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二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案
(第2课时)
课题:《唐雎不辱使命》班级:九年级设计人:田代东审核人:洪天才
学 习 目 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3)与臣而将四矣。
3、刻画人物的方法学生回顾。
4、分角色朗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5、归纳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
(傲慢无礼)秦使 → 安陵君(委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 → 秦王 (骄纵、虚伪、 阴险──“不说”、“怫然怒”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5、指导挖掘语言中的潜台词或言外之意,帮助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自我提高
1、背诵全文。2、阳光课堂中相关习题。
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
3、秦王想要并吞安陵国,采用了哪些手段?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最后得到什么结果?
4、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智慧引领
1、通过读思结合、读练结合、读议结合,在熟悉文章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明确:秦王想要并吞安陵国,采用了软硬兼施的手段。唐雎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斗争。
学习重点:1、朗读文言课文。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难点: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 学 流 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自主预习
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2、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二、自信展示
5、想一想:课文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6、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读“”,我看到一个的秦王。读“”,我看到一个的唐雎。
7、概括人物性格:
秦王:
唐雎:
8、分析对话中的潜台词或言外之意。
(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