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思想及其演变
“同光体”诗派实际上就是反对诗人与社会 接触,否定了文学作品与现实的关系。
二 鸦片战争时期进步的文学思想
太平天国文学 思想
劳动人们的文 化思想层次
未能形成理论体系, 没有发生较大影响
以龚自珍为代 表的爱国诗人 的文学思想
封建地主阶级的文 化层次
具有中国近代早期反殖和 反封建的社会特点,中国 文学思想进入近代社会在 性质上与封建谁会的文学 思想有了质的变化的标志
三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文学思想及其文学革新运动 (一)“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系19世纪末资产 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文学改革运 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899年, 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 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 指出“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 诗运殆将绝”。
梁启超
主要内容: (1)竭力创造和提倡新体诗,强调革命精神; (2)要求作诗要有新发现、新创造,即“第一要新意境, 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 诗。”; (3)强调诗歌创作中“意境”的主导地位,提出“能以 旧风格含新意境”和“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的合作要 求。 评价: “诗界革命”体现了维新派诗人的变革社会现实 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诗歌为宣传改良主义服务要求, 适应了诗歌自身发展的历史趋势,对南社革命诗歌的产生 和繁荣,对“五四”新诗的出现都起了先导的作用。
中国近代文学思想及其演变
一
封建社会文学思想的延续与变化
(一)宋诗运动的诗论 宋诗运动是鸦片战争前后的一个代表诗 派。这一诗派的发端人物为程恩泽,代 表诗人有何绍基、郑珍、莫友芝,江湜、 金和也曾被认为是宋诗运动的健将。
理论主张是:
(1)标榜宋诗,以苏(轼)黄(庭坚)为宗, 反对宗唐,反对复古。 (2)强调“诗为心声”,要立诚不欺,反对 摹拟复古;“人与文一”,“言必是我言,字 是古人字” (3)提出了学养功力说,主张诗文创作与为 人品行相联系;“人之无成,浮务文藻,镂脂 剪楮,何益之有!”
反理缘情的文学思想
这一时期的爱国诗人龚自珍、张维屏、魏源、张际 亮、林昌彝等,都强调“缘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 调“性情”在诗歌中的作用,强调时世变易的“感时” 之情,体现出缘情诗学观念在这一时期的更新。实现了 我国诗学从“性灵”说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诗界革 命”新诗学在内涵上的过渡和衔接。 1、其他诗人 如林昌彝与《射鹰楼诗话》 魏源《国朝古文类钞序》“文章与世道为污隆”
(二)黄遵宪的诗学思想
1、在古与今的关系上,提出要学古,但要立足于今;
2、提出诗要有个性,要反映出真实的感遇见闻,反映现 实,为现实服务;
3、在诗歌表现手法上,黄遵宪主张把古典诗歌的表现方 法和古文的表现方法相结合; 4、在语言运用上,主张语文合一,“我手写吾口,古岂 能拘牵”;
3、针对当时文坛复古、摹拟的文风,大力提倡艺 术的独创性。但也肯定对古代优秀传统的继承。 “诗不可有我而无古,更不可有古而无我。” (《诗概》) 4、强调作家人品对于创作的重要性。“文,心学 也” 5、看重创作的真实性。“诗有借色而无真色,虽 藻绘实死灰耳。”(《诗概》)
(四)“同光体”诗派的文学思想
(3)在文学创作上,曾国藩等人更强调
从理出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用理学统治
文学的本意。
(4)在创作方法上,为文则提倡骈散相 济,为诗则主张韵语与散文笔意相结合。
(三)刘熙载的文学思想
1.刘熙载也是与宋诗派同时代的著名的文艺 批评家,他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晚年写的 《艺概》中。《艺概》全书分《文概》、 《诗概》、《词曲概》、《书概》、《经义 概》,除《经义概》之外,都是有关文艺的 专论。 2.强调文学要表现性情,但是在程朱理学思 想范畴内提出的。
(4)在学古与革新的关系上,强调学古创新, 反对食古不化; (5)他们的诗学观仍建立在儒学“温柔敦厚” 诗教基础上,在强调“立诚”、“真我”、 “不俗”的同时,又强调诗歌必须恪守政教 法规,不能有“豪诞语、牢骚语、绮艳语、 疵贬语”。 (6)这派诗人在创作大多对社会现实采取回 避的态度,诗作内容多有比较狭窄,形式上 存在刻意模仿宋诗,生涩奥衍等通病。
2、曾国藩的文章学主张
(1)强调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倡言文章要 “随时而变”,明确提出了“文章与世变相 因”(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的主张;
(2)发展了理学家“穷理而致用”和桐城 派“经济天下”的思想,在姚莹鼓吹所谓 “义理”、“经济”、“文章”、“多闻” 四要端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将“经济之学” 纳入文学的范畴,在“义理、考据、辞章” 外加上“经济之学”。
“同光体”,是指同治、光绪年间 “诗人不专宗盛唐者”的一个诗歌流 派。因兴起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 故名。最早提出“同光体”的是闽人 陈衍。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有:陈衍、 陈三立、夏敬观、郑孝胥、沈曾植、 袁昶等。陈衍的《石遗室诗话》是这 一诗派诗学理论的重要专著。
诗歌主张:
1、标举“开元”、“元和”、“元祐”的“三 元”之说; 2、崇尚以考据入诗,强调诗关学问,提倡学人 之诗。“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 3、强调学古,只有学古,“体会渊微”,诗才 会不浅俗本情况
湘乡派是与“宋诗运动”同时发展起来的一个文学流派。19世纪 后期,曾国藩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招揽幕府才学,直接从曾国藩学 习的就有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号称曾门四弟子),他 们尊奉曾国藩、在桐城派的“义理、考据、辞章”以外,再加“经济” 一项,列为首位,以适应新的变化,更好地为维护封建“道统”、 “文统”和他们所推行的洋务运动服务,逐渐形成了以曾国藩为首的 桐城派的别支,因曾是湘乡人而得名为“湘乡派”。 该派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使已衰退的桐城派得以“中兴”, 用以抗衡太平天国革命的文学主张,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文界革 命”对桐城古文的冲击。
魏源
2、龚自珍的文学思想
继承了“性灵”说的精髓,并联系时代, 赋予了新的内涵。
(1)主张文学创作要尊情,要畅情; (2)“情”是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感慨,即要求文 学创作应表达对时代的感慨; (3)注重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时代对文学应有制约性, 什么样的时代就应有什么样的文学。 (4)文学创作上要有“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