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试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0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上写上考生姓名,毕业学校和准考证号。
3、必须在答题卷的对应答题位置上答题,写在其它位置无效。
4、选择题涂在答题卡上,答题卡上请规范填涂姓名和准考证号。
5、不能使用计算器。
6、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l:35.5 K:39 Ca:40 Fe:56 Cu:64 Zn:65 Ba:137 本卷g 取10牛/千克。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错选均不给分)1. 学习科学时我们经常会用图像、模式图来理解。
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甲图表示食物中的脂肪在消化道里被消化酶消化的过程B .若乙图表示某食物链中生物及其相应的能量,则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C .丙图为心脏结构图,若静脉注射消炎药,则药物经过心脏的途径是IV →II →I →IIID .丁图当左手被针刺时缩手反应的神经传导途径是A →B →C →F →H →I →C →D →E2. 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结核病是人体感染结核杆菌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 及人体许多内脏器官,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
目前肺结核是我国发病率第二高的呼吸道传 染病,原因之一是病人不规律用药,导致结核杆菌产生耐药性,加重了结核病的疫情,下 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肺结核是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靠空气、飞沫传播B.结核病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它没有真正的细胞核C.预防该传染病可接种疫苗,使人在不生病的情况下产生抗原D.结核杆菌产生耐药性是药物对结核杆菌进行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3.如图表示在最适温度和pH 条件下,过氧化氢的酶促反应随H 2O 2浓度和时间变化,O 2的量和O 2产生速率变化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H 202量增加时,e 点不移,d 点左移B .温度降低时,e 点不移,d 点左移C .ab 段产生的原因是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增强D .bc 段产生的原因是过氧化氢酶数量(浓度)有限4.NaOH 饱和溶液中加入下列固体,充分反应并恢复到原温,溶液pH 不会明显改变的是( )A. MgSO 4B.SiO 2C.Na 2OD. NH 4CI(第3题图)5.关于右图各装置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图甲可用于实验室制取CO2,O2或H2B.图乙中从a处加水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C.实验室可用图丙的方法收集CH4或H2D.图丁中电解水的液体不能用NaOH溶液(第5题图)6.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盐酸后沉淀不溶解,可确定SO42-存在B.某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可能含有CO32-或Cl-C.在某固体样品加水后的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确定有CO32-存在D.在某固体样品加水后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没有产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气体,可确定不含有NH4+7.在FeO、Fe2O3和CaCO3的混合物中,已知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6%,则CaCO3的质量分数可能是() A. 10% B. 25% C. 30% D. 35%8.己知:2Fe3++Fe=3 Fe2+、Cu+2Fe3+=Cu2++2Fe2+。
在Fe3+、Cu2+、Fe2+离子数量之比为6:4:1 的某混合溶液中加入适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上述溶液中三种离子的数量之比为4:6:9,则参加反应的铁原子与原溶液中Fe3+的数量之比为()A. 5:18B.3:7C.1:4D. 1:29. 实验室用含有杂质(FeO、Fe2O3)的废CuO制备胆矾晶体(CuSO4·5H2O),经历下列过程(已知Fe3+在pH=5时沉淀完全,Fe2+能被H2O2、Cl2、硝酸等物质氧化为Fe3+):Array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A.步骤②中需要H+参与反应B.步骤②能用Cl2、硝酸等氧化剂代替H2O2C.步骤③调节溶液的pH可用Cu(OH)2或CuCO3代替CuOD. 步骤④为过滤,步骤⑤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10. 将100克无水氢氧化钾溶于100克水制成溶液,在T温度下电解该溶液,获得2克H2。
电解结束后将温度重新调至T,分离析出的KOH·2H2O固体后,测得剩余溶液总质量为159克。
已知不同温度下100克无水氢氧化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如下表:温度/℃0 10 20 20KOH质量m/克49.2 50.8 52.8 55.8则温度T所处的范围为()A.0~10 ℃B. 10~20 ℃C. 20~30 ℃D. 30~40 ℃11.如图所示,用24牛的力F沿水平方向拉滑轮,可使重20牛的物体A以0.2米/秒的速度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恒为5牛。
己知物体B重10牛,不计滑轮、测力计、绳子的重量,滑轮的转轴光滑,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第11题图)A. 物体A 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是12牛B .滑轮移动的速度是0.4米/秒 ,C. 在2秒内物体A 克服地面摩擦力做功2.8焦D. 拉物体A 的绳子对物体A 做功的功率为1.2瓦12.如图所示,绷紧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恒定速率v 1运行,初速度为v 2(v 2>v 1)的小物块从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地面上的A 处滑上传送带。
若从小物块滑上传送带开始计时,小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v-t 图象如图乙所示(以地面为参考物)。
下列有关说法中符合实际的是 ( )A .t 1时刻,小物块离A 处的距离达到最大B .0~t 2时间内,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先向右后向左C. t 1~t 2时间内,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越来越大D .t 2~t 3时间内,小物块始终受到大小不变的摩擦力作用13.图甲为家用接线板,插头的连接线内有三根导线,使用时分别与火线、零线、地线连接。
但某些不法厂商偷工减料,省去了连接线中的某根导线,这样的接线板依旧能使用,但留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用图乙的测通器来检测,下列检测结果能判断接线板一定不合格的是 ( )A. 把M 、N 分别与A 、T 连接,灯泡发光 B .把M 、N 分别与C 、L 连接,灯泡发光C .把M 、N 分别与A 、L 三连接,灯泡不发光D. 把M 、N 分别与B 、H 日连接,灯泡不发光14.如图是简易“电动火车”的示意图,一个干电池两端吸有短小圆柱形强磁铁,把这一“结合体”放入很长的固定在水平桌面的螺旋线圈内,“结合体”就会在螺旋线圈内运动。
关于简易“电动火车”的说法 有:①线圈要用漆包线绕成,确保各处绝缘;②强磁铁与线圈应保持良好接触;③“结合体”受到磁场力的作用;④“结合体”受到电源产生的电力作用。
上述说法中,正确的只有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 ②③④15.如图所示,圆筒内盛有水,水的上方被活塞A 密封住一部分空气,一试管B 开口朝下,竖直漂浮在水面上,管内封有一段长为L 的空气柱(试管壁的体积不计),试管所受浮力为F , 管内外水面高度差为h 。
现将活塞A 向上稍拉一小段距离后,试管又重新平衡(试管内气体没有溢出)。
这一过程中,h 、F 、L 的变化情况是 ( )A. h 、F 不变,L 增大 B .h 、F 、L 均增大C .h 减小,F 不变,L 增大 D. h 、F 减小,L 增大16.小明有“110V 25W"和“110V 60W"的灯泡各一只,现要接入220伏的家庭电路上。
下列接法中,能使两灯均正常发光的最佳方案是 ( )A B C D(第12题图) (第13题图) (第14题图)(第15题图)17.一根金属棒AB 置于水平地面上,今通过弹簧测力计竖直地将B 缓慢拉起,如图甲所 示。
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对棒所做的功W 与B 端离开地面的高度x 的关系如图乙 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x 从0逐渐增大至1.2米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不断减小B .金属棒粗细均匀,其重心到A 端的距离为0.6米C .当x=1.2米时,金属棒AB 与地面夹角为45°D .当x=1.6米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5牛18.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R 0、R 1为定值电阻,R 2为滑动变阻器。
闭合开关S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向下滑动时,四个理想电表的示数都发生变化,电表A 、V 1、V 2、V 3的示数分别用I 、U 1、U 2和U 3表示,相应的示数变化量分别用△I 、△U 1、△U 2和△U 3表示。
在滑片P 向下滑动的过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U 2/I 不变 B .U 3变小C .△U 2/△I 不变 D.213U U U ∆+∆=∆19.如图所示,物体A 重100牛,物体B 重10牛,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绳重不计。
在物体B 的作用下,物体A 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现在物体A 上加一个水平向左的拉力F ,使物体B 匀速上升3米。
已知F 的功率为30瓦,则所用的时间t 为 ( )A. 1秒B. 2秒C. 3秒D. 4秒20.如图所示电路,电源两端电压为4伏保持不变,虚线框内的电路中接有两个阻值均为R 的电阻,当开关S 由闭合到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减少了0.5安,且不为零。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当S 断开时,电路中的总电功率一定为2瓦B .电阻的阻值R 一定等于4欧C .当S 由闭合到断开,电路总电阻一定增加了4欧D. 当S 由闭合到断开,电路的总功率一定减小2瓦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21.以下是小明观察物体运动的两个小实验:(1)观察物体碰撞的现象。
两滑块A 和B 在同一光滑的水平直导轨上相向运动并发生碰撞(碰撞时问极短可忽略不计),用频闪相机闪光4次摄得的闪光照片如图甲所示。
己知相邻两次闪光的时间间隔△T=0.1秒,而闪光的持续时间极短,在这4次闪光的瞬间,两滑块A 、B 均在0~80厘米刻度范围内;第一次闪光时,滑块A 恰好通过X 1=55厘米处,滑块B 恰好通过X 2=70厘米处。
则两滑块碰撞的位置是X= 厘米,滑块A 碰撞前后的速度分别为 。
(第19题图)(第20题图)(2)观察蜻蜒点水的现象。
如图乙所示,蜻蜒贴着水面沿直线飞行,连续三次“点水”后 水面振动的波纹图片(每次点水只形成一个波纹,时间忽略不计),三个波纹刚好内切于坐标原点D 。
小明测得蜻蜒由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历时3秒,结合图像蜻蜒的飞行方向是沿y 轴 (填“正方向”或“负方向”),蜻蜒飞行的平均速度为 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