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质性研究方法概论

质性研究方法概论


(五)多元方法(multi-method)原則 質性研究作為一般經驗研究方法,傾 向採取多元方法,也就是不只一種資料蒐 集與詮釋、分析的方法,多元方法可促成 交互檢證(cross-validation),可提升研 究的效度或trustworthiness。
(五)多元方法原則 研究者應避免自我設限,先行排除所 謂前科學(pre-scientific)的概念與非標 準化的資料,如日常生活經驗或內省所得。 這些經驗、前理解對於描繪出事物完整圖 像都有幫助。
質性研究方法概論
齊力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系 副教授
一、質性研究與計量研究的對稱性? 計量與質性研究方法名稱上似有明顯 的對稱性。其實,計量研究較宜視為一般 經驗研究中的一種特例。一般經驗研究沒 有理由排斥計量研究,但是也沒有理由獨 尊計量研究。獨尊計量研究,是實證主義 (positivism)思維下產生的態度,以計量 標榜客觀性、標準化性與可概推性。
三、質性研究方法的地位 質性研究常被視為整個研究的前導部分,相對 於後期的計量研究而言,它常被認為是比較不 嚴謹的、未標準化的、不重要的。質性研究的 專業地位常是在這樣的討論脈絡裡被定型,
三、質性研究方法的地位 質性研究方法一直未能發展成為較有系統的、 明確且標準化的程序。這可能是質性研究方法 被忽視的主要理由。但是…
實證取徑的研究者會選擇質性研究方法,常因 為研究所處的階段尚不便採行計量的方法,或 是研究者的條件尚無法進行計量的研究。這些 方法常被視為研究的前導部分。整個研究最後 的目的也仍然是在於找到法則,或對事物提出 因果性的說明。
質性研究與詮釋取徑更具有選擇的親近性。質 性研究適合展現詮釋取徑所欲展現的社會世界 的形貌。對詮釋取徑的研究者而言,社會研究 的目的是在發展對社會生活的了解,以及發現 他們在自然狀況下的人們如何建構意義。他們 想知道,對被研究者而言,什麼是有意義的、 什麼是他們所關切的,或者個人如何經驗日常 生活。
詮釋研究者研究有意義的社會行動,而不只是 外在的、可客觀觀察的人類行為。社會是人們 附上主觀意義的行動,是帶有目的或意圖的活 動。研究者必須將行動者的理由以及行動的社 會脈絡納入考慮。人類行為是在人群互動的過 程中獲得意義。那些人共享一個意義系統,使 他們能把人類行動詮釋成某個具有社會關聯的 暗語或行動。
一、質性研究與計量研究的對稱性? 關於人類社會現象的研究,不能忽視行 動者的主體性(subjectivity),這是自然科 學的研究對象最不同於社會科學的地方。從 而行動者會對於自身的行動與其他事物進行 詮釋,並賦予「主觀意義」(subjective meaning)。這種主觀意義並非真相(reality) 之外的添加物,而是真相的重要構成部分。
質性研究者在方法的講求原則與研究倫理上的 看法,仍然存在著極大的歧見。不過,詮釋學 取徑的立場似乎已逐漸成為質性研究的主導方 向,特別是結合著知識論上的建構主義 (constructivism)與實踐上帶有批判理論色彩的詮 釋學取徑,更是隱然已成為最具影響力的發展
七、資料來源 常見的質性研究資料來源,可包括書面文獻、 觀察、訪問、聲音與影像記錄等。書面文獻除 歷史文獻外,日記、書信,或各種有文字、圖 像的書面記錄也都可能成為研究資料。
研究取徑 做研究的理由
實證主義 發現自然法則,以便 人類可以進行預測與 控制 有既存的穩定模式與 秩序,俟人們去發現 理論由相互關聯的定 義、原理、原則所構 成
詮釋社會科學 了解與描述有意義的 社會行動 對情境的定義是流動 性的,透過人們的互 動而創造 理論是關於人們如何 產生和維持他們的意 義系統的描述
其他
符號互動論、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 現象學的社會學(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詮釋學(hermeneutics)、俗民 方法學(ethnomethodology) 、女性主義、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表一、 表一、各種質性研究方法及其主要討論層面
(四)重視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 默會知識是指未明言的知識,常存 在於以下的認識狀態中:可行動而未具備可 明言的了解,有了解卻無完整連結,懂得結 論卻無論證等。
(四)重視默會知識 默會知識扮演構成性(constitutive)角 色,也就是構成人們的經驗認識的基礎,特 別是在情境釋義中的基礎。忽略默會知識, 將無法充分掌握人們構成其經驗的過程與方 式。
對於各種不同的資料蒐集方法,需要有相聯的,質性研究者間未能建立清楚、 一致的程序與原則。有人依循實證主義取徑, 而有其自認為較嚴謹的的程序與原則要求,但 是,在揚棄了實證主義取徑後…
並沒有一種獨屬於質性研究而有別於計量研究 的資料與分析的方法。整個社會科學的研究, 本來就沒有某一套固定的方法,而要視研究的 目的、條件與研究者的構思、設計而隨時調整。 不論是計量或質性方法,都沒有理由被先驗的 排斥。而在質性研究的範疇內,各式各樣的方 法也都不宜在研究進行之前就決定取捨。
四、三種研究取徑 以上的三種研究取徑,目前尚處於彼此爭議不 休的階段,還沒有一種超越的綜合理論,能將 三者統一。這也使得研究者常被迫要採取某種 取徑,並在研究中為自己的立場進行自我辯護, 尤以詮釋取徑為然。
四、三種研究取徑 實證主義基於其思考邏輯,自然傾向計量性的 研究。因為計量較能避免主觀的、感性的特質 摻雜在研究過程中。故能符合實證的客觀性要 求。但是,部分實證研究仍然可能採取質性的 方法,換言之,選擇質性研究方法並不必然是 非實證主義取徑的。
要描繪出較完整的意義結構,一套限定的(即 使雖然是嚴謹的)方法所得到的資料常是不夠 的。而且,研究者的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 或前觀察也不可能不滲透進來。何如減少自我 設限,將資料的使用範圍擴大,盡量蒐集豐富 的材料。這並非說資料不需要做取捨,然而是 在研究過程中去斟酌。既有的理論、多人的經 驗、資料間的比對、被研究者的共鳴等,都可 以是取捨的考慮。總之,研究者必須在資料的 選擇、蒐集過程中,努力去辯護各種來源資料 使用的適當性
關於意義的陳述,顯然不是數字所能充分傳達 的。它必然要依賴敘述,而且要通過脈絡的呈 現,才能將意義展現。所以,詮釋取徑的研究 對於質性研究方法覺得較能親近。
批判取徑的經驗研究也較常採用質性研究方法, 不過,其主要理由可能不同於詮釋取徑。詮釋 取徑是為了便於掌握意義而採用質性研究方法, 而批判取徑則較常是為了發掘社會的深層結構, 以便進行批判,而採取質性研究方法。
(三)反身性(reflexivity): 檢視’what was happenning’外,也 必須檢視’how people know what was hap-penning’;檢視被研究者所持的觀點, 也必須檢視研究者自身所持的觀點,及研 究者所處身的環境,並予以表述。研究行 動本身也是一種社會行動。
六、效度問題 計量研究中,對於研究有效性 (validity) --或稱 「效度」--的問題最後幾乎都集中到以下幾個 效度問題上:內容效度、效標(criteria-related)效 度、建構(construct)效度、內部效度、外部效度 等。
Lincoln與Guba早期曾指出質性研究的三種基本 效度,分別是:(一)可信度(credibility),即 內在效度,指研究者真正觀察到的希望觀察的; (二)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即外在效度,指 被研究者的經驗能被有效地轉換成文字陳述; (三)可靠性(dependability),即內在信度
研究法名稱 訪談法、觀察法、 ˇ 焦點團體討論、文 獻法 民族誌、紮根理論、 ˇ 歷史研究、敘事分 析、行動研究、多 元方法 現象學的社會學、 詮釋學 符號互動論、俗民 方法學 批判理論 女性主義、後現代 主義 ˇ ˇ 研究程序 ˇ 方法論 知識論 實質社會觀 點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三、質性研究方法的地位 在傳統的社會科學研究法的介紹中,常有意、 無意地忽略了質性研究方法。甚至在許多場合 裡,一項計量研究也常較質性研究更易獲得專 業上的肯定。即使是在一本兼陳質性與計量研 究方法的參考書裡,質性與計量兩種研究方法 間的主從關係仍然隱約可見。計量研究所提示 的判斷研究優劣的標準,似乎還是比較具有主 流地位。
二、常被介紹的質性研究方法 訪談法、觀察法、焦點團體討論(focus group discussion)、文獻法、民族誌(ethnography)、 歷史研究、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方法、 敘事分析(narrative analysis)、行動研究、多 元方法(multi-method)…
(一)深描
質性研究的表述應包含經驗的脈絡、組 織經驗的意向與意義(而非僅獨立的意向或 狀況)、呈顯過程性的經驗。韋伯(Max Weber)曾指出,人是被懸掛在意義之網上, 這個意義網是主觀構造的,深描則將此意義 網加以呈顯。
(二)自然主義(naturalism):
質性研究以民族誌為例,通常抱持自然 主義的態度,換言之,在研究過程中以不操 弄(manipulate)被研究者為原則。被研究者 基本上是以其原有生活方式參與研究。至於 研究者是否應該以中立、不介入、不涉入感 情的方式進行研究,現有不同的主張。
之後Lincoln與Guba的態度有所轉變,開始強調 研究者對自身視角的的自省、自覺、注重被研 究者和讀者的聲音,以及研究成果的行動的意 義,特別是對人類尊嚴、正義的正面意涵。 Lincoln揚棄實證主義者關於內部效度、外部效 度、信度、客觀性的原則,而轉為高舉公平性、 真實性(authenticity)的原則。總體而言,則是以 「值得信任」(trustworthiness)的原則取代效度 的原則
計量研究可能通過數量分析而發掘到行 動者未能意識到的因果法則。不過,計 量研究所揭露的結構特徵,常是外部的、 型態學的結構。計量研究在揭露整體結 構或深層結構上,有相當的侷限性。它 往往會將脈絡抽離,致使「結構」變得 過於抽象、空洞,以致不但事情變得不 易理解,甚且形成曲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