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人教版英语教材王菊正在担任初中英语教学的我,对现教材仅然常有无从着手的感觉。
总结平时的教学反思,对该教材获得了某些粗浅的认识。
一、编排体系的特征。
1、单元体例,ABC分明。
上册由预备篇(三个单元)和正式篇(十二个单元)两部分组成。
下册只有正式篇十二个单元。
上下两册各有两个复习单元。
这同前套教材相同。
但在每个单元的内部对正在使用的教材的简要分析结构上则完全不对正在使用的教材的简要分析同:每个单元分为ABC三部分,并且各有侧重点。
操练新语言时需要用到的重点词汇;呈现新的表达方式;几个循序渐进的操练活动;语法聚焦框,总结本单元使用的语法;互动活动,学生在互相合作中使用目标语言来完成本部分的学习。
B部分的设计。
在循环A部分所呈现的语言的同时引出新的词汇;以活动帮助学生整合新的目标语言和前面学过的语言。
C部分为学生自我检测部分,复习所有重点词汇以及新学的语法项目;卡通图片方式进一步应用了本课的目标语言。
A部分为基础知识和重点词汇的学习,B部分则强调学生应用知识的学习,C部分则是检测学习效果。
在层次分明的同时,又使学生明白了已掌握的知识点与能力和须待弥补的地方,从而获得自我学习效果的清晰认识,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
2、图表结合,文字点睛。
每个单元都以明确的小任务呈现,2/3的任务都是以图表的方式显现出来,再左以精妙的文字点明任务的主旨。
充分运用了初中学生喜欢色彩鲜明的图片的心理规律,和他们从简明的表格中易于获取知识的认识能力。
学生一看图表,基本就能知道每个小任务的具体含义。
3、以活动为载体,融知识点、技能、教学法为一体。
每个小任务都可以成为一个活动,或个人或小组或团体。
以明显的小标题形式显示了教学方法,暗示了学生应该获得的使用英语语言的具体技能。
从而明确了师生在具体教学中的每个小目标。
同时根据具体的活动任务和学习目标,听、说、读、写各个技能或一个或两个进行不同的组合。
体现了“听说领先、读写跟随”的功能意念教学法的外语教学主流理论。
另外“活动”无处不在,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走向语言学习的人际交往之路、合作之路,进一步培育学生“有声”运用语言的胆识和能力。
以此逐渐避免“哑巴”语言教学的不利因素。
4、准确性与流利性相结合,体现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
每个单元前几项练习强调发音、单词拼写、句型结构的准确性,这是面对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与技能;而后面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语言的流利性,这同样也时面对全体学生,但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的要求相对而言要低一些、宽松一些。
根据这个特征,在B部分中的某些任务,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删减,让学得快的学生尽力掌握并完成。
从而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
5、强调课堂上师生互动。
新教材强调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师生在课堂上要加强互动,教师要有效地处理好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师要改变过去课堂上老师主讲,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教师课堂上主要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形式让学生讲英语、用英语、用英语思考,用英语交流,用英语来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
学生学习中碰到问题,老师应引导学生自己讨论、分析、辨别、而不是老师直接给答案,以达到真正把学生能力培养出来的目的。
二、教材内容的整理及其分析。
本教材内容看似众多而不易归纳整理,实际不然。
现从教学目标和语言结构两方面做一扼要的融合。
(一)、教学目标:(学生应学会的各种话题)1、介绍。
自我介绍;家人、朋友、认识的人之间的介绍;根据相关信息辨认人物。
电话薄、名性片、书信。
2、自己的或他人的爱好及其理由。
食物;服装;某一类电影;学科;球类;运动;天气;动物;流行文化;日常生活用品。
营养配餐;制定出周末或节假日的行动计划;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3、自己或他人的才能、意愿及看法。
Let's提建议;怎样和自己的朋友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
成立各种俱乐部并制作海报;招聘广告。
4、时间表达法。
日期表达法(月份、日期);日常生活作息习惯;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课外活动时间。
对某一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如郊游、晚会、周末生活等);自己、同学及父母家人的生日。
5、物品。
位置;物品的所属;物品的颜色和价格。
购物时使用的礼貌用语;找寻物品的位置。
寻物启示,招领启示。
6、居住、职业、天气。
国籍、民族、语言、地址、场所、路线;建筑物位置关系;笔友;不同的天气背景下能做什么。
7、活动与事务。
正在做什么或发生的事情;过去或不久前发生的事情;周末所从事的活动;节假日的活动。
能就发生的事情做现场报道;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一天的活动并表达感想。
8、标志及规章制度。
英文表达一些标志的含义;制定并谈论校园内一些公共场所的规则;给父母写一封建议信。
9、个人描述及其资料信息。
描述人的外貌:身高、体重、发型、面部特征及着装特点;住址、对话等;向他人提供自己的个人资料10、订餐或叫外卖。
学会为面条或饺子写宣传广告。
(二)、语言结构:(英语组词成句的习惯用法和语法规则)1、系动词be的一般现在时:肯定、否定;一般疑问句及其回答。
2、行为动词如like、have、want、work、wear等的一般现在时的用法:肯定句与否定句的用法;一般疑问句的肯定与否定回答。
3、what、where、where……from、where……live、how、when、what……like、why who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句型:How do you spell pencil?4、祈使句,如Let等引导的。
5、表示性质、品质、宽泛描述的形容词使用:good、happy、nice、interesting等。
6、代词。
指示代词:this that these those;人称代词主格they等的用法;形容词性物主代词my you're his her.7、名词的复数和所有格形式。
8、表示方位的介词on in under behind等的用法。
9、连词and、but、or.10、情态助动词如can、would、have to等的用法:肯定句与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及其肯定、否定回答;特殊疑问句。
can表示许可的用法;11、表示频率的副词:often、usually、sometimes、always等。
12、询问时间(标准用法);询问年龄(标准用法)。
13、现在进行时的用法:一般疑问及其简单答语。
14、一般过去时的用法:规则动词和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was/were 结构。
15、惯用语How was your weekend? What do you think of…? I do, too. / I don't, either.教材内容的分析。
从上述扼要融合,可以看出教材内容的编排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1、话题贴近日常生活。
在教学目标当中,扼要的十个话题分项里,无一不是取材于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琐事。
令同学们感到亲切、真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同时,也为他们在小组活动中或在课后的生活实践中应用所学英语语言知识,提供了相似的情景、必要的语言结构、恰当的词汇或习惯用语。
为初中英语教学的生活化寻找到了切入点。
2、知识点服务于话题与活动,呈扇形串联。
上述语言结构的要点中可能看不出这一特征,但当你在总结本教材每个单元的知识点或在具体教过程学中,我相信你将深有同感。
这种编排满足了各个话题所需的语言功能要求,也满足了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好奇心,激励着他们不停地向前学习和探索。
强调了在语言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掌握它的交际性功能、听说功能,其次才是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的掌握”这一外语教学指导策略。
三、教材的主导理念及理论。
仔细分析教材的编排体例与内容上的特征,概括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及感悟,它深刻体现了下列初中外语教育教学的主导理念。
1、学生为教育教学之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这就是“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
在这种理念之下,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的主体性,相信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控意志。
教材用灵活多变的图片、色彩、人物、情景、表格、文字、录音、影像等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学习的主体、主动、自觉、自控的意识;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认识事物、思维推理、领悟运用等的学习能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获得成果与习得英语学习技能的成绩感。
2、现时生活现象和事务是语言学习的无尽甘露。
语言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只要人们发出表示意识的声音,无论是本民族语言或是外语,那么语言就脱离不了“它作为人们生活中意识交流的有声工具”这一本质特征。
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善于将书本上和课堂上的英语知识应用于他们的现时生活中。
凡能用汉语表达的意识,都能用英语表达。
3、外语教育教学的“情景教学”、“功能教学”、“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教学”等理论。
教材中有众多的听说内容、小组合作项目、取材于生活中的实例片段,强有力地说明了这些理论的应用。
4、话题型的任务探究教学模式。
新教材每单元设计一个话题,并以此为中心,通过语言结构、功能项目为主线展开,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方式,以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有目的地做事。
新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活动,如填写问卷、调查、访谈、书信、邮件往来等,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更好地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同时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为任务型教学创造了条件。
本教材设计了十几个话题,同一话题随着学习的深入,内容不断充实,通过“滚动”呈现学习,不断深化。
The family话题也在Book1至Book2两册中均呈现;Spending time with friends、Food、School Subjects等话题在Book1、2、均呈现。
支持话题的“任务”、“活动”也不断“升级”,伴随语言学习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贯穿于教材始终。
5.多元评价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于教材的分析,仅是本教材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第一步。
还有对所学生具体情况的分析,还有对教学实验中实际变化的不断总结,还有……我相信,随着本教材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使用,广大同仁们对它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更趋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