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君子人格
• 直:7.15“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 中正,则眸子睐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 权:7.17“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 耻:13.6“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耻之 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 若人有?” • 友:10.3“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 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 10.8:“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 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 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 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 义利观:1.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 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的君子人格
一、君子之道(性善论)
人之初,性本善
•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8.8) • “舜,人也;我,亦人也”(8.28) •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 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 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 (11.7)
•四端说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3)在生死抉择中的舍生取义 • 11.1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13.42"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 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 (4)君子挺立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 • 3.2“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 塞于天地之间。
课堂小结
孟 子 的 君 子 人 格
– 君子之道 (性善论) •居仁由义 – 君子之德 (处世之道) •大丈夫精神
•以仁事亲(孝悌)
•由仁义行(礼、勇、 善、过……)
•忧患担当 •藐视权贵 •舍生取义 •浩然正气
– 君子之修 (修养方法)
•行先王之道 •存心养性 •反存诸己 •集义养气
总结:
•
孟子的人生境界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 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 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 神。”(14.25)
知识运用: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 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 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 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 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13.4)
君子之德(处世之道)
(一)居仁由义:
• 7.10“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13.33“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 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 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人之初,性本善
文化经典复习专题之 ——孟子的君子人格
一个令朱元璋非常痛恨的人物 • “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 • 洪武五年,罢孟子配享 • 洪武二十七年,颁发《孟子节文》 删节八十五条,要求课试不能够从 中命题,科举取士也不能有其中的 内容。
• 孟子的个性气质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 • • • •
(1)对社会的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 2.4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12.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13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6.9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淫 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 (2)对权贵的藐视 • 2.8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10.9君有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去。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
孟子的思想体系 • 天人相通的心性与天道观 • 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范畴体系 • 以内省、养气、反求诸己为特色的道 德修养论 • 穷则独善,达则兼济的君子处世之道 • 以王道仁政和民本思想为核心的社会 政治学说
三、君子之修
• (一)行先王之道。 • 13.16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 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 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也。” • 7.2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 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 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 12.2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 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 桀之言,行桀之行,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此之谓大丈夫。” 13.9“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 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 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 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 下。”
•
11.6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 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 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 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 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 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 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 故好是懿德。’”
• (二)存心养性
• 3.6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 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 之,不足以事父母。” • 11.8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 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 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 14.35孟子曰: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人也寡欲, 虽有不存焉者,寡矣。 • 11.11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 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 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 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三)反求诸己
• 13.4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 7.4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 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 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 (四)集义养气
• 3.2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 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 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 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 勿助长也。
(1)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括“自暴者”和“自弃者” 的行为表现。 (2)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仁”的各自看法。
• 答:(1)“自暴者”指诋毁礼义; “自弃者”指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 • (2)孔子认为仁是根本,离开了仁这 个根本,就无法很好地实施礼和乐, 礼和乐的意义也会丧失。孟子认为仁 是人最安适的住所,是人的归依,人 要拥有仁,否则是可悲的。
• (2)由仁义行
• 8.19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 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 8.5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 礼、勇、善、过、诚、 • 直、权、耻、友、义利观
• 礼:10.7“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 是路,出入是门也。” • 勇:2.3“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 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 之!……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 不好勇也。” • 善:3.8“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 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 过:6.8“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 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 何待来年。” • 诚:7.12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 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 者也。”
• (1)以仁事亲(孝悌)
• 13.15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 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 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 7.11孟子曰:“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 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 7.27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 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 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 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 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