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重症顽疾举偶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重症顽疾举偶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重症顽疾举偶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医院主任医师 杨素娟 哈尔浜卷烟总厂医院 岳锦生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病兼表证治(301)条中,原文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笔者认为本方作用远非于此。应用经方,贵在变通,通其理,变其法,活其用。审其脉证,随证加减,更能提高疗效,试用本方治疗重症顽疾,结果效验极著,此举3则以示拙用。 一、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刘某,男性,47岁,农民。2003年3月初诊,以胸闷,气短,心悸2年余为主诉入院。证见心悸,胸闷,气短,夜寐不安,常常憋醒,心率30~48次/分,常伴有黑蒙,晕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住院期间经用阿托品试验,心率最高达70次/分,诊断为病窦综合征。建议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因家庭条件贫困,加之恐惧心理,拒绝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因而采用中医药治疗。查体,患者精神疲惫,神志恍惚,处朦胧的嗜睡状态,心率38次/分,节律齐,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舌质淡,紫暗有瘀斑,舌苔白滑,脉沉迟,联系到“少阴病,但欲寝”征状,认为阳气衰弱,阴阳失调是该病之本,而气虚血瘀,气血运行不畅则是该病之标。治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处方:麻黄10g,附子6g(先煎20分钟),细辛6g(后下),桂枝15g,川芎20g,丹参15g,黄芪30g,西洋参10g(或红参10g),赤芍15g,日一剂,水煎400ml,分2次早晚分服。连服1月,心率达65次/分,精神好转,未再发生晕厥,夜间睡眠良好。随访1年,能坚持劳动,偶感胸闷心悸,脉缓,即服上方缓解。 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中医“心悸”,“厥证”,“迟脉”,“胸痹”等证的范畴。其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或胸疼,头昏,甚则昏厥,气短,乏力,喜温恶寒等症状。本病以心肾阴虚、阳气衰微为发病的根本,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仲景为少阴病阳虚外感而设,具有温阳散寒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该方中的药物主要成份麻黄碱,乌头碱,细辛挥发油等,可使心脏兴奋,心率加快,传导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肌缺血改善。用本方治疗病窦综合征33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6例,其中Ⅰ型病窦有效率为94.4%,Ⅱ型病窦有效率为88.8%,Ⅲ型病窦有效率为20%。 二、慢性阻塞性肺病 张某,男,72岁,农民。1998年9月4日就诊,患者自述有哮喘病史20年,发作时病人常感突然胸闷窒息,呼吸不畅,喘咳不止,不能平卧,每次服用氨茶硷、扑尔敏,复方甘草片等药物,可暂时缓解,常反复发作。查体:口唇紫绀,面色苍白,烦燥不安,微恶风寒,汗出,四肢不温,呼气延长,喉中有痰鸣,张口抬肩,舌质淡暗,苔白滑,脉沉细。听诊双肺满布哮鸣音,心率60次/分,节律齐,无杂音。X线检查:双肺纹理增粗,透光度增高,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辩证为虚哮,脾肾两虚型,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处方:麻黄10g,附子6g(先煎20分钟),细辛6g(后下),杏仁10g,炒白术20g,菟丝子30g,煨诃子10g,甘草10g。药后翌日即感四肢温暖,咳喘明显减轻,继服20剂哮喘止。 按:慢性阻塞性肺病,属中医“咳嗽”,“痰饮”,“肺胀”等范畴。其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渐进加重而致脾肾亏虚,根本不固则外邪乘虚而入侵,致咳喘,气短,重则喘息,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本方是治疗少阴兼有表证的温经散寒之剂,但是从麻黄与细辛的配伍分析,即具有辛温宣散,化饮利水之功,可治咳逆上气。配以附子温经助阳,对于素体阳虚,背冷恶寒,手足不温,适遇外感咳喘,寒多热少,痰稀而清,舌苔白滑,脉沉细者即可用之。笔者用本方治疗慢性阻塞肺病56例,总有效率为89%。 三、间歇性“未明热” 王某,男,23岁,学生,2003年3月5日就诊,患者自2001年4月开始发热,每月1-2次,每次5-7天,在某某医院,经抗生素、激素治疗,热退出院,多次检查,均未发现任何阳性体征。近日发热又作,用西药久治无效,故转我院求治中医。诊见:T38.5℃,头昏,肢倦神疲,身痛腰酸,咳嗽阵作,吐痰粘白,口角疱疹,舌苔薄白而滑,脉沉细,脉证合参诊为精气两亏,肾气不足,新感外邪,拟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处方:麻黄5g,细辛6g(后下),制附子6g(先煎20分钟),甘草6g,蚤休20g,茯苓20g,前胡20g,炒白术20g,3剂,日一剂,水煎400ml,分二次早晚服用。服后病势即挫,发热退。继用半月,长期间歇性“未明热”终获痊愈,随访半年,未再出现发热。 按:急性“未明热”是内科临床上可见到的一些未能查明病因的急性发热病例。这些急性“未明热”以夏、秋二季较为多见,但终年均可见到,患者以青少年人为多。通常有急性感染的全身症状,而体检无特殊发现,病程往往在一周以内,预后良好,但反复发热,有损体健。结合本病,患者因思新感发热,脉沉,多系少阴阳虚证,不能抗御外邪,故身虽发热,而脉不浮反沉。正如《伤寒论》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方取熟附子辛热,温少阴之里,细辛之辛热走少阴之经,麻黄之辛甘热发表,三者合用,正如钱天来曰:“补散兼施虽发微汗,无损于阳气矣,故为温经散寒之神剂也。”笔者用本方治疗急性“未明热”,证属少阴病兼表证者20例,屡见功效,治愈率100%。 脑部疾患的异病同治

脑部疾患的异病同治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医院 中医主任医师 杨素娟 471000 关键词 脑病 异病同治 化瘀通窍法 临床应用 脑部疾患,种类繁多,病机复杂,但在不同疾病中与特定条件下,可表现出同一病理变化,即瘀血阻脑。临床上用化瘀通窍法治疗,均可取得满意疗效。现将个人体会介绍如下: 1 脑积水 郝××,男,38岁,干部,1990年11月5日初诊。患者于1990年8月21日突然出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约10分钟后苏醒。被急送洛阳铁路医院住院治疗,以“病毒性脑炎”、“癫痫”等处理,未见好转。经CT扫描(CT号39240)提示:脑实质密度均匀,脑室扩大(三脑室以上)未见占位性病变。印象:阻塞性脑积水。次日赴北京某医院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每日用5%葡萄糖100ml静脉推注,20%甘露醇250mlq8h加压滴注。配伍抗生素、维生素等药物治疗,病情控制。三个月后又出现上述症状,复行核磁共振(MRI号1562,扫描号2335)提示:①脑导水管下端粘连,上方脑室扩大;②左枕叶脑积水穿刺引流改变。邀中医治疗,查:舌质暗红边紫,苔白滑,脉沉涩。辩证:瘀血阻络,脑窍不通,水液停聚。治以化瘀通窍,利水消肿。方选通窍活血汤加减。处方:当归、川芎、红花、桃仁、穿山甲、菖蒲各10g,全蝎6g,麝香0.3g(冲服),水蛭粉3g(冲服),车前子30g,葱白5根,大枣10枚。加水煎至500ml,早晚分服。连用30剂,头痛减轻,呕吐次数减少,尿量明显增加,未见抽搐。照上方去全蝎、麝香加黄芪30g,每日1剂,连服2月,诸证悉去。后改用散剂,1日2次,每次6g,连服半年巩固疗效。随访7年,未见异常,至今仍正常工作。 按:临床报导治疗小儿脑积水者颇多,但成人脑积水比较罕见,亦是临床治疗中颇感棘手的神经系统疾患。现代医学认为“脑积水”是颅内疾患引起脑脊液分泌循环或吸收障碍而导致颅内脑积液量增加,脑室扩大。中医认为瘀血阻络,水液停积,脑窍不通,治宜化瘀通窍、利水消肿。方选通窍活血汤。方中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穿山甲有活血化瘀之功;全蝎熄风止抽;菖蒲、麝香、葱白辛香开窍醒脑;车前子、水蛭破瘀利水消肿;黄芪补益元气,使瘀去而不伤正。药理学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可改善脑内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效地减轻脑水肿,促进病灶消散,使机体功能恢复。且中药化瘀通窍法与现代医学的手术或利尿法相比,安全可靠,用药后尿量增加,而不影响脑组织的钾钠等电解质平衡,避免减少了治疗中副作用和并发症。 2 脑脓肿 患儿,陈×,女,5岁半,1990年8月20日初诊。于3天前突然左侧头痛,呕吐1次,伴以短暂意识模糊,未引起重视,于8月20日下午6时许又出现上述症状,伴有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呕吐白沫,口唇青紫,两目直视,不省人事,瞳孔双侧等大。即给氧气吸入,针刺十宣、涌泉、人中等。并肌注苯巴比妥,20分钟后抽搐停止。患儿精神疲惫,昏昏欲睡,但呼之能应,不能回答所问。次日赴市精神病院就诊:查脑电图提示:左侧大脑半球异常,诊断为“癫痫”。查脑脊液检查正常,做CT检查(CT号34152)提示:左颞部有2cm×3cm低密度阴影。查白血球总数为8000/mm3、N56%、L40%确诊为“脑脓肿”,建议:①抗炎治疗;②手术切除。遵医嘱①青霉素320万单位加0.9%氯化钠注射液300ml静脉点滴,日1次;②氟哌酸0.1g,日服3次;复方新诺明0.5g,日服2次;红霉素0.2g,日服4次。给药期间隔3日查1次血象。白血球呈逐渐下降趋势,10天后白血球总数为2300/mm3、N26%、L74%。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因此改为中药治疗。查舌质暗红,有瘀点,脉细涩。头痛夜间尤甚,偶有意识障碍。辨证瘀血内阻,清窍被蒙,治宜活血化瘀、解除毒通窍醒脑。方选通窍活血汤加减处方: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穿山甲各6g,菖蒲、蝉蜕、僵蚕各5g,金银花、连翘、地丁各15g。加水煎至500ml,日1剂,早晚分服。连服16剂,头痛减轻,夜间入睡安静,舌瘀点减少,未再抽搐,神志清。复查脑电图:大脑半球轻度异常。以上方去蝉蜕、僵蚕加黄芪20g,继服1月,诸证悉去,复查脑电图正常。CT检查(CT号11851)阴影消失,病愈。至今已上大学,智力良好。 按;患儿左侧耳部有一脓肿,经常流脓,可能引起颅内局灶性炎症,符合“脑脓肿”的诊断。但全身感染症状不明显,发病时无发热,无白细胞升高,无脑膜刺激征等典型症状。而是以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头痛等表现就诊。常易误诊为癫痫。以CT检查证实为脑脓肿。以抗生素治疗后,出现白血球急剧下降而改服中药,脉证合参符合中医的“瘀证。” 《血证论》说:“凡是疼痛,皆瘀血凝滞之故也。”剧烈头痛是瘀血内阻,清窍不通,不通则痛。《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牙关紧闭,四肢抽搐是瘀血内阻,肝木失养,肝风内动所致。投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效如桴鼓。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穿山甲能活血化瘀,减轻炎症反应;双花、连翘、地丁清热解毒,具有消炎抗感染、抗毒素的作用;僵蚕、蝉蜕可平肝解痉止抽;菖蒲辛香开窍醒脑。诸药合用协调发挥活血化瘀,解毒通窍醒脑之功,服药数剂,病祛大半。但唯恐瘀去而日久正气损伤,故加入黄芪补益元气,托毒生肌、扶正祛邪而收功。 3 小脑胶质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