制,还将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和提高行政效能。

而拥有部分太湖水面和岸线的吴江撤市设区,将使得吴江区既保持县域体制机制活力,又获得城区功能新的发展优势,并有利于理顺太湖整体保护开发体制机制。

吴江经济实力:数据显示,2006年末吴江地区总产值为640亿元,而到2010年,这一数字已突破1000亿元,4年之间增长了56.2%。

2011年,吴江地区生产总值继续增长,达到1192.28亿元。

据了解,苏州下辖五县市均是全国十强县,苏州市中心城市首位度偏弱,辐射带动能力不足,调整前苏州城区各项社会发展指标均占该市比不足四成,而调整后各项指标占比都将过半。

事实上,在苏州吴江未合并之前,两地之间就有较大的往来,苏州与吴江几乎连片发展, 2010年,吴江市成立了一个西邻太湖的“滨湖新城”。

这个新城位于吴江北部,与苏州的吴中区接壤,规划打造“滨湖生态乐居名城”。

而一线之隔的苏州吴中区也几乎同时抛出了以现代化商务办公集聚区为主的“滨湖新城”规划,且与吴江的“滨湖新城”相连,从地图上看,二者实则为一个整体。

可见两地在合并之前均已为合并做准备,苏州和吴江重组经济地理一是可以通过区划调整降低交易成本和政府管理的相对成本,增强苏州作为整体的竞争力;二是便于苏州整体的城市功能转型和产业升级,加速发展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可以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城乡生活条件。

对合并的思考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认为,事实上,中心城市做大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极,近年来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多地都有所尝试。

就在去年,安徽省原巢湖市拆分,大部分并入合肥市,合肥借由此举成为皖北经济带的有力支持,同时达到抗衡南京经济圈的功能。

从整个世界和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行政区划的发展趋势来看,其在很长历史时期内都相对固定,他们之间很少因为有行政壁垒要破除而合并来合并去,更多的是通过区域合作、竞争的方式来推动发展。

不过,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圈或大城市群同时也在全球竞争中显示出绝对优势地位。

比如美国东海岸大都市区,以及西海岸以洛杉矶、旧金山为代表的大都市区,还有英国的伦敦大都市区、法国的巴黎大都市区、日本的东京大都市区等等,这样的大都市区,可以调配和利用很多资源,其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流动速度非常频繁,基础设施更好,经济活跃程度更高,文化更多元更丰富,从而拥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由于我国仍处在外延扩张式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省区或城市,更多是依赖和寻求支配更多空间资源和经济资源,例如土地资源及其所附着的各种资源,并在此基础之上寻求获得更多发展空间。

“土地资源尤其受到中国各地方政府重视。

许多地方希望突破行政管辖区域限制,希望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扩大自己可以支配的土地资源。

与此同时,还希望通过调整扩大行政区划,增强自身经济地位,从而可能争取到更多的发展资源和政策支持。

”从过去十多年的经验来看,长三角尽管在全国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中走在前列,但仍难以突破由行政区划和利益分配造成的行政壁垒,这也是大城市不断出现以相互抗衡的重要原因。

行政区划调整其实也是双刃剑。

一方面可以扩大经济和生产力资源,另一方面也相应增加了社会管理责任。

“我们在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不能夸大有利的一面,而淡化社会管理责任的一面。

行政区划调整后,如果过分扩大区划,过分扩大空间资源、土地资源,自然会增加更多人口,但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社区服务、外来人口管理等体系上,能否都跟得上?这是需要深入思考认真对待的问题。

否则就有可能会出现行政区划过度扩大,而社会管理却日益粗放的状况。

因此,区划调整之后,地方政府须担当好相应增加的社会责任。

”为何江阴对于并入无锡非常抵触?无锡当然希望并区,以在GDP、财政收入上沾光,江阴并入无锡,有利于这一区域的发展,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将促进江阴的发展。

而道路等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如果锡澄合并,无锡肯定会“市刮县”,“截留”江阴一部分财力,以用作无锡市中心城区建设,而江阴自然反对被人‘剪羊毛’。

”另外,很多城市发展都面临土地缺乏问题,而锡澄合并后,无锡将利用江阴的土地指标,接受之前回绝掉的项目或转移安置一些不适合在主城区发展的项目。

-锡山市的前车之鉴让江阴人难以释然。

2000年,经济发展强劲的锡山市撤市,被分割成无锡市锡山和惠山两个区。

分割后的惠山区虽然发展不错,但已经不能对无锡市城区构成威胁。

“如果不拆分,原锡山市政府所在地东亭镇将成为无锡第二个城市中心,有与无锡市区分庭抗礼甚至取而代之的趋势。

”作为一个县,江阴实力突出,如果设区,将变得普通,失去曾经的光环。

顺德并入佛山、萧山并入杭州后,并未见特别突出表现。

相反,让出百强县座次,使这些地方锐气顿减。

江阴梦想将张家港、靖江和江阴合在一起变成“三江市”,江阴成为一番之主,而不屈尊于无锡。

2.1城市规模的一般性描述什么是城市规模(urban scale;city size;city scale),目前还有不同的解释。

一般认为,所谓城市规模,通常是指城市的土地、人口以及经济等方面的数量规定,它主要表现为在一定时间内,构成城市的各种物质和经济要素的集聚程度和数量多寡。

通俗地说,城市规模就是城市的大小,它是城市吸引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大小的标志,是一个含有社会经济意义的数量概念。

按照城市内集聚的要素不同,可以把城市规模分为●城市空间规模(用地规模)●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经济规模(狭义城市规模)三个互相关联的部分。

目前,国际上常用人口规模作为城市规模统计的通用指标。

按照城市内各种要素集聚的程度和数量多寡,一般可以把城市规模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几种类型2.2城市最有规模1、最优城市规模的最小成本分析最优城市规模理论是最早的最优城市规模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最优城市规模(人口规模)是人均成本的函数,其人均成本包括城市服务设施的投资成本与城市运用成本等。

按照该理论,所谓最优城市规模,是指城市的人均成本达到最低的城市规模。

一般而言,城市规模与人均成本之间呈现U字形关系。

最小成本理论是最早提出来的,因而尽管在理论上有一定的适用性,也可以做实证研究,但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它本身存在的一些缺点也就不可避免的显露出来。

例如,最小成本分析采用不同的成本口径、分析期间、分析对象和分析方法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在成本口径选择中,更多地从城市在建设造价和经营费用上的经济性去考虑,而不是基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效果出发来考虑。

而且,最小成本理论分析不考虑城市规模效益,而效益也是城市规模的函数。

2、最优城市规模的成本效益分析1970年,阿朗索(W.Alonso)提出了生产和成本双方面的成本效益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模型的横轴是城市人口规模,纵轴是成本,类似于微观经济理论的生产曲线。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最大的难度在于现实中的集聚经济水平的度量。

最优城市规模的成本效益分析的限度是总成本和总效益的度量,实际上这两种综合性的度量需要考虑所有复杂的因素,难于进行定量分析。

不同的研究角度以及不同的价值判断得出的最优城市规模都是不同的。

这也说明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最优城市规模理论上是存在的,但并不是惟一的,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从几万到几百万都可能是最优的。

其二,在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科技水平和不同人文条件下,最优城市规模是不同的。

其三,适用于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各个城市的统一的合理城市规模是不存在的。

2.3 中心位置理论中心地:某一区域的中心点,是某一区域中散布的居民点中的中心居民点,即城镇,尤其是指区域中心城镇。

中心位置模型假定一个地区生产三种消费商品:珠宝、CD和比萨。

这一地区特征如下:1.人口密度:人口基本分布均衡,总人口8万人。

2.无购物外在性3.普遍存在的投入品4.商品的人均需求相同5.商店数量珠宝:8万人/店CD:2万人/店比萨:5000人/店简单中心位置模型启示:1.多样性和规模经济不同消费品具有不同的与人均需求相对应的规模经济,因而它们的市场区不同。

2.大意味着少少量大城市和大量小城市。

3.购物路线消费者流向大一点的城市而不是小一点的或相同大小的城市。

2.4市场进入与竞争一个生产者当其产品有效价格在一定距离上过高时,其产品将不再有需求,这种市场边界称为“上边界”,是由消费者的行为决定;同时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其生产成本固定,因此他需要一个最低限度的销售量才能维持正常生产,与这一最低销售量所对应的即为市场区的“下边界。

”无论“上边界”还是“下边界”,对于单一中心地来说,经济效率最高的市场区形态应该是圆形。

对于多城市中心来说,各个同等级的城市之间初始市场上边界相连接,并不断扩展,最终形成正六边形的蜂窝形。

2.5城市系统城市规模增加的同时也提高了工资水平,这是因为存在集聚经济和较高的通勤成本。

效用水平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提高,直到集聚经济效用低于由通勤成本增加所导致的规模不经济。

人口数量与效益模型呈倒“U”型。

人口会自动发生调节,向更加具有效益的城市迁移,对于人口较少的城市会由于人口的自我强化而变小直至消失,这就是人口自我强化产生的极端后果;而对于大城市来说,人口则不会发生主动的调节,而会继续保持这种无效率状态。

小城市的效用曲线具有正斜率,这是由于集经济效应要高于聚交通成本增加所引致的规模不经济。

大城市效用曲线具有负斜率,这是由于集聚经济效应要低于交通成本增加所引致的规模不经济。

国家和区域内总是存在为数不多的规模很大的城市,它们人口稠密区并提供大部分的商品生产和销售,其周围分布着人口和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而这些小城市周围往往也存在着更小的卫星城。

等级-规模法则对于一个城市体系来说,通常在一个特定的国家内超出某种规模的城市人口可以表达为:等级×规模=常数这一规则表明一个地区所有城市等级与规模的乘积相同。

即如果最大的城市地区拥有人口1600万,该法则认为第二大城市拥有人口800万,第三大城市人口为533万,而第16位的大城市人口为100万。

根据城市等级----规模模型,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

第二讲第二部分城市经济部分2.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论:1、概念:一国或地区为其人民提供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能力的扩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