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与音乐的奇妙结合_论庞德诗歌中的音乐性

诗歌与音乐的奇妙结合_论庞德诗歌中的音乐性

第29卷第6期2007年11月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 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29No.6Nov.2007诗歌与音乐的奇妙结合Ξ———论庞德诗歌中的音乐性刘 白(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 要: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音乐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诗人认为语言要富于音乐性,注重诗歌的内在韵律节奏;其次,诗人成功地采用了西方乐曲中的赋格曲式,并运用到了其代表作《诗章》中,给诗歌带来了一种流动变幻的音乐美;再则,诗人以其短小精悍的意象主义诗作来承载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达到了诗歌音乐性的最高层次———寂静之音。

关键词:埃兹拉・庞德;音乐性;韵律节奏;音乐结构;寂静之音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7)06-0124-03 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谈及音乐和诗歌的关系时就指出:诗和音乐一样可以消除不愉快的情感,使人心灵得以净化,从而感到轻松愉快。

随着诗歌的发展,音乐已逐渐融合到了诗歌之中。

自古以来,许多著名诗人把音乐纳入诗歌,使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给人以美的感受。

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就在其《意象主义的几条禁令》中提出了诗歌创作的三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诗歌要具有音乐性。

庞德的诗歌以其独到的艺术感染力吸引了广大读者,而构成这一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作品中所具有的强烈音乐性。

庞德本人也非常喜欢音乐,他会低音管和小提琴,并创作和参演了两部歌剧。

对音乐的迷恋和感受深深影响了其诗歌的创作。

庞德十分重视音乐的作用,所以他的诗歌充满音乐性和抒情性。

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他除了注重语言要富于音乐性外,还成功地发展了无韵诗和自由体诗,并在诗行、韵律、节拍上都作出了巧妙的变化;在诗歌的结构上他采用西方乐曲中的赋格曲,克服了读者单调板滞的感受,形成一种流动变幻的音乐美;他的意象主义诗作以其短小精悍、客观直接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达到了诗歌音乐性的最高层次———寂静之音。

一 内在的韵律节奏节奏是形成音乐美感的重要因素,它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节奏还可以使个体得到统一,差别达到协调,散漫趋向集中,因此说节奏本身就具有非常动人的魅力,所以韵律节奏通常被认为是诗歌音乐性构成的核心。

在《关于意象主义》一文中,庞德就曾给诗歌下定义:“诗歌是谱了‘音乐’的词语的合成物或‘组织’”。

所谓音乐,在庞德看来就是韵律,没有韵律,诗歌就不能称其为诗。

在诗歌的形式方面,庞德继承了惠特曼的自由诗,并作了有意义的尝试。

他在传统的五音步诗中发现了新的迷人的旋律,他将音乐性与表现力结合到了自由体诗中,节奏和声音随着诗中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即保持了诗歌情感的真实性,又赋予了其美妙的旋律。

在朗诵庞德的诗歌时,我们体会到其诗歌的节奏美不仅仅表现在节奏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对内容表现上。

试欣赏庞德一首非常典型的自由诗《合同》(A Pact ):A PactI make a pact with y ou ,Walt Whitman !—I have detested y ou long enough.I come to y ou as a grown child Who has had a pig -headed father ;I am old enough now to make friends.It was y ou that broke the new w ood ,N ow is a time for carving We have one sap and one root Let there be commerce between us合 同我和你订个合同,沃尔特,惠特曼———我以前一直讨厌你,现在我走向你,孩子长大会离开愚蠢的父亲;我年龄够大了,能自己交朋友。

你是伐下的新木,现在是雕刻的时候———我们合一种树汁,合一条根,让我们好好交游。

赵毅衡译在朗诵庞德原诗时,我们发现整首诗诗行长度不等,且都不押韵,也没有遵守严格的格律,但我们却可以感受到通过轻重音变化而取得的强有力的节奏。

诗人对惠特曼的情感从讨厌到通过协议与之和解,再到最后希望通过交流向其学习而达到最终的和解。

整首诗无论从外在节奏,还是内在旋律都经过诗人的精心“雕刻”,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421Ξ收稿日期:2007-05-12作者简介:刘 白(1981-),女,湖南永州人,教师,硕士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乐性和抒情性特点。

庞德曾说过,不懂音乐的诗人不能成其为好的诗人。

实际上,诗和音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尽管庞德不是唯一将音乐搬进诗歌作品里的诗人,但他将诗歌和音乐的巧妙结合创作出大量熟为人知的作品却对后来的美国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十分注重诗歌的韵律,他给初学写诗的人的建议就是,让他们的头脑中装满优美的韵律,让初学写诗者了解时韵与延迟韵,单音韵与多音韵,就像一个音乐家应当了解和声学一样。

关于诗歌的韵律节奏,他有非常独到的见解:“节奏是按照富有音乐性的词句的先后关联,而不是一架节拍器的节拍来写诗”。

庞德还认为诗歌不仅仅要有韵律,而且还要有:(1)优美的韵律。

好的诗里有一种余音,回旋于听者的耳际,有些像风琴的低音一样余音袅袅。

(2)韵律应该包含一些令人稍稍惊讶的成分。

也就是说诗歌的韵律应该是有创新的。

(3)韵律应体现一定的感情,给予我们的是心灵的震撼。

比较另一首他在同年所做的诗———《舞者》(Dance Figure):Dance FigureF or the Marriage in cana ofG alileeDark eyed,O w oman of my dreams,Iv ory sandaled,There is none like thee am ong the dancers,N one with swift feet.I have not found thee in the tents,In the broken darkness,I have not found thee at the well-head,Am ong the w omen with pitches.舞 者(为伽利利地方加那村的婚礼而作)黑色的眸子,哦,我梦中的女人,象牙的舞屐,跳舞的人没一个能如你脚那么轻捷,在帐篷中,在破碎的黑暗里,我找不到你,在井边,提水的妇女中,我找不到你。

赵毅衡译[1]在《舞者》中,诗人选择的是摩擦音[s],轻柔的发音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赞许、是温柔、是喜悦,创造出一幅平和、宁静、喜悦的氛围。

在《合同》中,诗人使用滞重、尖实的元音如:[^]、[?]、[o]和铿锵的爆破音[d],表现出威严与庄重的态度。

在《合同》中的前三行,起首用的都是第一人称“我”,。

第六行用的是强调句,最后一行用的是祈使句,如实地反映出诗人希望通过交流向惠特曼学习的坚定信念。

在《舞者》中,第一节的第一行与第三行是同样的形容词组,押尾韵[d],第二行与第四行押尾韵[z],第五行的第一个单词是重复前一行中的none,读起来流畅、轻快、自然,感觉到的是舞者的美。

第二节的第一行与第三行用相似的句式,押头韵,使得节奏紧凑。

这样读者在朗读时就会跟着诗人的节奏、诗人的思路为找不到那“舞者”而忧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庞德自由诗的韵律节奏不仅体现在诗歌的形式上,更体现在诗情的起伏上,不同的韵律可以体现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内容。

二 赋格曲式的音乐结构除了对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行反复的实验外,庞德在诗歌的结构上也进行创新。

他将音乐的作曲方式转化为诗歌技巧,以此来进一步增强诗歌的旋律和艺术感染力。

在《诗章》中,这本代表庞德诗歌创作最高成就的文学巨著里,有许多章节是庞德利用赋格曲式(Fugue)的结构来创作的。

赋格曲是西方音乐中常见的一种曲式,由“主题”(theme)、“答题”(response)和“对题”(counter-subject)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还伴有许多“插段”(epis ode)。

通常,赋格曲采用“对位法”(counterpoint),使“主题”、“答题”和“对题”相继进入乐曲,在让其他声部衔尾相随,使几条旋律线交织一体,形成一个复调音乐(polyphonic)的立体结构,从而克服读者心理上单调板滞的感觉。

把赋格与诗歌结合的创作技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赋格诗体能传神地捕捉叙事时间中的空间感和同时性。

虽然诗歌和音乐都是时间艺术,但音乐,特别是赋格曲式的复调音乐却具有一定的空间性。

当若干主题同时交响时,音乐则在时间的流动中蕴涵了雕塑的立体感和空间色彩。

在《诗章》中,庞德成功地采用了赋格曲式的特征来构建某些章节的框架结构,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音乐效果。

试举诗歌的第63章为例,该章主要讨论了道德对政府的重要性。

它一开始便描述了美国第二任总统亚当斯与曾经担任过财政部长的汉密尔顿之间的冲突;后者攻击前者的独断专行,擅自“派遣埃尔斯沃思和赦免弗里斯”[7]从而揭示了“政府缺乏道德观念”(同上)这一中心主题。

随后便是亚当斯以他在国会的发言进行答题:简单的礼节,真正的宗教和道德在此盛行,即首都华盛顿。

(同上)亚当斯在答题时强调:作为一个好政府必不可少的道德观念在首都华盛顿已经蔚然成风。

接着便出现了本章中的第一个对题:“政府的转变”。

(同上)1801年的3月4日杰弗逊出任总统,亚当斯退出政坛,而反对杰弗逊的联邦同盟则开始重新纠合党羽:1801年3月4日重新产生了代理政府(杰弗逊先生),他们对杰弗逊先生充满了敌意而对亚当斯的攻击也置之不理。

(同上)在赋格曲式的结构中,插段插句、问答呼应是最常用的手法。

在此刻,围绕“政府的变化”也相继出现了两个插段:(1)美国公众对亚当斯态度的变化,“他的正直连他的敌人也无法否认”。

(2)亚当斯从前的政治对手霍尔特写信给他祝贺他的儿子当选总统。

(同上)而在该诗中均有与这两个插段相呼应的答题。

就是这样在主题中的不断穿插把主题的对立推向高潮。

接着本章的主旋律又在下一个插段展开。

这一插段主要描写独立战争期间同时在欧洲的亚当斯与富兰克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再次强调了“政府缺乏道德观念”的主题。

在这一插段里,富兰克林被描写成一个自私且不讲原则的人:天主教认为他是天主教徒,521英国教会将他视为自己的一员,长老会也将他看作其半个教徒。

(同上)继而亚当斯对此作了简明扼要的答题:“所有的这些使这个可怜的人(富兰克林)被赶出了自己的国土。

”(同上)显然,在第63章里的上半章诗人巧妙地模仿了赋格曲的曲式,使主题、答题和对题衔尾相随,层层舒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