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博物院藏金铜造像

山西博物院藏金铜造像

《法相庄严—山西博物院造像展》——金铜造像
左兴造观音立像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高19厘米宽9厘米1952年山西省太原市征集
王□造鎏金观音立像北齐天保九年通高11厘米底座高3.5、宽3厘米像高7.9、宽3.5厘米1986年山西省寿阳县出土
菩萨面方圆,头戴三瓣莲花花冠,宝缯垂至双肩。

身披袈裟,下垂至座,内着僧袛支,下着裙。

右臂上曲,左手提净瓶,跣足立于圆形覆莲座上。

座下四足床,身后为舟状卷云纹背光及圆形头光。

足床刻发愿文:“天保九年二月六日佛弟子王□为女□
庆造官(观)世音像一区□王……”
弓寄姜造释迦多宝佛并坐像北齐武平五年(公元574年)通高13厘米宽5.8厘米1986年山西省寿阳县出土
二佛均高肉髻,穿圆领通肩大衣,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长方形覆莲束腰须弥座上。

像后有一舟状火焰纹背光,背光背面刻一坐佛,佛高肉髻,斜披袈裟,手作说法印。

须弥座下设四足床。

前侧床楣刻卷云纹,两前足正向各刻一菩萨,菩萨带桃形头光,立于覆莲座上,足床两侧刻发愿文:“武平五年二月九日清信女弓寄姜为亡母阿豆
云食自然侍佛。


舟形背光有周廓,线刻火焰纹及头光纹。

观音头戴宝冠,面相长圆,着通肩大衣,衣裾外扬,施无畏与愿印,跣足立于覆盆圆座上,下设四足方床。

床侧自右向后、左侧阴刻造像记:“天统三年八月八日佛弟子郭策珍为父母敬造观音像一区。


舟形背光,饰火焰纹及头光纹。

佛面相长圆,高肉髻,身着通肩袈裟,施无畏与愿印,跣足立于覆盆圆座上,下设四足方床。

床侧边自右向后、左侧阴刻造像记:“天保四年四月二日弟子郭荣珍为父母合□造像一区”。

郭也造菩萨立像北齐天统三年(公元567年)高13.7厘米宽4.2厘米重152.5克1983年山西省武乡县党城村出土
舟形背光,外廓饰火焰纹,内廓饰头光纹并造像。

菩萨头戴高冠,面相长圆,着通肩袈裟,双手合收于腹前,跣足立于覆盆圆座上,下设四足方床。

床侧自右向后、左侧阴刻造像记:“天统三年九月十五佛弟子郭也□□弟罗□造像一区。


舟形背光内凹,外廓饰火焰纹,内廓刻头光纹并造像。

佛面相长圆,螺旋肉髻,修眉合目,身着通肩袈裟,双手合收腹前,盘坐于长方须弥座上,下设四足方床。

床侧自右向后、左侧阴刻造像记:“皇建二年四月十七日佛弟子郭义造□像一区”。

舟形背光内凹,外廓饰火焰纹,内廓刻头光纹并造像。

佛像螺旋肉髻,面相长圆,着通肩袈裟,双手合收腹前,盘坐于长方须弥座上,下设四足方床。

床侧自右向后、左侧阴刻造像记:“皇建二年四月十九日佛弟子郭义为亡父造释迦像一区上为七世父母见在大小□□□平安。


郭买祚造菩萨立像东魏武定六年(公元548年)高13厘米宽4.4厘米1983年山西省武乡县党城村出土
舟形背光有周廓,线刻火焰纹及头光纹。

菩萨头戴宝冠,面相修圆,身着通肩袈裟,施无畏与愿印,跣足立于圆形底座上,下设双层四足方床。

床侧自右向后、左侧阴刻造像记:“武定六年二月廿二日佛弟子郭买祚□息亡父造像一区。


孙贵姜造鎏金佛立像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通高12厘米宽3.7厘米1986年山西省寿阳县出土
舟形背光,内凹有周廓,外廓线刻火焰纹,内廓刻头光纹并造像。

佛作螺旋肉髻,面相长圆,身披通肩袈裟,内着僧袛支,衣纹下垂。

双手施无畏与愿印,跣足立于圆形覆莲座上,下设四足方床。

床侧自右向后、左侧阴刻造像记:“武定七年二月十七日佛弟子孙贵姜为息李嵩兴弟延海居家眷属大小并及一切法界众生一时成佛。


鎏金菩萨立像隋(公元581-618年)通高8.2厘米宽2.8厘米1990年山西省寿阳县出土
通体鎏金。

舟形背光,饰火焰纹及头光纹。

佛高肉髻,面相长圆,着通肩袈裟,施无畏与愿印,跣足立于覆盆圆座上,下设四足方床。

菩萨三尊像隋(公元581-618年)通高10.1厘米宽5.5厘米1986年山西省寿阳县出土
舟形背光,饰火焰纹及头光纹。

主像菩萨戴宝冠,面相方圆,身着通肩大衣,施无畏与愿印,立于覆盆座上,下设四足方床。

床两侧伸出莲梗托二弟子于其上,弟子有桃形头光,面相方圆,身着通肩长衣,合掌肃立。

瞿阿妮造鎏金观音立像隋开皇四年通高11.3厘米宽4厘米1986年山西省寿阳县出土
通体鎏金。

舟形背光,外廓线刻火焰纹,内廓刻头光纹并造像。

观音头戴宝冠,面相长圆,身着通肩大衣,施无畏与愿印,跣足立于覆盆圆座上,下设四足方床。

床侧自右向后、左侧阴刻造像记:“开皇四年二月一日佛弟子瞿阿妮□目敬造观世音像一区。


菩萨三尊像隋(公元581-618年)通高13.2厘米宽5.6厘米1986年山西省寿阳县出土
舟形背光,饰火焰纹及头光纹。

主像菩萨戴宝冠,面相修长,身着通肩大衣,施无畏与愿印,立于覆盆座上,下设双层四足方床。

最下层方床两侧伸出花台托二弟子于其上,弟子有桃形头光,面相修长,着通肩长衣,合掌肃立。

赵善造鎏金菩萨立像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通高11.8厘米宽7.5厘米1986年山西省寿阳县出土
鎏金,头戴宝冠,裸上身,披袈裟,下着裙。

施无畏与愿印。

跣足立于圆形座上。

左下四足床,身后舟状火焰纹背光及圆形联珠、莲瓣纹头光。

足床刻发愿文:“开皇九年十月廿日,佛弟子赵善敬为亡息子□造像一区。


田磨女造观音立像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通高13.2厘米宽7.5厘米1986年山西省寿阳县出土
主尊观音高冠宝缯,立于圆形座上,坦胸,披袈裟,下着裙;施无畏与愿印,身后为舟状火焰纹背光及圆形联珠、莲瓣纹头光。

观音像左右各有一胁侍菩萨,束髻,帔帛,下着长裙,双手合十,头后有桃形头光。

座下刻发愿文:“开皇二年四月八日田磨女为息男绍造观音像一区有□。


鎏金力士像唐(公元618-907年)高8厘米宽3.8厘米1979年山西省太原市征集
通体鎏金,武士头戴宝冠,神态平和。

上身袒露,下着飘逸大裙,披巾绕双臂向身后扬起,右臂上曲握刀,左臂向外伸出,双腿分立,跣足立于座上。

力士像
程长洛造鎏金佛立像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通高10.2厘米宽3.5厘米1986年山西省寿阳县出土
通体鎏金。

舟形背光微内凹,连珠纹内外廓,外廓线刻火焰纹,内廓刻头光纹并造像。

佛作肉髻,面相方圆,身着通肩袈裟,施无畏与愿印,跣足立于覆盆圆座上,下设四足方床。

床侧自右向后、左侧阴刻造像记:“开皇十三年六月十七日佛弟子程长洛为父母造像一区愿己身眼目精明法界达佛。


绿釉菩萨立像(三件)隋(公元581-618年)高69.5-70.5厘米山西省介休市出土
灰白坩泥捏塑,脸、手、足露胎,其余施绿釉。

姿态略不相同,呈站立状,束高发髻,眉目清秀,身材纤瘦,满饰璎珞,腰部微曲,飘带垂于脚下,身着长裙,立于仰覆莲座上。

菩萨姿态动感飘逸,是大唐菩萨造像丰腴俊秀的先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