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勘测与设计第三章-路线平面设计-4讲解

道路勘测与设计第三章-路线平面设计-4讲解


d. Z2=((S-)/2) α/2

e. (=L*)
f. =Z1+Z2=(2S-)/8
2)曲线总长L,圆曲线
缓和曲线长
L‘≥S
=(1-γ/2 )

=S*8
b. L≥S>L’ c. Z1=(1-(α-2β)/2) d. Z2=(l-l‘)( α /2-δ) e. l=* f. l’=(-S)/2=L* g. δ=(公式)
反应距离 制动距离
感觉时间1.5s
2.5s 3.6=S1
制动反应时间1.0s
S2=V^2/254(φΦ)
安全距离 S3=(5~10)m
S停= S1+ S2+ S3 =V*2.5/3.6^2/254( φΦ )+( 5~10 )
设计速度
120 ~80 85% 60 ~40 90% k制动系数1.2 ~1.4 30 ~20 100%
例:高速公路重丘,设计车速100,求S停
S停=85*2.5/3.6+1.3*85^2/254*0.4+ ( 5~10 )
=160m
高一级公路满足停车视距要求,其他满足会 车视距的要求,长度不小于2倍。
2.超车视距
1)加速行驶距离S1
S1=(公式)
2)对向车道上行驶距离S2
S2=(公式)
超车示意图
3)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安全距 S3
虚线为司机眼睛位置沿曲 线形成的轨迹线。
=S
视距线
Z
横净距
检查平曲线是否满足行车
视距要求,是通过检查任一障 碍物到视点轨迹线的距离:
Z0≥
弯道的平面视图
1)不设缓和曲线时
S≤L
=-*γ/2

=(1-γ/2)
=(1-2)
=S^2/8
=R-2+1.5m——视距轨 迹线半径
b. S>L
c. Z1=(1-α/2)
第六节 行车视距
为保证行车安全,司机应能随时看到汽车前面一定距
离的公路,以便能及时发现前方路面的障碍物或迎面来车, 而及时刹车或绕过,这段时间里汽车行驶的必要安全距离, 称为行车视距。
对向 同向
计算视距
停车视距 会车视距 错车视距 超车视距
目高:小客车作为标准:1.2m 高:0.10m
1.停车视距
5.保证视距的工程措施
清除障碍物:开控视距台,稀疏树木予以保留,设护拦或其他构造物时 加宽中间带,路肩或构造物后移。
分道行驶:停车视距必须保证二三四级,不易保证,设分道线,分隔带、 桩,警告标志。
大图,有说明
驾驶员视点位置与横净距
一般情况下, 岩石y=0.1m 土壤y=0.3m
本章结束
S3 =(公式)
4)超车期间对向汽车行驶距离S4 S4= S4‘=
S超=S1234’ S超=2/3S234 V 5——20
t1 2.9——4.5
t2 9.3——10.4 对向行驶的双车道公路,结合地形在适当的距离内设置超车视 距路段。
3.平面视距的保证
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弯 道内侧行车视线可能被树木, 建筑物路堑边坡或其他障碍物 遮蔽,因此,必须检查平曲线 上视距能否得到保证。(清除、 分车道)
c. 当L<S时 d. Z1=(1-(α-2β)/2 ) e. Z2= ( α /2-δ)*l

f. Z3= α /2*(S-)/2 g. =Z1+Z2+Z3
4.视距网络图:
驾驶员视点轨迹线上每隔
一定间隔绘出一系列相交出
的外边缘线。
最大横净距偏于安全。

前者适于孤立障碍物 后者连续障碍物(路堑边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