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析《围城》中女性形象及形象意义

试析《围城》中女性形象及形象意义

试析《围城》中女性形象及形象意义盛亚(53138136@ )《围城》是一代鸿儒钱钟书先生创作的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自1947年面世以来,《围城》以其深刻的思想、高超的艺术、独特的风格,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提起《围城》,我们自然会想到其主人公方鸿渐。

书中,方鸿渐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碰壁,从十里洋场到三闾大学,险恶的环境、恶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次又一次地教训和打击了他,亲友、家庭、社会,无不使他领略世态的冷酷。

不论是情感、爱情、职业还是家庭这些“围城”,他都无法立足,可谓是出了城找不到回家的路,进了城无法再出城。

就《围城》来说,一个方鸿渐分别引出了鲍小姐、苏小姐、唐小姐、孙小姐等四个女性。

正是这些女性,分别映衬和烘托出上述方鸿渐的形象乃至《围城》的主题。

下面,本人试就《围城》中的女性形象及形象意义作以浅析。

一、《围城》中的女性形象(一(一))“火红夏天的性爱诱惑火红夏天的性爱诱惑”——”——”——鲍小姐形象分析鲍小姐形象分析在法国邮船上,鲍小姐黑甜似半融朱古力,秀色可餐,却如勾引浮士德的魔鬼,使方鸿渐船上吃亏,自叹“女人是最可怕的”1。

鲍小姐留学西洋,洋墨水喝了多少尚且不知,带回来自由放荡、不守妇道德性。

她给予方鸿渐的,是正如火红夏天的性爱的诱惑。

1、作者赋予的、作者赋予的““鲍小姐鲍小姐””之名的解读据说,作者钱钟书在写作《围城》前出国时,同船曾有一个富有曲线的南洋姑娘,船上的外国人对她大有兴趣,把她看作是东方美人;同时,作者在牛津时认识一个由未婚夫资助留学的女学生,很风流;再者,牛津有个埃及女学生,皮肤黑黑的,作者觉得她很美。

作者又曾听到中国留学生在邮船上偷情的故事,《围城》中的方鸿渐就受了鲍小姐的引诱。

所以,“鲍小姐”之名的由来,怕是如杨绛女士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所述,“鲍小姐是综合了东方美人、风流未婚妻和埃及美人而抟捏出来的。

”“鲍鱼之肆是臭的,所以那位小姐姓鲍”。

2由此看来,我们可以从作者为鲍小姐起名(具体说是姓)中体会其良苦用心,体会其心中的鄙夷。

2、明白、明白““快乐要自己寻快乐要自己寻””的鲍小姐鲍小姐不仅是整部书的开篇,也是男主人公方鸿渐爱情生活的开篇。

如书中所述,鲍小姐从小被父母差唤惯了,心眼伶俐,明白“机会要自己找,快乐要自己寻”3。

这一句是理解和探寻鲍小姐的钥匙。

鲍小姐心眼伶俐到宁可跟一个比自己年龄长十二岁的人订婚,从而有机会出洋的地步,实在叫人觉得心酸。

而在那个年代,对一个贫家女来说这也许又是惟一的出路。

她生得漂亮性感,在带给了方鸿渐纯肉欲的兴奋和刺激,让方鸿渐或其他的让她看中的男人“不再疑惑,心也按束不住,快活的要大叫”4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快乐。

3、中国式放纵的鲍小姐应该说,鲍小姐在和方鸿渐交往时并没有失去理智,是清醒的,这限定了她和方鸿渐的交往是一场艳遇的性质。

鲍小姐相当有现代意味,开始一件事情,结束一件事情,老辣松脆,干净利落,书中对此原话是:“鲍小姐谈不上心和灵魂”5。

或许是可以这样理解:没有心和灵魂,也就没有心灵的痛苦和折磨,对一个弱女子来说,或许这是本能的趋利避害,无可指责。

《围城》开篇有一段关于鲍小姐上岸前的侧面心理描写:“鲍小姐睡了一天才起床,虽和方鸿渐在一起玩,不像以前那样的脱略形骸,也许因为不日到香港,先得把身心收拾整洁,作为见未婚夫的准备。

”6她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只能说明她对男权社会战战兢兢,唯恐引起以“未婚夫”象征的封建伦理道德的半点不满。

所以,她的放纵,又是也只能是中国式的有节制而不是西方的彻底的放纵。

(二(二))“皑白冬天的职业猎手皑白冬天的职业猎手”——”——”——苏小姐形象分析苏小姐形象分析苏文纨苏小姐在《围城》中是一具很重要的人物。

她漂亮,是女博士,家世好,高傲,却对方鸿渐情有所钟。

为了爱情,她如同一位在皑白色冬日雪地中守候、出击猎物的猎手,莫名的,又如飞蛾投火般地爱上了方鸿渐,正如方鸿渐所说的“女人傻起来真没有底的7的”。

1、作者赋予的、作者赋予的““文纨文纨””之名的解读文,文学博士;纨,很细的丝织品。

苏文纨之名,意在示其文采昭然与品质洁白。

丝和雪在形态、易染性上是相似的。

“文纨”之名似乎可引南朝宋谢惠连的《雪赋》:“凭云升降,从风飘零。

素因遇立,污随染成。

纵心皓然,何虑何营。

”若将此诗注释苏文纨在小说中的际遇,岂不正像她的“十二钗正册判词”?此赋正注释苏文纨在小说中的际遇,她空有“苏小妹”的才名及文学博士帽,却沦落到先是与方鸿渐、赵辛楣、曹元朗等玩爱情与智力的游戏,待失落理想、意中人后又不避污俗急急下嫁,及至成为另一个汪太太而诱惑赵辛楣乃至发生私情,演绎了一出人生闹剧。

伪洁与易染使她追求的女性新生活注定是媚俗的。

2、作为、作为““四高四高””女性的苏小姐用今天的观点来看苏小姐,她相貌高(也就是好的意思了),学历高,家世高,年龄高(反过来说是成熟有风韵),是一个“四高”精品女性,是众人艳羡的真正的白领丽人。

同时,为了爱,她可以温柔娴淑去“洗手帕,补袜子,缝钮扣”,尽“太太对丈夫尽的小义务”8,可以大度地原谅男人的错误,劝男人不要在小节上认真——固然,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女人所有的文凭学识家世都只是砝码或者说是脂粉,但在苏小姐所生活的上层知识分子社会中,其“四高”特征依然会轻易为其带来好姻缘——所以她看起来是男人理想的婚姻对象。

也许,没有唐小姐的出现,经过苏小姐的精心筹划,方鸿渐是很有可能和苏小姐成为夫妻,甚至成为一对模范夫妻的吧。

3、做作、矫情的苏小姐仔细看来,方鸿渐与苏小姐的恋爱从开头便注定是一个尴尬的恋爱。

从船上鲍小姐离去后苏、方两个开始正式接触,到苏小姐消除了对方鸿渐所谓订婚的误会而开始投入去爱方鸿渐,直到意识到唐小姐的存在对自己和方鸿渐爱情存在的可能的危害。

苏小姐兴高采烈地希望赵辛楣、方鸿渐能以情敌相待。

她是想利用赵辛楣的存在,激起方鸿渐爱的勇气,让赵、方二人斗法比武抢自己。

苏文纨虽然偏爱方鸿渐,但她同样重视赵辛楣这个“情敌”角色的存在,因为赵辛楣是她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爱情筹码。

如果方鸿渐对她有意,那么一个具体的情敌无疑是爱情生活中最有效的催化剂,这是苏小姐特别做作、特别矫情的地方。

也正是因为此,她可以躲在外国话中让方鸿渐吻她,又可以用骂混蛋的方式无奈地结束与方鸿渐的感情纠葛。

至于后来愤然下嫁曹元朗直到托人捎带私货,是她自暴自弃,又也许是她返璞归真的体现。

(三(三))“嫩绿春天的爱情梦幻嫩绿春天的爱情梦幻”——”——”——唐小姐形象分析唐小姐形象分析小说中唐晓芙这个人物一出场,作品幽默、夸张、调侃的气氛中猛然增添了清新的气息。

唐、方恋是作品中最纯最美的爱恋,如同初春的嫩绿,沁人心田,却又如一抹爱情梦幻,让人慨叹。

1、作者赋予的、作者赋予的““晓芙晓芙””之名的解读书中唐晓芙的名字,似乎来自《楚辞·九歌》。

歌中《湘君》一节唱道:“采薛荔兮水中,攀芙蓉兮木末。

”说的是古代理想主义者干傻事,下河去寻旱地薜荔,爬树为摘水生芙蓉,原本是“固不得矣”的徒劳追求。

唐晓芙相对鲍、苏二位小姐年纪小,纯真天然,恰似“初日芙蕖”。

依此典,方鸿渐与唐小姐这朵“初日芙蕖”命当无缘。

难怪书中的晓芙一旦分手再无音信,连梦也不托一个。

或许作者正是因此才赋予唐小姐“晓芙”的这个名字。

2、“摩登世界里罕物摩登世界里罕物””的唐小姐唐晓芙是《围城》中唯一一个没有被作者的讽刺利刃砍杀的人物,似乎也是《围城》的作者最钟爱的一位女子。

唐小姐一出场,就有大把大把的好话送她,直从妩媚的脸说到浅酒窝、仿佛是好水果的好脸色、灵活温柔的眼睛、让男人恨不能为牙刷的牙齿……最后总结道“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9,可谓是不厌其烦。

作者在此集中传达一个信息,即唐晓芙是一个没有被上海那个物质社会污染、没有经历过男女情感风云的美丽、飘逸的少女。

如此美妙的感觉应属于一见钟情堕入爱河的方鸿渐,所以方鸿渐才会“立刻想在她心上造下个好印象”10。

而先于方鸿渐接触到唐晓芙的赵辛楣却对这一女子反倒无这般感觉,如是用赵辛楣的口吻叙述,那唐晓芙不过是个“黄毛丫头”而已。

3、深度自我意识的唐小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唐晓芙不造作、不化妆,是摩登都市里的一个“罕物”。

但不化妆不等于不打扮,也许唐晓芙最懂得不打扮恰是她最好的打扮,或者说她懂得如何打扮得了无痕迹,她可能非常了解她的容貌的“非人工”色彩恰是她最好最美的颜色。

当然,浸染于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都市中的唐晓芙,她的“清纯”丝毫不影响她在男女交际方面的“老练”。

唐小姐与方鸿渐同属理想青年,是方的最爱。

但她偏执于女性彻底解放,竟要求“占领爱人整个生命”11,方鸿渐也窥破“唐小姐无意修饰,可见她心里并没有男人”12的私心偏见,于是两人误会不断、喜悲流变,方鸿渐终不能爬树去摘那水生芙蓉。

可怜一对进步恋人,双双为理想所耽。

他们之间的爱情,就像一朵理想的花朵,经不起现实的风吹雨打,最终只能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美丽地凋零,令人唏嘘感叹不已。

(四)金黄秋天的婚姻收获(四)金黄秋天的婚姻收获——————孙小姐形象分析孙小姐形象分析从上海到三闾大学到香港再到上海,方鸿渐和孙柔嘉孙小姐是从相识到相怜到成为婚姻伴侣。

在这个过程中,孙小姐无疑有意无意地发挥了主导作用,于是,她也最终如农民在金黄色秋天获得一年的收成一样,收获了她的婚姻。

1、作者赋予、作者赋予““柔嘉柔嘉””之名的解读孙柔嘉应是《围城》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钱钟书为之取名不惜搬用重典。

《诗·大雅·抑》篇有卫武公讥刺暴政名句:“质尔人民,谨尔侯度。

用戒不虞,慎尔出话。

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大雅·垂民》:“中山甫之德,柔嘉维则。

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

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两次提及的柔嘉均是讽颂统治驾驭之道,这体现了作者对御夫有方但最终无法称心如愿的孙小姐的讽刺。

2、看似、看似““柔弱柔弱””、“温顺温顺””的孙小姐《围城》后半部的开始部分,大段大段地写她的柔弱和温顺。

她在船上亮相时,不是睁大惊异的眼睛,就是卖小:“方先生在哄我,赵叔叔,是不是?”13后来在三闾大学面临人事复杂的局面,她与方鸿渐越走越近,文中写她的表现是感激地对方鸿渐说:“我照方先生的话去做,不会错的。

我真要谢谢你。

我什么事都不懂,也没有一个外人可以商量,只怕做错了事。

我太不知道怎样做人,做人麻烦死了!方先生,你肯教教我么?”14可见,孙柔嘉那样一副柔弱、天真、温顺的外表,实则是驯服男人的手腕之一。

封建伦理道德要求女性“笑不露齿”,称赞“女子无才便是德”,主张女子“守夫为业”。

孙柔嘉深谙男子对女性的癖好,把自己扮演得楚楚可怜。

她以退为进掩盖专横、善妒、自私、刻薄的真面孔,其嫁给方鸿渐的过程是这样的用心良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