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绪论3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

绪论3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

10
古代西方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 哲学的
• 精神病学的 • 人类学的
为现代心理学奠定基础!
11
哲学家眼中的犯罪心理学
人的灵魂里有一个比较好的成分和一个比较 坏的成分。 教育可使人存善去恶。
柏拉图
人之所以做出违法的行为,是“由于贪得无厌”
德谟克利特
犯罪的原因就在于人邪恶的本性
亚里斯多德
12
• 意大利波尔达认为:人的身体骨骼与性格、 犯罪有关 • 德国加尔:颅相说。 • 17 世纪英国霍布斯:“性恶论”人生来自 私自利、残暴好斗; • 18 世纪意大利的贝卡利亚和英国的边沁都 认为人性都是自私的,犯罪是出于私欲。
24
三、我国现代犯罪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一)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建立
第一阶段 萌芽期(1930年至1949年):以翻译介绍国外著作为主 第二阶段 停滞期(1949年至1979年):停滞状态
第三阶段 发展期(1979年至现在):恢复至发展
25
(二)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发展
• 1979年,林秉贤先生出版了第一本犯罪心理学专 著《犯罪心理学纲要》 • 1982年,以罗大华先生为主编写了第一本《犯罪 心理学》教材;成立了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 业委员会;开设课程,招收犯罪心理学硕博士, 1997年中国法学会颁布《犯罪心理的调查报告》, 1997年公安部“多参量心理测试(测谎)技术” 设备研制成功,1989年全国监管改造工作会议召 开,各地监狱开展罪犯心理矫治。2000年,部分 监狱开始使用《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 验》量表。
5
②人性与犯罪心理
• 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关“人性”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其 中的“性善论” “性恶论”、“形三品论”等重要的理论概念与探讨 犯罪心理的成因关系密切。 • 孟子主张人皆有“恻隐”、“羞恶”、“恭尊”、“是非”之心,只 要扩而充之,就会形成仁、义、礼、智的道德品质。“若夫为不善, 非才之罪也”(《孟子· 告子》)。 •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 性 恶》)。人生而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本性,如果 任其发展,就会“争夺生而辞让亡”、“残贼生而忠信亡”、“淫乱 生而礼义文理亡”(《荀子· 性恶》)。因此,人们得到“师法”的教 化,才能走上正道。 • 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说,他认为阴阳二气的运转搭配形成了三品 的人性,即“圣人之性”、“斗筲shāo之徒”和“中民之性”。圣人 天生性善,不可能犯罪;斗筲之徒天生性恶,必然犯罪;中间阶层的 人既可为善,也可为恶,但需要通过教化和刑罚作用,才可为善,不 萌生犯罪意念。
边沁认为:人是为了追求快乐,也就是为了得 到财物和肉体的享受,才会犯罪。
16
人是有理性、有意志的,他能够辨别是非善恶,也能自 我规律,他所以犯罪完全是自我选择的行为,是一种知 性的表现。
——— 贝卡里亚
17
二、犯罪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 (一)犯罪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 (二)犯罪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21
根据龙勃罗梭犯罪人类学理论,有18种生理特征,如果其中至少有5种 是可以直接观察的生理特征,可表明是天生犯罪人。
1、头盖骨的形状与犯罪人与犯罪人同一种族和同一居住地的普通人不一样。 2、面部不对称。3、有较大的下颌和颧骨。4、眼睛奇特并有残障。 5、耳朵的大小与正常人不一样。有的非常小,有的像黑猩猩一样直接向外伸张 着。 6、鼻子歪长着,鼻孔向上或扁平(多为盗贼)或像鹰鼻或鼻子顶部肿胀(多为 杀人犯),或是鼻尖如峰,鼻孔肿胀。 7、嘴唇肥厚、肿胀、突出。 8、脸颊上有眼袋,像有些动物一样。 9、上颚就像一个大的、居于中心的山脊,周围是一系列的洞穴并且有些像爬行 动物身上长的瘤,颚还是裂开的。 10、不正常的齿系。 11、下颚退化或超长或像猿类的下颚一样粗短。 12、皱折多并早现。 13、头发不规则,具有异性发质的特点。 14、胸腔有缺陷,如肋骨或多或少,或者多乳头。 15、骨盆异性化。 16、手臂过长。 17、手指和脚趾的异数。 18、头盖骨不对称,造成两脑半球不平衡。
8
关于审判心理的论述
• ①注意在审问中观察被审问人的心理反应 • 战国时代的《周礼》中提出的“五听”方法,是中国古代关于在讯问 中如何察言观色帮助判断口供真实性的最早论述。 • “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 听,五曰目听。” • 汉代郑玄解释,辞听即“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色听即“观其颜色, 不直则赧nǎn然”,气听即“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耳听即“观其听 聆,不直则惑”,目听即“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mào然”。
19
(二)犯罪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个活跃期 ——18世纪末19世纪初
明希(德国)
1790年在其编写的《犯 罪心理学在刑法制度中 的影响》一书中首次用 到“犯罪心理学”一词。
1792年,德国人绍曼编写了《犯罪心理学 论》
20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第个活跃期 ——19世纪末
1876年,意大利犯罪学家龙 勃罗梭出版《关于犯罪者之 所见》,创建了“犯罪人类 学”理论,被后人称为“实 证犯罪学”的鼻祖。
26
• 中西相比较,我国的差距 美国早在 1978年,为案件侦破提供
心理画像咨询,就已经获得了联邦调查
局的正式批准,80年代开始普及。
• 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之困 一是没有资金,二是没有一个相应的
“资格”。
27
无法访问罪犯的困难来自两个方面:
• 美国:从事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人一部分 是大学教授,并且同时属于联邦调查局 研究院的行为科学部,这个部门在1960 年就已经建立; • 中国:研究人员当中的大学教授不属于 任何部门。 • 可喜之处: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罪犯心理 评估系统,它以测试量表的形式出现, 设有个性、少年、女性、暴力、财产等 分量表。目前河北等11个省份的100多个 监狱在试用。
3
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思想
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犯罪心理的防治
审判心理
4
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 ①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
• 先秦诸子十分重视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 • 春秋前中期的杰出政治家管仲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 荣辱”(《管子· 牧民》),认为贫穷是产生犯罪心理和导致犯罪行为 的原因。 • 而老子则认为犯罪是由法令完善、经济发展、物资丰富引起的,只要 “常使民无知无欲”,就会天下安宁。 • 汉代的董仲舒则提出,过度的贫穷和富裕都会引起犯罪心理和导致犯 罪行为。他指出:“大富则骄,大贪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 众人之情也。”(《制度》)
6
③后天环境与犯罪心理
• 在中国古代,除法家等少数思想家外,大多数思 想家都主张,产生犯罪心理的最终原因不是先天 的人性,而是后天的习俗。 • 孔子首先提出“性相近,习相远”。 • 荀子虽然倡导“性恶论”,但也认为,后天的学 习可以改变人的恶性。 • 东汉思想家王充指出,对于绝大多数“中人”而 言,是“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 • 西晋思想家傅玄则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子· 阙题》)。
13
“悖德狂”、“色情狂”,都是个体精神重大质变的结果与 表现。 ————孟德斯鸠
14
精神病学家眼中的犯罪心理学
• 明希(法国) • 绍曼(德国) • 莫利兹(英国) • 龙勃罗梭(意大利)
《犯罪心理学在刑法制度中的影响》 《犯罪心理学论》 《精神生理学和精神病理学》
《犯罪心理学纲要》
• 克拉夫特—埃宾(德国) • 安东尼奥.马曼(意大利)
7
关于防治犯罪心理的论述
• 孔孟十分主张道德教化来预防犯罪。 • 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论语· 学政》)。 • 孟子认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 悦而诚服也”(《孟子· 公孙丑》)。又说:“善政,民畏之;善教, 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 尽心上》)。 意思是 说,政和刑虽然都是控制犯罪的一种方法,但这是一种下等的消极方 法。因为刑罚只能使人畏惧而免于罪过,却不会产生廉耻之心;而用 道德礼仪教化人们,人们就会有廉耻之心,不仅可以不去犯罪,而且 心悦诚服地服从统治。可见,刑政暴力和礼仪教化在防治人的犯罪心 理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根本不同,后者能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有 效地防治犯罪心理的形成。 • 所以孔孟强调指出,防治犯罪心理应当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反对 不教而杀,主张先教后刑,并且将“不教而杀谓之虐”。
2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
• 一、犯罪心理学的思想渊源 (一)我国古代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二)西方国家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 二、犯罪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犯罪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犯罪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三、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一)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建立 (二)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发展
太原警官职业学院
犯罪心理学
系部:基础部 姓名:焦进萍 时间:2015年3月18日
1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
心理学有一悠久的过去, 但仅有短暂的历史。 ——艾宾浩斯(德)
赫尔曼· 艾宾浩斯(1850-1909)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实验学习 心理学的创始人,也是最早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类高级心理过程 的心理学家。
18
(一)犯罪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 2、生物科学与物理学的发展: 作为理论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创始者 是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 作为应用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是从传 统心理学工作者所进行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开始的。 3、社会矛盾和冲突加剧,犯罪日益增多,对 犯罪心理的研究趋向系统化, 20 世纪 20 年 代,犯罪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犯罪人论》
《犯罪人的性格》
• 科雷(法国) • 埃利斯(英国)
《犯罪人种论》 《犯罪人》
龙勃罗梭
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