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之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1.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2.6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3.4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3.5 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2、教材分析第九课《一步之遥》通过青少年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对比,引导青少年认识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再到违法乃至严重违法犯罪的过程。
区分了一般违法和犯罪的不同,介绍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以及对违法犯罪的制裁。
但是,区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不是本课的最终目标,区分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领悟“不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培养自律的意识。
对于青少年而言,防微杜渐是最好的方法,有错即改,远离违法和犯罪。
●学情简要分析1.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抵御诱惑的能力比较弱,容易受到不良的诱惑,而诱惑和犯罪密切相关。
2.对于违法犯罪,他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但是对于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关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联系的认识却很模糊,尤其是中学生比较容易冲动,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很多的青少年犯罪都是在一时冲动之下酿成严重后果,有的甚至在上囚车后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有什么错。
3.无知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预防犯罪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0%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通理解本节课的内容;10%的学生通过小组的帮扶能够接受本节课的内容;10%的学生是学困生,需要小组的多多帮扶和老师课堂上多加关注,给予点拨和讲解。
学习优势:学生知道很多的明星,对违法行为有着简浅的认识.学习有着一定的优势。
●教学目标分析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拒绝不良诱惑的信心,远离违法犯罪;养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态度。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拒绝、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独立思考、自我控制的能力,避免违法犯罪。
3、知识目标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知道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行为如果把握不好可能会演化为犯罪行为。
学生对于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关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联系的认识很模糊。
无知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对不良行为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对预防违法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难点: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区别是另一个教学难点。
一般违法和犯罪在所违反的法律、对社会的危害、应受到的惩罚等方面有着严格的界限。
很多学生认为违法行为就是犯罪行为,并不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本部分是比较抽象的法律常识,学生较难理解。
突破此难点重在选取能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具有警示作用的经典案例触动学生的心灵,以引起他们的重视,进而让学生自觉能够意识到小缺点和错误的危害性进而自觉抵制小缺点错误并及时改正。
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在润物细无声中突破难点和本课的创新支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策略方法1.事例法: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案例2.讨论、辩论法、表演法、小组活动。
3、媒体:教学课件PPt文件,备课相关资料。
●教学活动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教师:“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它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
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教师:大错大恶是由小错小恶逐步发展而来的。
小错与大错、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之间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小错小恶的危险性,大错大恶的危害性,懂得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
●活动一:特别报道一、调查数据显示:今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据统计,在全国刑事作案人员中,14岁-25岁的青少年占总人数的60%以上,而其中14岁~17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总数的89%二、目前,全国管教服刑的未成年少年犯达1万余人,在劳教的则更多。
三、2012年某市未成人犯管教所对在押未成年犯进行了统计,显示:从现有的不良行为看,经常吸烟者占69.7%,有打架行为57.5%,有旷课的占49.8%,有赌博的占44.8%,从犯罪类型看,抢劫具首位,此外还有故意杀人、敲诈勒索、绑架等犯罪行为。
教师:以上这些骇人听闻的数据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学生:向我们展示了青少年中存在着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以及犯罪行为的现状,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已刻不容缓。
多媒体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一)旷课、夜不归宿;(二)携带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第三十四条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二)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四)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六)多次偷窃;(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八)吸食、注射毒品;(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思考交流:看了法律小知识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呢?(通过比较交流使学生明白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仅有一步之遥。
)●活动二:说一说多媒体展示:小高和小赵是同学,两人常常旷课去游戏厅,时间久了,家里给的钱不够花,所以他们两个开始偷同学的钱,因偷同学的小额钱物被学校处分,但他们仍执迷不悟,到学校附近的小区内行窃,起初还有点害怕,但是胆子越来越大,最终因持刀抢劫致人死亡而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思考交流:分析两人各种行为的性质。
哪些属于不良行为?哪些属于严重不良行为?哪些属于犯罪行为?从该少年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过程中能得出什么结论?(使学生懂得一个人走向犯罪道路,往往有一个从染上坏思想、坏习气开始,逐步发展到违法犯罪的演变过程。
)●活动三:一般违法PK犯罪自主学习教材P89的相关内容小组内共同完成下述表格。
▪案例一:济南市一位19岁的大学生在一家超市遭搜身后愤然起诉,济南市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被告在10日内登报向女大学生生道歉,并赔偿2、5万元的精神损失等费用。
▪案例二:八年级学生赵某无心上学,多次手持刀具强抢小学生财物,400元,不久被抓获,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案例三:司机张某无视交通规则,强行闯红灯,被交警当场抓住,后被交警部门以暂扣驾照3个月,罚款300元的处罚。
▪上面3个案例中各属于哪类违法行为?应受何种处罚?教师:了解了什么是违法行为和犯罪,那么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应受何种处罚?●活动四:今日说法张某事先预谋,准备去废品收购站抢劫钱财。
一天晚上,张某闯入一废品收购站,用菜刀将废品收购站老板夫妇砍伤,从屋内翻出现金3000余元后,携款仓皇逃离现场。
不久,张某被警方抓获。
张某无视国法,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暴力,并当场劫取财物。
法院以抢劫罪判处张某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10000元。
活动:针对上述案例,请一名同学扮演主持人,一名同学扮演记者,两名同学扮演律师,其他同学扮演观众,模拟“今日说法”活动准备:根据上述案例,选举一名学生扮演主持人,一名学生扮演记者,一名学生扮演律师,其他学生扮演观众,进行“今日说法”。
主持人:刚才大家看到的就是此案的具体案情。
对这样一起恶性案件,应该如何认定、如何定性呢?今天我们请到演播室的嘉宾是资深律师王律师。
请问王律师,案件中张某的行为应该如何定性呢?这属于一般违法还是犯罪?王律师:张某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是犯罪行为。
主持人:为什么呢?王律师:张某的行为从他开始准备到将人砍伤,最后劫款而逃,这一系列的行为完全符合犯罪的特征,即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主持人:怎样来理解这三个特征呢?王律师:首先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也就是说,行为危害社会的“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张某的行为不管是从法律的角度还是从社会道德的角度来看,其危害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犯罪具有刑事违法性。
也就是说,其行为触犯了法律的明文规定。
张某的行为正是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抢劫罪的规定。
再次,犯罪具有刑罚当罚性。
犯罪和刑罚是紧密相连的。
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结果。
刑罚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对犯罪行为进行有效惩治”,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将某一犯罪行为确定为犯罪行为而不予以制裁,那就无法体现刑法的威慑力和惩戒性,最终也无法达到规范社会的目的。
张某的行为既然违反了刑法的相关规定,自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主持人:谢谢王律师的剖析。
此案发生以后,引起了当地群众的广泛关注。
人们在纷纷议论这种行为的同时,也在通过舆论力量谴责这种犯罪行径。
那在座的观众朋友们对于这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看法呢?学生甲:张某的这种行为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应按法律规定将其严惩。
学生乙:张某的行为是与当今社会文明和谐的气氛相冲突的。
我们在谴责这种行为的同时,也应加强全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做好普法工作,端正社会风气。
学生丙:……主持人:感谢在场观众的发言。
行为和结果是具有一致性的,有什么样的行为自然就有什么样的结果。
违法犯罪行为也是一样的。
张某理所应当要为其行为付出代价,并接受法律的制裁。
法院经过审理,判处张某有期徒刑10年,罚款10000元。
张某虽然受到了应有的惩治,但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反思,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和谐、稳定、繁荣、发展是我们追求的共同目标,让我们远离违法犯罪,共创美好未来。
感谢收看本期今日说法,下期再见。
教师:感谢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刚才王律师把这个案例剖析得比较清楚了。
张某之所以被认定为犯罪,是因为他的行为符合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即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这三大特征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只有三个特征都具备了才能确定为犯罪。
投影:犯罪的基本特征。
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