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析庞德的_在地铁车站_中的中国古典诗歌影响

简析庞德的_在地铁车站_中的中国古典诗歌影响

关键词: 美国意象主义 中国古典诗歌 庞德
美国意象主义是随着二十世纪初的意象主义这一文艺思 潮的产生而出现的。意象主义是对当时统治诗坛的后期浪漫 主义诗歌( 即维多利亚诗歌) 的反驳, 在内容上因承旧习, 抒情 含混, 在艺术上追求华丽词藻, 意象模糊的后期浪漫主义诗歌 已不被人欣赏, 为了冲破这一局面, 意象主义诗人主张用鲜明 的意象, 也就是通过描写感觉上的具体对象来表现诗意, 一反 英诗直抒胸臆的传统, 力求把感情隐藏到具体意象的背后, 让 意 象 透 出 感 情 来 。 要 求 诗 人 以 鲜 明 、准 确 、含 蓄 和 高 度 凝 炼 的 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 并将诗人瞬间的思想感情溶化 在诗行中, 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后来又提出了著名的意象主 义三原则: 1.直接表现“事物”, 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2.绝 对 不 使 用 任 何 无 益 于 表 现 的 词 。3.至 于 节 奏 , 采 用 音 乐 性 短 语, 而不是用节拍器的节奏来写作。意象派诗歌运动曾受到日 本诗歌的影响, 美国诗人认为日本诗主要是徘句, 俳句十分简 练, 美国诗人正好可用来反抗维多利亚冗长的诗风。但俳句过 于简单, 文字太少, 只能表达单一的意象和瞬间的效果, 而这 时随着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被介绍到西方, 意象派诗人最终 转向了中国诗, 中国诗的发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诗中那种寓 激 情 于 清 静 的 审 美 趣 味 , 那 种 不 判 断 、不 说 教 的 语 言 风 格 , 对 意象派诗人来说, 是富于吸引力的。他们认为中国古诗和意象 派诗歌主张十分吻合。这样中国古典诗歌理论成为意象派诗
课 堂“加 水” 忌 随 意
刘文
(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江苏 宿迁 223800)
摘 要: 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之后,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究竟 是什么样, 一线的教学工作者都在着力进行探索。在探索过程 中笔者发现,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课外知识的 补充太滥— ——课堂“加水”。为避免课堂“加水”的随意性, 笔者 认为应该遵循下面四个原则: 紧扣教学目标; 恰当控制时间; 着眼提高效率; 讲求方式方法。
在这里, 他完成了对社会性世俗自我的回归, 又完成了对 社 会 性 世 俗 自 我 的 超 越 。 超 越 了 凡 人 的 自 私 狭 隘 — — — 尽 管 是 凡人美好的留恋惜别之情, 达到以崇高之心善待万物的无私 之 境 , 即 超 我 之 境 (超 越 了 凡 人 的 神 我— ——神 圣 自 我— ——之 境), 演绎出人类灵魂的三界图。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加水”
引言 人们常把课本以外的知识补充到课内来教的做法, 形象 地叫做课堂“加水”。有经验的教师依据教学目标, 适度地补充 课本以外的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点, 突破难点, 扩大学 生知识面,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不失为一个好的做法。但是, 脱 离教学目标, 无时间控制, 不注意“加水”的方式、方法, 偏执一 端, 随意添加, 对课堂教学则是有害的。笔者近期听了一些老 师的课, 其中教学郁达夫《故都的秋》有好几位。为了帮助学生 更 好 的 感 受《故 都 的 秋 》的 意 境 , 教 师 大 都 有 文 章 之 外 的 知 识 补 充 。 如 : 用 歌 唱 家 杭 天 琪《前 门 情 思 大 碗 茶 》的 歌 曲 引 入 课 题 ; 作 家 生 平 、创 作 背 景 介 绍 ; 与“秋 ”有 关 的 古 今 文 人 作 品 介 绍, 如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等。但补充
一 、紧 扣 教 学 目 标 备好一堂课如同构思一篇文章, 一篇文章的材料组织和 选 择 , 要 紧 紧 围 绕 文 章 的 主 题 、中 心 ; 一 堂 课 也 是 如 此 , 双 边 活动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需要一提的是我们有些教师 的教学受大学里的教授影响很深, 一字生发, 一词拓展, 运用 联想和想象, 调动自己的积累, 海阔天空, 纵横捭阖, 让学生 如入五里烟雾。比如见“春”思《春》, 见“夏”鸣《蝉》, 见“秋”吟 《秋色赋》, 见“冬”吟《沁园春.雪 》。 提 起 鲁 迅 , 就 要 介 绍 他“由 小康堕入困顿, 走异路求学南京; 排苦闷搜抄古籍, 听将令呐 喊助阵; 余一卒荷戟彷徨, 进化论终被轰毁; 反围剿功勋卓 著 , 孺 子 牛 泽 被 后 世 ”。 提 起 杜 甫 , 就 一 定 要 说 起 他 名 垂 千 古 的《三 吏 》、《三 别 》…… 如 此“加 水 ”, 把 课 程 标 准 规 定 的 教 学 任务搁置一边, 待到最后升学评估, 学生怨声载道就不言而
三 、超 我 阶 段 (6— 7节 ) 然而, 人皆凡体, 终难脱世, 近在眼前的远离, 又将诗人拉 回了残酷的现实。时间已晚, 归程已启, 康桥已静, 诗人怎忍喧 扰。虽欲放歌倾诉, 怎奈离情悲凄、离境静谧。悄悄是康桥的所 爱, 悄悄是别离的主调。至情言语即无声, 夏虫寂寂为我行。康 桥无语, 夏虫沉默。物犹如此, 诗人何堪! 离情离境让诗人再度回到现实的自我, 满怀悲情。同时, 离情离境又让诗人超脱了现实的自我。既然自己不得不离开 康桥, 既然康桥今晚的主调是沉默, 那么, 诗人又怎忍心因自 己的私心(对康桥的本真的不舍爱恋之心), 为满足自己最后再
56
看康桥一眼的愿望而搅扰了康桥的宁静呢。于是, 他悄悄的撤 步, 含泪而别。为消搅扰之声, 作者改“轻”行(小声)而来为“悄” 然 (无 声 )而 去 。改 招 手 而 别 (尚 能 控 制 悲 情 )为 挥 袖 而 别 (不 能 控 制悲情而泪湿衣袖)。为 保 留 康 桥 的 宁 静 氛 围 , 为 保 全 康 桥 的 原形原貌, 即使一片轻淡的云彩, 诗人也不愿自私地带走。他 留下的是一腔的爱恋, 带走的是满怀的离愁。把痛苦留给自 己, 把安宁留给康桥!
○ 文学语言学研究 2007年1月号上旬刊 文教资料
简析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中的中国古典诗歌影响
刘 敏 姬振亭
( 河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1)
摘 要: 美国的意象主义虽然历时很短, 但它的影响却是 巨 大 的 , 它 的 诞 生 标 志 着 美 国 现 代 诗 运 动 的 开 端 , 被 称 为“美 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最大前景的诗歌运动”, 奏响了美国现代诗 的新乐章, 掀开了美国诗歌崭新的一页。而在其形成和发展过 程中, 曾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美国作家艾兹拉·庞德是 意 象 诗 派 的 领 袖 , 他 的 代 表 作《在 地 铁 车 站 》堪 称 意 象 诗 的 经 典之作。本文从分析此诗入手, 探悉中国传统诗学对美国意象 诗的影响。
畅情遨游于精神的圣境, 一任心绪飞扬。脱去了社会的枷锁, 淡忘了世俗的功利, 尽显本真的自我— ——兽性的不加约束的 动物性的本我。
这时的诗人的心境是纯澈明净的, 诗人的情感是张扬忘 我的。他已忘记了自我而把自己融为康桥的一物, 与康桥血脉 相连, 息息相通。追梦则心思羽化, 高歌则星月共舞。作者的精 神自我己完全自由超脱, 肉体的自我则成了宣泄精神自我情 感 的 工 具 。这 时 作 者 的 所 思 所 想 与 其 所 作 所 为 是 完 全 一 致 的 , 是本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因此 , 我 们 可 称 之 为 本 我(本 真 的 自 我 )阶 段 。
的量不同, 方式方法迥异, 自然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效果也就不 一样。可以肯定地说, 遵循课堂教学规律, 有控制地“加水”, 对 实现教学目标会起到积极作用; 脱离课堂教学诸要素。因此, 探 讨 课 外 知 识 补 充 的 基 本 要 求 , 避 免 课 堂“加 水 ”的 随 意 性 就 显 得尤为重要了。那么, 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如 下四条。
这样, 诗人最终穿越了灵魂的三界, 用自己的痴情圣心守 望着永远的康桥, 永远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王 力 坚.性 灵·佛 教·山 水.海 口 : 海 口 师 范 学 报 , 2000年 第1期58—64页. [2]石玲.袁枚诗歌的禅影踪迹.济南: 文史哲, 2002年第1期 86页.
文教资料 2007年1月号上旬刊 ○ 文学语言学研究
其次, 意象派诗人不仅模仿我国古诗运用意象的手法, 还 模仿汉语的语法特点进行创作, 由于我国古典诗歌特别严谨 的格律要求以及古汉语特殊的句法形式, 往往略去了大部分 联结词、系词以及各种句法标记, 几乎只剩下光裸裸的表现事 物的词, 达到相当的意象密度, 每一个意图都出于独立的意 象, 而意象之间的基本状态是“脱节”。正如孙绍振先生在评论 中国古典诗歌时说 :“它所擅长的是情景交融, 它所追求的是 意境。它往往避免形象间的逻辑关系的过分明确, 它往往省略 有 助 于 逻 辑 推 理 的 连 接 词 以 及 明 确 语 法 关 系 的 介 词 。”例 如 马 致 远 的《天 净 沙·秋 思 》, 一 开 始 就 托 出 九 个 汉 字 构 成 的 意 象 :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 每 一 个 意 象 都 是 诉 诸 视 觉 的“眼 中 之 景 ”, 但 每 一 个 意 象 也 都 浸 润 着 诗 人 自 然 而 然 的“胸 中 之 情 ”。所 有 词 和 词 组 都 是 互 不 关 联 的 , “脱节”现象极为严重。庞德为了尽量靠近我国古诗的句法, 以 达到简洁、凝练, 几经删改从原来的30行变成现在的2行, 是两
产 生 了 无 穷 的 意 义 。这 首 诗 很 容 易 让 人 想 起 白 居 易 的“玉 容 寂 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这两首诗的第一句都是面孔, 后 一 句 都 是 花 , 中 间 也 都 无 连 接 词 , 都 运 用 了“ 意 象 迭 加 ”的 手 法。我国古诗中意象迭加的范例还很多, 比如: 马致远的“枯藤 老 树 昏 鸦 ,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 司 空 曙 的“雨 中 黄 叶 树 , 灯 下 白 头 人”等这样的诗句。这一技巧是庞德在翻译中国古诗中发现 的, 他自己也承认其创作是在中国古诗的影响下完成的。我们 看到了中国诗歌给予意象派的深远影响, 但也应该看到, 由于 中西文化的巨大落差, 意象派诗人在接受中国诗的影响时也 是有局限和误读的, 他们对中国诗的真谛的感悟还存在着距 离。中国传统诗学讲究意、象、言之间的辩证关系, 意象只是表 现情绪的手段; 而意象派把注意力放在意象所引起的感觉上, 用感觉和情绪把意象串起来, 而不去探求事物之间的本质联 系, 也不考察或阐发这种联系的社会意义, 意象成了意象派诗 歌的终极目标, 而这一点, 恰恰是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 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