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
现代犯罪心理学研究认为,犯罪心理的形成并不仅仅受生物因素的影响,犯罪心理的形成与主体外的环境因素有关,这些环境包括自然因素、家庭因素、教育文化因素等。
一、自然环境对犯罪的影响
(一)犯罪的时间特征
1.犯罪的钟点特征
有研究表明,抢劫、盗窃,一般发生在18点至24点时较多,尤以20点至24点最多。
谋杀、伤害等针对人身的犯罪,也在晚上10点至12点最多,占16%。
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2点的六小时中发案率高达45%,而在凌晨4点至中午12点的八小时中的发案率仅有1/4。
也有研究表明,扒窃、过失致人死亡等在白天发生较多。
如扒窃,在上午9点至下午6点,这是人们上下班的交通拥挤时间,此时在公交车站、车内、商店中及大街上等扒窃活动
最多;过失致人死亡往往发生在12点至17点,其次是上午9点至12点。
这与上下班的交
通拥挤,及下午时间司机精神疲惫不无关系。
2.犯罪的日期特征
有些犯罪在时间段上容易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如,醉酒驾驶往往发生在周末或节假日。
3.犯罪的季节特征
在一年四季中,随着气候的变化,犯罪也呈现出一些规律性。
大体而言,对财产犯罪,
如盗窃、抢劫等犯罪,其发案率的最高峰时期往往在秋季至冬季,而针对人身的犯罪,如杀人、伤害等暴力犯罪,以及强奸、猥亵等性犯罪,则在春季至夏季期间最多。
(二)犯罪的地域特征
1.不同区域犯罪现象的特点
气温高的地区比寒冷地区的暴力性犯罪多;政治文化中心,尤其是经济活动频繁地区的
财产犯罪比暴力犯罪多;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如车站、码头等侵犯人身的犯罪多;工矿地
区等针对人身的犯罪较多;甚至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贫富程度也对犯罪种类和犯罪率都有影
响。
2.犯罪的城乡差异
我国城乡犯罪的差异表现在:
(1)从犯罪数量上看,尽管农村有些犯罪比城市严重(拐卖妇女、儿童等罪),但是,城市的犯罪率普遍比农村高。
(2)从犯罪类型上看,城市的财产犯罪多,农村的暴力犯罪多。
城市犯罪率高于农村的原因在于:
(1)城市中引发犯罪行为的刺激因素相对较多;
(2)城市中传统的社会控制思想相对较弱。
二、家庭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的缺陷
1.缺损家庭
2.贫困家庭
3.有不道德、违法或犯罪成员的家庭
4.不和睦的家庭
(二)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庭教育缺陷的表现
1.过于严格,如拒绝、敌对、过分干涉、支配、期望过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