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成:麻黄6克,炮附子6克,细辛3克。
用法:水煎,分2~3次,温服。
功效:助阳解表,温经散寒。
主治:阳虚外感证。
发热,恶寒重,虽得厚衣重被仍恶寒不减,神疲,脉沉弱。
制方要义:本方原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所谓太少两感证而设。
阳气素弱,多有内寒相兼;复感风寒,病位也较深,且阳弱而无力鼓邪外出。
治宜助阳扶正与解表散寒兼顾,以祛邪不伤正。
方中麻黄辛温,开泄皮毛,发散风寒;附子辛热,补肾助阳,温经逐寒;此君臣相伍,内外兼顾。
佐以细辛,既外助麻黄解表,又内助附子温里,通彻表里。
三味相合,有温里助阳、发汗解表之功。
效用特点:从本方的原主病证来看,本方以温肾助阳、解表散寒为其功用特点。
但从药味性能及配伍来看,麻黄宣肺气能止咳平喘,畅皮毛能散邪退热,开上焦能利水道;附子温命暖肾而扶阳,温经逐寒而通脉,化气行水而消肿;细辛辛温而归肺、肾,其辛香祛风通关窍,温肺化饮治咳喘,温经通络止痹痛。
全方合之,宣上温下,通彻表里,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化饮止咳、温经定痛、通阳复脉、开窍利咽等多种作用,其中以“温散宣通”四字为要。
临床应用:本方现代较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肾炎早期、慢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喉炎等病,其中有些病证已不限于中医阳虚外感证。
用方原理:本方所主脏腑为太阴、少阴二脏。
足少阴肾位于下焦,司气化,主骨与作强,与足太阳膀胱相表里;其经脉上行,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根;其支脉出肺络心,注胸中。
手少阴属心,上夹咽喉,入目连脑系。
手太阴肺位于上焦,上连咽喉,外通皮毛;司宣降,为水上之源。
若少阴阳衰,内不能温脏腑而易生内寒,外不能御表而易感外寒。
寒客于心则心阳痹阻、脉道涩滞而见胸闷或痹痛;阻于肾则寒水不化,聚津成饮而见咳嗽痰涎;滞于肺则肺失宣降,水道不行而见肿胀尿少;寒客所属经脉,则可见阳痿、阴缩、胸痛、舌强、喉痹、齿痛、暴盲、头痛等。
本方既能温助阳气,又能通脉宣痹、化饮行水、逐寒止痛,故除用阳虚表寒证外,还常用于阳弱里寒诸证。
现代临床根据其“温通”的功用特点,较多用于心血管和关节系统的疾病属于寒凝痹阻之痛证的治疗。
临证运用经验:1、根据原方主证病机中表寒、阳虚、里寒等侧重,在调整方中药量配比的基础上适当加味,如表寒重见恶寒无汗,选加桂枝、苏叶、生姜;里寒重见肢冷形寒,加肉桂、干姜、吴茱萸;阳气虚甚见神疲脉微,选加人参、黄芪、甘草。
2、随病证加减:①肺系疾病:感冒属于阳虚感寒见发热、肢冷神疲,加桂枝、黄芪、炙甘草;支气管炎属风寒阻肺见咳喘苔白,加杏仁、紫菀、制百部,寒饮聚肺见咳唾稀痰、背冷加干姜、半夏、五味子;急慢性风疹属于风寒郁滞见皮疹色淡、遇冷痒重,加荆芥、防风、川芎。
②心系疾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窦性心动过缓属于少阴阳虚见胸闷心悸、脉迟,加栝楼、制薤白、三七(痰瘀阻滞),或人参、桂枝、当归(气血不足),或补骨脂、仙灵脾、菟丝子(肾阳虚甚);房室传导阻滞属于阴阳两虚见心悸气短、脉结代,加人参、麦冬、五味子。
③肾系疾病:肾炎早期属于肺肾气化受阻见咳嗽、水肿尿少,加桑皮、茯苓皮、生姜皮、车前子;慢性肾炎属于肾阳虚衰见水肿、腰痛畏冷,减麻黄量,加熟地、菟丝子、怀牛膝、泽泻;阳痿属肾虚寒滞见小腹不温、神疲脉弱,加苁蓉、巴戟天、仙灵脾、炒乌药。
④关节类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肝肾虚寒见腰脊冷痛,加熟地、巴戟天、肉桂;胯膝疼痛,加杜仲、牛膝、威灵仙;肩肘疼痛加姜黄、当归、羌活;肿瘤骨转移属寒痰瘀结见骨痛剧烈,或伴麻木,加制南星、露蜂房、威灵仙、白芥子。
⑤头面口齿病:急性咽炎属于寒客少阴见喉痛失音、舌苔白润,加射干、制半夏、桔梗;慢性咽炎属于寒痰内阻见咯痰不爽,舌苔白腻,加半夏、陈皮、苏叶;过敏性鼻炎属寒阻肺窍见鼻塞不通、清涕量多,加辛夷、制苍耳子、鱼脑石;血管或神经性头痛属寒客经脉见头痛剧烈,遇冷加重,加白芷、川芎、制地龙;面神经麻痹属风寒滞络见局部麻木、畏风怕冷,减麻黄量,加全虫、乌梢蛇、天麻;牙痛或口腔溃疡属于寒凝郁火加石膏、栀子、肉桂,或黄连、丹皮、木蝴蝶。
总之,本方运用当以“阳虚寒滞”见畏寒形冷、舌淡或胖、苔白润、脉迟缓为辨证要点。
阴虚内热者本方禁用,亡阳危急之候也不宜使用。
使用中注意方中炮附子须先煎半小时,细辛用量3~10克,治疗痛证时可重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具有助阳解表之功。
用治平素阳虚又外感风寒之证。
笔者临证用于治疗小儿肺系病证,每能应手取效,兹举验案如下。
1、过敏性鼻炎李某,男,7岁,1998年5月17日初诊。
患儿有过敏性鼻炎史3年,经常遇冷风打喷嚏,流清涕,鼻塞,曾用中西药治疗未效,近日着凉症状加重。
诊见:形瘦,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紧。
询知患儿平素怕冷,手足发凉,纳差,时常腹痛,大便不成形。
证属阳虚外感,肺窍失和,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处方:麻黄、炙甘草、细辛各5g,熟附子3g,黄芪15g,蝉蜕6g,茯苓12g,防风、大枣各10g。
每天1剂,水煎分3次温服。
5月20日二诊:服药2剂,即感鼻炎症状明显减轻,原方续进5剂,症状消失,且面色转红润,怕冷感减轻,胃纳好转,大便成形,舌质转红润,苔薄。
嘱间断服香砂养胃丸、附子理中丸月余。
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过敏性鼻炎,以反复发作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为特点。
《秘传证治要诀》曰:“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乌、附、干姜之属”。
可见阳虚是过敏性鼻炎的病因之一。
本例为阳虚之体,复外感寒冷所致,切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故3年之疾获愈。
2、喉源性咳嗽谭某,男,12岁,1999年12月5日初诊。
喉痒干咳5天,稍受凉或异味刺激则加重,时发出清咽样干咳声。
曾服头抱氨苄、牛黄益金片、咳必清等药3天未愈。
诊见:阵发性喉痒作咳,无痰,遇凉风或大声说话则呛咳不止,咽部不爽、不红,扁桃体无肿大,咽后壁淡黄、有少许淋巴滤泡增生,舌淡略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浮。
听诊心肺无异常,血常规及×线胸透亦无异常。
诊为喉源性咳嗽,证属阳虚外感,寒凝肺系,治宜温经散寒,利咽止咳,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处方:麻黄、橘红各5g,熟附子、细辛、甘草各3g,百部、桔梗各10g,蝉蜕6g。
3剂,每天1剂,水煎少量多次温服。
12月8日二诊:服药2剂,即感咽部明显舒适,药毕咳止,畏风怕冷感减,又以桂技人参汤加减温里和表,行气健脾以善其后。
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患儿素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复感外寒,直中少阴,循经上窜于咽喉,寒邪客于肺系而成。
方用麻黄、细辛温散其寒,附子振奋阳气,增强散寒之功,酌加百部、桔梗、橘红、蝉蜕以治其标,切合病机,故收效迅捷。
3、支气管哮喘王某,男,8岁,1999年12月18日初诊。
患儿有支气管哮喘病史3年余,咳嗽气喘反复发作,每因受凉、进食寒凉生冷及吸入异味粉尘而诱发。
面色少华,毛发细软,形体瘦弱,食欲不振,小便频且常有遗尿。
近日感寒诱发,咳嗽频频,气喘,喉中痰鸣,时而咯出少量夹有泡沫稀痰,伴鼻塞,流清涕,打喷嚏,舌淡、苔白滑,脉浮紧。
查:两肺满布喘鸣音,心率92次/分,律齐,无杂音。
血常规示:WBC8.2×109/L,Hb110g/L,N0.54,L0.37,E0.08,M0.01,RBC4.0×1012/L,X线胸透示:两肺纹理增多紊乱,未见片状阴影。
诊为哮喘发作(寒喘型),治以温肺化饮,止咳定喘。
处方:射干、地龙、麻黄各5g,熟附子6g,大黄、蝉蜕、细辛各3g,黄芪10g。
3剂,每天1剂,水煎服。
12月20日二诊:服上药1剂,喘憋咳嗽缓解,呼吸平稳,肺部听诊呼吸音粗,仍可闻及哮鸣音,深呼吸时明显。
活动及稍劳累则出现喘憋。
守方去大黄加丹参10g,桃仁5g,续服3剂。
12月24日三诊:喘咳缓解,听诊肺部哮鸣音消失,呼吸音稍粗,X线胸透示肺纹理稍紊乱。
血常规示:E0。
03,余指标基本同前。
后用柴胡桂枝汤加减,以和解表里,调和营卫,温肾健脾活血,调治半年停药。
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本例哮喘反复发作,遇寒凉及食生冷而易发,且平素小便频时有遗尿、面色少华等,均为阳虚之征。
又伴鼻塞,流清涕,为寒邪束肺,肺窍失和所致。
综析脉证,为阳虚外感,内伏寒痰随气而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宣降失常所致。
方中麻黄解在表之寒邪,使肺气得宣;熟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阳气之不足;细辛通彻表里,内散少阴寒邪,外解大阳之表,且温肺化饮,止咳平喘;黄芪补益脾肺之气,扶正祛邪;蝉蜕、地龙解痉平喘;射干开结消痰,善治痰鸣气喘;大黄苦寒,通腑降浊,以利肺气肃降。
共奏温肺化饮、止咳定喘之功,使痰消气顺,气道畅通,咳喘得解。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由麻黄、细辛、炮附子三味药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里助阳,细辛温化寒饮,既助麻黄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饮。
本方具有助阳解表、温里寒饮之功效,组方严谨,众多医家对此独具慧眼,颇多发挥。
已故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曾用本方治疗一女性哮喘患者: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背恶寒,但欲寐,晚上喘息胸闷,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便干,脉沉细,苔白根腻,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虫、花生、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他医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服汤剂38剂不效。
经胡老辨证为少阴表证夹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麻黄6g,细辛6g,炮附子6g),诸症大减,又继续服药2月余,诸症消失,经追访3年未见复发。
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少阴病当属表证的观点,是他通过长期学习《伤寒论》及临床体验而得出的结论。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日人山田宗俊认为该条是辨别太阳表证与少阴表证的重要条文,他说:“所谓阴阳二字,指其人因有寒热虚实之殊,而言太阳、少阳、阳明皆属实热;少阴、太阴、厥阴皆属虚寒……其发于阳之始谓之太阳;发于阴之始谓之少阴。
”所以,当机体出现发热恶寒者为在表的阳证,亦即太阳病,当机体出现不发热而恶寒者为在表的阴证,与太阳病相对应的理应是少阴病。
清末伤寒名家陆渊雷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当用于正气虚弱,且有外感表证。
”藤平建患感冒咳嗽久治不愈,用小青龙汤不效,后经仔细辨证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用后不久即愈。
已故北京名医岳美中先生在菏泽行医期间,曾治一中年男子,秋天遇风寒,全身发冷,恶寒较明显,诊其脉沉细,他医处方治之疗效不佳,经岳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半剂而效。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老师曾治一青年咳嗽2月,服中药数剂不效,诊时症见恶寒无汗,鼻塞头痛,咽干不思饮,切其脉弦,苔白润,冯老师诊为少阴夹饮之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仅服1剂而解。
湖北中医学院王悟川老师认为:“少阴表证,所以脉沉者,因少阴阳虚,无力鼓动气血达表抗邪,故用温经扶阳达表散邪之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山西已故名老中医门纯德先生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少阴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