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犯罪主体要件

第六章 犯罪主体要件

第六章犯罪主体要件第一节概述一.犯罪主体的概念和作用(一)概念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是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犯罪行为并且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

同时依据刑法规定,单位亦可以成立某些犯罪的主体(二)作用1.犯罪主体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1)犯罪主体是犯罪构成中其他三要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2)犯罪主体要件在犯罪构成内部四方面要件决定犯罪的逻辑顺序中处于首位。

(3)犯罪主体要件时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赖以建立的基础2.犯罪主体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1)犯罪主体是区分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准(2)犯罪主体是区分某些犯罪此罪与彼罪的重要标准(3)犯罪主体对量刑的轻重也有重要的影响二.犯罪主体的共同要件(一)自然人要件自然人是指由生命存在的人类独立的个体。

在我国,判断人的生命终结的标准方面仍旧采取的是心肺功能完全停止说。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必须是具有生命的自然人,而绝不能是人以外之物。

根据:1.犯罪是主客观要件的统一,而主管心理态度和客观行为都是人类所独有的功能,人类以外之物不可能具备犯罪的主客观条件;2.犯罪与刑事责任和刑罚存在内资啊联系,犯罪主体应当承担刑事责任,通常都要适用刑罚,适用刑罚是为了预防犯罪,对人类以外之物施加刑罚,根本不可能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应承担刑事责任。

但不具有普遍意义。

(二)刑事责任能力要件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1.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凡满16周岁、精神和生理功能健全而智力与知识发展正常的人。

2.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没有刑法意义上的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如未满14周岁的人。

3.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仅限于对刑法所明确规定的某些犯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对为明确限定的其他犯罪行为无刑事责任能力。

如已满16周岁未满14周岁的人。

4.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和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中间状态。

指因年龄、精神状况、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而使行为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时,虽然具有责任能力,但其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减弱、降低的情况。

三.犯罪主体的分类(一)自然人主体与单位主体1.自然人主体:包括任何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犯罪行为并且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

它既包括具有一定身份的自然人,也把包括不具有一定身份的自然人。

2.单位主体: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特征:(1)单位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2)单位可以成为哪些犯罪的主体是由法律明文规定的(二)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犯罪的一般主体:只要求达到法定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犯罪主体犯罪的特殊主体:除了上述条件外,还要求具备一定特殊身份才能构成的犯罪主体身份,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或状态,如国家工作人员、军人、男女、亲属等。

自然身份:是指人因自然因素所赋予而形成的身份法定身份:是指基于法律所赋予而形成的身份第二节自然人犯罪主体一.自然人犯罪主体一般要件——刑事责任能力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一)刑事责任年龄《刑法》第十七条【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十七条之一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划分阶段:(1)刑事责任的有无:完全有:已满16周岁部分有: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只对8种行为负刑事责任对强奸、抢劫作严格含义解释,对投毒作广义解释完全无:未满14周岁(2)刑事责任的大小:承担全部责任:已满18周岁应当从轻或减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根据犯罪性质不同,可以或者应当从轻、减轻处罚:已满75周岁2.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1)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周岁应当一律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1周岁=12个月,应以日计算,从过生日的第二天起算作已满(2)跨越年龄阶段行为中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当危害行为的实施和危害结果的出现分别发生在不同的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时,行为人是否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问题,应该以实施危害行为时行为人的实际年龄计算。

Eg.甲14岁生日时开枪射中同学乙,乙于第二天死亡。

应该以甲开枪之日为准认定甲实施危害行为时未满14周岁,其开枪杀人的行为日不应受刑罚处罚。

(3)在不同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分别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①行为人在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之前与之后分别实施了性质不同的危害行为在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实施的Eg.甲在满14周岁生日之前与之后先后实施了故意杀人和故意致人重伤的行为那一部分危害行为,都不构成②行为人在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之前与之后实施了性质相同的危害行为犯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后实施Eg.甲在满16周岁生日之前与之后先后实施了非法拘禁行为的那一部分危害行为,算犯罪。

(二)精神障碍《刑法》第十八条【特殊人员的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1.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条件:(1)行为人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时,确实处于精神病发作状态之中(2)行为人因患精神病而使其行为时不具有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3)对不具有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须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2.精神正常的间歇性精神病人3.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三)醉酒1.生理性醉酒:是指因饮酒过量而致精神过度兴奋甚至神志不清的情形。

《刑法》第十八条第4款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理由:(1)根据医学证明,普通醉酒人在醉酒状态下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只是有所减弱,但并未完全丧失,因而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符合犯罪主体的条件;(2)普通醉酒人在醉酒前对自己醉酒后可能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应当预见到,甚至已有预见;(3)醉酒完全是人为的,也是可以解除的。

2.病理性醉酒:是指少量饮酒后因身体异常反应而急性发作的一种酒精中毒状态。

责任认定:折中说——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情况而导致,无责;明知自己具有病理性醉酒的特质,而故意或过失醉酒,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原因上的自由行为(四)生理功能缺陷《刑法》第19条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又聋又哑”只既聋又哑,只聋不哑或只哑不聋都不算“盲人”:完全丧失视力的人。

没有完全丧失的不算。

二.自然人犯罪主体特殊主体要件1.自然人犯罪的特殊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身份才能构成的犯罪主体,如国家工作人员、军人、司法工作人员、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整人、依法被关押的罪犯等2.自然人犯罪的特殊主体要件:这些犯罪主体必须具备的身份3. 纯正的身份犯:以行为人特定身份作为犯罪成立条件的不纯正身份犯:以行为人特定身份作为法定量刑情节的Eg.《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1款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刑法》第307条【妨害作证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司法工作人员犯前两款罪的,从重处罚。

4.分类:(1)国家工作人员:《刑法》第九十三条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2)特定职业或行业的从事人员航空人员;铁路职工;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医务人员(3)其他负有特定刑事法律义务的人员①因自主活动产生特定义务的人员:如因营利性活动而产生对国家纳税义务的纳税人②因参与国家职能活动产生特定义务的人员:如国家侦查、审判活动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③因与其他社会成员的特定法律关系产生特定义务的人员:如因婚姻关系产生相互抚养义务的配偶第三节单位犯罪主体三.单位犯罪的概念《刑法》第三十条【单位负刑事责任的范围】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1.单位犯罪只能由有资格代表单位的人在履行职务的过程中以单位名义组织实施。

2.单位犯罪只能限于法律明文规定为单位犯罪的范围3.单位范围的刑事责任应按刑法分则的规定具体确定四.单位犯罪主体要件1.单位犯罪主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1)具有独立的社会功能(2)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对外展开相对独立的社会性活动(3)具有相对独立的财产2.特殊主体要件:(1)规定单位犯罪主体必须具有特定的所有制第三百九十六条第1款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规定单位犯罪主体必须具有特定的职能第三百九十六条第2款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缴国家的罚没财物,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3)规定单位犯罪主体必须具有特定的身份第二百零一条【偷税罪】纳税人……五.单位犯罪主体的若干问题研究1.私营企业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坚持公私平等,无论是公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2.将国家机关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是否具有科学性所谓的机关犯罪都是机关领导个人为谋取政治、经济上的不正当利益的自然人犯罪将国家机关作为犯罪主体加以惩罚,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惩罚,把自家的银子从这里拨到那里3.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是否是单位犯罪的必备条件——不是4.单位的分支机构能否独立构成的单位犯罪的主体——单位犯罪的主体,不包括没有相对独立性的分支机构——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单位的分支机构为了上级单位的利益而实施的犯罪,应认定为单位犯罪,只不过这里的单位指的是其上级单位,而非该分支机构5.单位犯罪与集团犯罪有何区别,以及单位披着合法的外衣大肆进行犯罪活动能否继续按单位犯罪处理单位犯罪集团犯罪性质不同单位犯罪中的有关机关和组织是有合法身份的社会组织体集团犯罪中的有关机构或者组织自一开始就是非法的认定不同整体组织实施的犯罪,以社会组织体的面目出现以单个行为人的犯罪活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犯罪群体单位披着合法外衣大肆进行犯罪活动,其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合法组织逐渐演变为完全的犯罪组织,对于这种情况应该按照集团犯罪来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