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姓氏中的文化现象解读

姓氏中的文化现象解读

姓氏中的文化现象解读刘 青(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河南郑州 450015)摘 要:姓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探寻、考究中国姓氏文化的源流,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强化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

关键词:姓氏;民族文化;民族意识;凝聚力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847(2009)06-071-02【作者简介】刘青(1958-),女,河南正阳人,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不仅有猿人化石、甲古文字、千古长城、秦砖汉瓦、敦煌壁画、典籍文献等无以计数的实体文物与载体,[1]还有流淌在我们每个人血液里、代代相传的姓氏。

姓氏,作为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载负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若站在语言文化学的角度考察姓氏的演变、发展,就可以探寻华夏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及文化的分化、融合的轨迹,进而帮助我们寻根问祖,弘扬祖德,这对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民族尊严、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有其深远的文化意蕴和社会意义。

一、姓氏源流与文化发展姓氏是生命个体的符号标志,又是一种特殊的、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

“姓”“氏”在今天看来是同一个概念,而实际上“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2]“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3]“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同,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

”[4]邢福义先生认为,姓氏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孕育阶段、旧制阶段、新制阶段。

[5](一)孕育阶段,指夏代以前现代中国人都自诩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公认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其实,炎帝神农氏和皇帝轩辕氏是传说中的两大部落集团领袖,这两大部落联盟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再有共工氏、太昊氏、祝融氏等部落,在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共同构成了以后华夏民族的主干。

“龙”在甲骨文中是一个飞腾的形象,它集各种动物于一身:牛的嘴、鹿的脚、鹰的爪、鱼的鳞、蛇的身、鱼的尾。

传说它有很多其他动物没有的本领,能上天入地,能腾云驾雾,能深入到深水潭中,所以“龙”成了人们理想化的形象,人们对它产生一种崇拜和敬畏,把它作为部落的图腾。

于是,这些始祖的名字和部落的图腾便成了部落的代号,也就是原始的“姓”。

但这些“姓”与今天的姓氏制度显然不同,它并不标志纯血缘关系,不是家族的代号。

这一点在摩尔根的西方近代学说中可以得到印证,“我们祖先萨克逊人直到被诺曼人征服时,还只有个人的名字,而没有代表家族的姓氏。

”姓,由“女”和“生”组成,这个字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反映出华夏民族姓氏的来源。

姓,《说文解字》曰:“人所生也。

”《国语・晋语四》曰:“凡皇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指的就是母系不同者即不同姓。

这一时期属母系氏族社会,“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及时生育下一代,并把他们哺养成人,这一点对族群的繁衍、部落的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女性在当时拥有绝对的权力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就把部族女首领的“姓”作为自己部族的代称,所以中国最早的姓差不多都带女字旁,如姬姓、姜姓、姚姓、姒姓、妫姓等。

关于姓的起源,充满了离奇的神话色彩,反映了上古先民们对于生命起源的原始认识,开始出现朦胧的文化意识。

这一时期,属于姓氏的滥觞,没有形成以家庭为社会细胞的宗族关系,更没有形成稳定的世袭君主制度。

[6](二)旧制阶段,指夏代到周代由于生产劳动重心的转移,特别是家庭形成之后,以姓为标志的母系氏族社会渐渐被父系氏族社会所替代,自周朝实行分封制,对王室弟子或功臣大肆分封,这些诸侯国的名称后来就变成了氏的来源之一。

氏并不是用来表明血缘关系的,而主要是为“明贵贱”,氏代表了一定的身份、地位,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地位低的人是只有名没有姓的。

“上品无寒门”,在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员就是凭借姓氏贵贱及家族出身的。

“秦晋之好”在当时也实际上是指王公贵族间的政治婚姻。

如果说,姓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母系族属所共同的符号标志,那么,氏就是源于同一父姓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

(三)新制阶段,三代至今,姓氏合二为一姓氏有别,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后来由于宗法制度崩溃,氏族贵族瓦解,平民地位提高,称氏不再是贵族的特权,平民也有了氏,从此氏失去了“明贵贱”的作用,出现了氏姓不分或说氏姓合一,且每一个家族都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子孙代代相承。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血缘关系的标志,是一种新的制度。

姓氏的高低贵贱在当时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荣誉、仕宦前途、婚姻关系等,因此人们对姓氏的排名特别敏感,门阀制度一时泛滥成灾,对后来的世袭制、“同姓不婚”、避讳以及修家谱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隋唐开始科举取士,人们不再依赖世袭家族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是靠读书来延续家族的权力。

尤其是到了现代,姓氏已不再具有从前那么大的权威性,随父姓、随母姓均可,也可改变姓氏,甚至出现了姓、名合一的现象,苏州一“点”姓小孩儿,聚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四个姓氏为一身,除表明祖辈对孩子恩爱有加外,也说明封建大家族已经解体,一切附在姓氏上的复杂的社会内涵已经逐渐消亡。

二、姓氏发展与文化积淀及交融(一)姓氏文化的积淀・17・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9年第6期郡望,又叫族望、地望,表示本姓氏最初的繁衍之地,记录了姓氏的发展、繁衍和播迁的过程。

郡望在唐朝之前有政治意味,唐朝之后就变成自我炫耀的资本。

河北昌黎郡是韩姓最有名的郡望,据现代人研究,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是河南河阳人,并不是昌黎郡人,而他却自称“韩昌黎”,可见郡望在当时的分量。

郡望是家族的血缘标志,而堂号则是个人所属姓氏的标志。

堂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一种特有现象,不仅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也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

很多以先祖的道德文章和文治武功的典故用来作为自己姓氏的堂号,本身就寄予了生动的文化意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想在民间文化中的具体体现。

孟姓的堂号“三迁堂”就因“昔孟母,择邻处”而得名,它作为一则著名的教育故事,自古以来一直代代相传。

北宋王朝的宰相赵普靠半部《论语》治国,“半语堂”也就成了赵姓后人的堂号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

家谱是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纪的历史图记。

它的记载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五代之前主要是官修家谱,尤其从曹魏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后,门阀制度开始兴起,家谱主要用来证明家族血统。

孔姓家谱是我国家谱的一例典型个案。

孔氏家族非常注重修谱,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进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昭穆,备遗忘”的目的。

修家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抑恶扬善,像秦桧、李林甫这种人,是要被除籍的。

(二)姓氏中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百家姓与中外交流,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的交流。

中华文化善于容纳、吸收、融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这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唐山过台湾”是一个关于台湾姓氏的故事。

这里的唐山,是台湾同胞对大陆的称说。

据考证,以河南为主的中原人为避战祸,历史上曾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南迁,他们先后定居在福建、广东一带,宋朝时又逐渐向台湾移民。

因此,台湾98%的是汉族人,十大姓氏占了总人口的50%以上,“陈姓林姓半天下,黄姓吴姓排满街”。

过去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大家族举家迁徙,语言、姓氏、生活习俗乃至完整的宗法社会结构也都一并迁移了过去。

因此在台湾,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古老中原文化的气息。

从历史的主流来看,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是在不断的相互融合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从而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所以说,“中国”这个概念不仅仅是汉族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概念,它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包括了的五六十个民族。

在姓氏文化上,这一点尤其显得突出。

民族文化上的相互融合以及姓氏上的相互交流与改变,始于秦汉强大政权提供的空间,西汉曾多次征讨匈奴,扩大疆域。

匈奴归附后,汉武帝就赐金姓给匈奴王的儿子。

北魏鲜卑族拓跋氏的孝文帝,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并率先将皇室姓氏“拓跋氏”改为“元”,还以法令的形式强迫几乎所有的鲜卑人改汉姓,统共涉及一百多个姓氏。

郑和曾七下西洋,打通了中国直通波斯湾、红海和东非海岸的航线,为发展中国和沿途各国的关系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却与云南回族马姓有着血脉渊源,郑姓也是皇帝所赐。

而随郑和的船队来中国学习礼仪的锡兰(斯里兰卡)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后来定居在泉州娶妻生子。

他的后世子孙便以王子名字的谐音改姓“世”,2002年中国的世姓传人世吟娥,被邀请回传说中的故乡斯里兰卡寻根问祖,成了一段姓氏文化对外交流的佳话。

当然,交流是双向的。

最早走向域外的当数秦始皇时的徐福,他率领3000名童男童女东渡,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而一去不归,沧海茫茫,根落何处不得而知。

据说日本现在的林姓就是从福建迁移过去的一支。

越南的黄姓非常多,是个大姓,实际上与中国的黄姓也是有渊源的。

从明朝中叶以后,尤其是现代,中国人大量向海外涌出,几乎遍布世界各地。

移民热、留学热,不仅带去了中华姓氏,也带去了中华传统文化。

一部中华姓氏史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演进的历史,是中华文化史、社会史、制度史、民族史等的综合性产物。

三、姓氏引发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对于姓氏的研究,早已形成为一门隶属文化学的子学科。

而姓氏引发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天大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上世纪70年代,美国黑人作家艾里克斯・哈利的《根》,掀起了遍及世界的“寻根”热潮。

中华民族厚德载物,重生报本,因此寻根归宗,甚于世界其他民族。

国内各姓后人纷纷寻觅祖先南迁的足迹,而生活在异国他乡的海外华人,更是念念不忘故土乡情。

遍布世界各地的宗亲联谊组织,开始是以宗亲为主,仅仅寻觅一宗一族的祖根,继而由小家扩大为大家,演绎成整个中华民族的祭祖拜祖。

朝拜黄帝陵、始祖山,祭奠太昊伏羲,那气势恢弘的旷世大典,雄浑悠长的古老钟声,庄严肃穆的祭奠仪式,震撼着每一个黄皮肤黑头发流淌着炎黄血脉的华夏儿女的心。

同族同根,同根同族,血脉相连,叶落归根,一种潜在的血缘亲情牢牢维系着这个大家庭。

人们通过这一形式,试图寻找心灵的感应,感受同一祖先的心里共鸣,追寻民族之魂和民族认同感。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认为,当今世界有两大思潮,一是“全球意识”,……;二是“寻根意识”,每个民族与国家……想从自己民族、国家的文化中寻求救世安邦的良方与文化之根。

[7]当今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提出构造和谐社会,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寻根谒祖,表面上看是一种文化或血缘上认同现象,实质上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