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Sociololgy)说明【课程简介】《社会学概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社会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
本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涉及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诸如社会群体、社会互动、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等。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正确的社会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正确认识社会,并探索其中的规律,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其学科特点和功能,掌握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区、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保障、社会变迁等基本的社会学理论。
【先修课程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能力培养要求】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对现实中的重要社会现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基本认识或印象。
【学习总量】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68学时,习题4学时。
学生自主学习6学时,另行安排。
【教学方法与环境要求】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社会学概论》(第3版),王思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参考书:1.《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2.《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侯均生,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大纲内容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功能运用:学会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内容提要】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社会学的产生二、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与基本问题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一、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与学科特点二、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三、社会学的功能【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难点:社会学的产生【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任务:请同学们思考社会学与政治学之间的关系。
检查方式:后续的课堂上请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社会的内涵、类型、特点、构成要素;文化的内涵、分类、特性、结构与功能运用:分析并举例说明“社会”的不同内涵【内容提要】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含义二、社会的类型三、社会的特点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一、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二、社会关系三、社会行动第三节文化一、文化的含义与分类二、文化的特性三、文化的结构与功能四、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变迁【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社会的构成要素教学难点:文化的结构与多样性,以及文化变迁【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任务:请同学们思考“社会”的概念内涵。
检查方式:后续的课堂上请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社会化的过程掌握:人的社会化的内涵、内容运用:分析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发展的关系【内容提要】第一节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二、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三、人的社会化的内容第二节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一、社会化的实施机构二、基本社会化三、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第三节社会化与个性发展一、个性及其形成二、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三、个性与民族性【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教学难点:社会化对人的个性发展的作用【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任务:请同学们思考人为何要社会化。
检查方式:后续的课堂上请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
第四章社会互动【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社会互动的意义;社会互动理论;掌握:社会互动的含义、类型运用:分析社会角色与社会网络的关系【内容提要】第一节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一、社会互动的含义二、社会互动的类型三、社会互动的意义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二、符号互动论三、常人方法学四、社会交换论五、人际互动第三节社会角色与社会网络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二、社会角色的扮演三、社会网络【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社会互动的类型与意义教学难点:社会互动的理论【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任务:请同学们思考社会互动对人自身和社会都有什么好处。
检查方式:后续的课堂上请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家庭变迁理解: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家庭的功能掌握:社会群体的含义、特征、类型;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特征、类型运用:分析群体对于人种的延续的意义【内容提要】第一节社会群体及其类型一、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征二、社会群体的类型三、人类结合成社会群体的原因第二节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一、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与特征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与维持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及其变化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一、家庭的含义与类型二、家庭的功能及其变迁三、家庭的变迁【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教学难点:人类结合成社会群体的原因【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任务:请同学们思考人为什么要结群?结群对人有什么好处?检查方式:后续的课堂上请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
第六章社会组织【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社会组织的运行与社会组织目标掌握:社会组织的含义、特征与结构运用:分析社会组织的管理问题【内容提要】第一节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一、社会组织的定义与特征二、社会组织的类型与构成要素三、社会组织的结构第二节组织目标与组织运行一、组织的目标的含义与功能二、组织的运行三、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管理一、家长制二、古典管理理论三、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四、组织的社会责任与社会资本五、组织管理中的参与六、中国的单位组织【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组织目标与组织运行教学难点:组织的社会责任与社会资本【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任务:请同学们查相关资料并思考:当前中国的事业单位是什么性质的,其改革的趋向怎样?检查方式:后续的课堂上请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
第七章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社会分化的内涵与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社会分层的功能掌握:社会分层的含义、特点、标准;社会流动的含义、类型运用:分析我国的社会流动问题【内容提要】第一节社会分化与阶级一、社会分化二、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三、当代社会中的阶级划分四、等级、身份与种姓第二节社会分层一、社会阶层的含义与特点二、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标准三、社会分层的功能第三节社会流动一、社会流动的含义与类型二、社会流动的模式三、我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社会分层的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社会流动的问题。
【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任务:请同学们思考阶级与阶层之间有何区别。
检查方式:后续的课堂上请学生进行简短的发言,并讨论。
第八章社区【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社区的基本问题;农村社区、城市社区以及城乡关系问题;城市化的相关问题掌握:社区的内涵;城市化的内涵运用:分析当前我国的城乡关系【内容提要】第一节社区概述一、社区的概念与构成二、社区的类型三、社区研究第二节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一、农村社区二、城市社区三、城乡关系第三节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含义与动力二、城市化的进程三、我国的城市化【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教学难点:城市化问题。
【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任务:请同学们思考城乡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当前我国的城乡关系应该如何改革?检查方式:后续的课堂上请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
第九章社会制度【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社会制度的功能、体系和制度变迁掌握:社会制度的含义、特征、类型、构成运用:分析我国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内容提要】第一节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一、社会制度的含义二、社会制度的特征三、社会制度的类型第二节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一、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二、社会制度的体系三、社会制度的功能第三节制度化与制度变迁一、制度化二、制度变迁三、我国的体制改革【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
教学难点:制度变迁。
【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任务:请同学们思考当前我国体制改革的成就与问题。
检查方式:后续的课堂上请学生进行简短讨论。
第十章社会问题【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人口问题、劳动就业问题、贫困问题掌握:社会问题的含义、特征运用:思考环境问题是否属于社会问题【内容提要】第一节社会问题概述一、什么是社会问题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三、社会问题的认定四、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第二节人口问题一、人口问题的实质二、人口理论三、中国人口问题第三节劳动就业问题一、劳动就业的概念与类型二、失业及其成因三、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第四节贫困问题一、贫困的界定及类型二、关于贫困的理论三、我国的贫困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社会问题中的贫困问题。
教学难点:社会问题中的人口问题。
【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任务:请同学们思考环境问题是否算作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如何破解?检查方式:后续的课堂上请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
第十一章社会控制【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社会控制的各种方式;越轨行为的原因掌握:社会控制的含义、功能、类型;越轨行为的内涵、类型运用:分析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的控制措施【内容提要】第一节社会控制的含义与功能一、社会控制的含义二、社会控制的类型三、社会控制的功能四、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第二节社会控制的方式一、习俗、道德和宗教二、政权、法律和纪律三、社会舆论与群体意识第三节越轨行为及其控制一、越轨行为及其类型二、对越轨行为发生原因的解释三、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及其控制【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社会控制的基本问题。
教学难点:越轨行为的产生原因。
【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任务: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社会控制的方式那么多,还会有社会越轨现象?检查方式:后续的课堂上请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
第十二章社会变迁【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社会变迁的理论,包括马克思的社会变迁理论、历史循环论、功能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等;社会规划的必要性掌握:社会变迁的含义、类型、因素;社会规划的类型运用:分析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内容提要】第一节社会变迁及其类型一、社会变迁的含义二、社会变迁的类型三、社会变迁的因素第二节社会变迁的理论一、马克思的社会变迁理论二、历史循环论三、社会进化论四、功能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五、冲突论的社会变迁观第三节社会规划与发展战略一、人类理性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二、社会规划及其类型三、社会指标体系四、社会发展战略【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