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结构分析题(定稿)一、教学目标:1.建立“结构分析题”的常规答题模式;(侧重点)2.突破“结构分析题”在答题时“遗漏要点,乱套术语”的瓶颈。
(重难点)二、教学方法:1.归纳法;2.合作探讨法。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师:前一段时间我们探讨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手法题,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探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常规而且是很重要的题型——结构分析题。
二、能力考查:师:“结构分析题”属于《考试说明》中能力考查的“分析综合”,能力等级是C 级。
《考试说明》对这一能力的说明之一是:生(齐读):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提问方式:师:我们看看这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投影)生(读红色字体): 1. “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
早晨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
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
”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6分)(2007年江苏卷)2. 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4分)(2008年江苏卷)3.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2009年江苏卷)4. 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6分)(2010年江苏卷)5. 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4分)(2011年江苏卷)四、建立答题的常规模式:(侧重点)师:“作用题”是江苏卷的常规题,也是很重要的题型,同学们在答“作用题”时,一般常规的答法是什么?生:先答内容,后答结构。
师:如果题干中问的是对结构的作用,尽管“冒号前面不作要求”,但内容部分我们还是要答。
除了保证答题完整,保险,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这里老师先留一个悬念,在下一个环节再解答。
题目涉及的文段出现的位置,一般在开头、中间和结尾。
假如我们仅看位置,你头脑中会有哪些备用答题的模式?(投影:注意文段出现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生:在开头,一般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后文做铺垫、与后文……情节相照应;生:在中间,一般承上启下,承上启下要分别阐述;生:在结尾,一般总结全文,呼应开头,升华主旨,强化情感。
师:结尾的作用,江苏高考还没有考过。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升华主旨,强化情感。
(投影)五、突破答题“遗漏要点,乱套术语”的瓶颈:(重点和难点)师:同学们已经有了这么多储备了,很好。
可是光有储备还不够。
做这类题很容易失分,你觉得在哪些方面限制你不能拿到更高的分数?生:答不全,很容易遗漏;生:不知道到底要用什么术语,乱套,什么都写。
师:的确“遗漏要点”“乱套术语”这两大难题不仅仅是我们的同学,也是所有高三学生的一大难点,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争取突破这样的瓶颈。
(一)紧扣试题指向要求实实在在答题(投影(6分)2011年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4分))师:同学们觉得做好题的第一步要做到什么?生:准确审题。
师:命题在问法上有怎样的特点?生:指向清楚,更明白。
师:其实前几年的高考题在题目指向上都很清楚。
(再次投影2007-2011高考题) 生:07年,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08年,“对全文情节展开”明确地指向“情节”,09年,“对文章内容的表达”。
师:是的,问什么答什么,紧扣试题的指向要求实实在在答题(投影),虽然是《考试说明》对诗歌题的“简要说明”,但在现代文阅读中同样适用。
准确审题是成功的一半。
(板书)2010年高考题只作为审题来用,作为结构题,用2011年高考题。
师:看2010年江苏卷(投影2010年江苏卷《溜索》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6分)参考答案:)生(读):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分)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2分)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2分)师:不管试题指向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看《溜索》这道题的两个示例:生(读):示例1.描写牛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牛赋予人的情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牛的紧张害怕,通过渲染出紧张的气氛,也从侧面衬托出作者自己的害怕和紧张。
(我战战兢兢,2分)。
(合计2分)(后面投影)示例2:描写牛的动作和神情,渲染了一种压抑紧张的气氛,从侧面说明了当时人们心中的紧张与不安,也表现了人们为了溜索而忽略了牛,更加突出当时的紧张气氛。
(合计得0分)(后面投影)师:同学们点评一下这两个答案,给出分值。
(讨论1)生:示例1重点变成说故事情节及给读者的感受,“渲染出紧张的气氛”,是由情节本身派生出来的,与文中的环境描写无关,当然,该题答案也涉及到一点关联,所以得2分。
生:“作者自己”是个常识性错误,因为小说中的“我”通常不能等同于作者自己。
生:示例2这个答案还是把重点放在故事情节本身,完全不顾故事情节与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之间的关系,所以得0分。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
示例1评卷中心还是原谅了该考生,给了他2分。
(投影)示例2就是完全不看要求,给0分也不冤枉他。
(投影)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4分))( 2011年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参考答案:)生(读): (1)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大会的内容。
(2)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
(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补充细则:答出“补充交代(呼应、承接等亦可)和”征调大会内容”,得2分;答出“不同的学生形象”(只答出一类学生形象不得分)和“铺垫(引出下文等亦可)”得2分。
示例:与上文写“教育部征调男生入伍,其余学生也可志愿参加”呼应又与下文一蒋姓学生不愿参加作铺垫,起承上启下作用。
便于故事情节的继续发展。
师:参照标准点评这个答案。
生:(答出了“征调大会内容”和“呼应”,得2分)(虽答出铺垫,但是只有“一蒋学生”,因此不得分)。
(合计得2分)(二)把握文段所处的地位要“全文意识”(投影20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师:这道题的参考答案(投影)“领起全文内容,(2分)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2分)激发读者的思考。
(1分)”我们来看一看评分补充细则:生(读):答案分成三个部分,依次评分2、2、1。
第一部分要扣住内容,答引出下文、启下皆可;答铺垫、承上启下、引出主题或思路、奠定感情基调,皆不给分。
第二部分扣住由实到虚,陈述由水到人再到精神也可。
第三部分可以写为:吸引读者,勾起阅读欲望、激发思考。
师:高考题我们都很熟悉了,请同学说说看为什么“答引出下文、启下皆可;答铺垫、承上启下、引出主题或思路、奠定感情基调,皆不给分”?明确讨论四个问题:(1)答“引出下文”、“启下”皆可而“引出主题或思路”不给分;(2)“铺垫”与“总领全文”的差别;(3)“奠定感情基调”为什么不给分;(4)“承上启下”为什么不给分?(讨论2,分大组,每一大组讨论一个问题,每一小组合作)生:承上启下前面没有文章,要承上也应该是呼应标题。
生:文段后并没有直接写主题,引出主题不对。
生:文段本身暗示了思路,所以引出思路不对。
师:但有同学要说了,平时老师都要求我们具体说出引出下文的什么内容,这里怎么写?生:这里可以答“引出下文水,都江堰和文化精神的叙写”。
师:看来的确有学生在开头也能答承上启下,或者总结全文,结尾还能答引起下文。
“奠定感情基调呢”?生:“奠定感情基调”一般是覆盖全文的一种感情,而且这道题直接指向的是内容表达。
师:什么是“基调”呢?就好像音乐的7个音阶,1 2 3 4 5 6 7 ,在这个调的基础上,唱歌词,才叫基调。
文章是围绕疑问的感情吗?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头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比如阅读理解题《背水的日子》开头第一段“怀念背水的日子”。
这个才叫感情基调。
再来说说“总领全文”和“铺垫”的差别。
生:总领全文,前后文有总分关系。
铺垫,有主次关系。
重要的在后面。
师:开头跟下文的关系可以是总分关系,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递进关系,所以答“引出下文、启下”是可以的。
前文跟下文是递进关系,而且下文内容与开头相关,大体上靠在一起,中间没有其他关联不大的内容,才可以说是铺垫。
而近几年高考题的铺垫作用,前后文全是紧挨在一起的。
这说明,术语要准确,必须要把握文段所处的地位有“全文意识”。
(投影)要能把握文段所处的地位,关键还是要有全文意识。
(板书)师:高考阅卷组对那种乱答一气,什么都往里面装,是比较反感的。
当然如果写很多,彼此间不矛盾冲突,有要点在里面,出于“给分制”原则,可以给分。
但如果是完全不同的情况,比如,09年,明明是总领全文的,你既写总领全文又答为下文做铺垫,这两种情况是完全不同的,是不给分的。
我们分析术语,并不是苛求大家,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
但“大异”的情况还是要辨别清楚。
(三)概括内容要点全面精准寻找段落间联系(投影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4分) P213)师:这道题的参考答案(投影)生(读):❶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❷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师:如果你答这道题,平心而论,你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生:大的要点“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精细能干”可能答不全,只能答到其中一点;生:小的要点,“选女婿,打首饰,父亲的孤独”“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可能答不到这么准确,这么全。
师:不能怪大家,其实让老师我来做也做不到这样的精确,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高考题,避免以后答题再出现这样的毛病。
师:我们来研读第二节,同学们看这段文字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生:这段文字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精细能干”。
师:对了,概括内容要点全面精准寻找段落间联系(投影)就不会出现遗漏要点的现象。
前面我留了一个悬念,如果题干中问的是对结构的作用,尽管高考评分细则中“冒号前面不作要求”,但内容部分我们还是要答。
除了保证答题完整,保险,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怕遗漏要点。
师:上次期中考试的那道题就是这样。
(投影)11.小说的第一段与下文的人和事有何关联?(6分)事情发生在丹麦一个富有画意的客栈里,这种客栈专逢迎游客,通用英语。
《父亲失约》参考答案:(1)交代客栈的“富有画意”,烘托了“父亲”早年的浪漫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