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馆藏雕塑(明清)[五]铜铸释迦牟尼像,高21cm,宽15.8cm像高螺髻,眉间有白毫,低眉信目,尖鼻,大耳,著袒右肩袈裟,左手施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
座后刻铭云:“出家释子智威睐丁男仲仁贵仲仁智仲仁寿信眷杨氏单奇一家善眷等发心铸释迦佛一家南无诸佛加被星天护持此世来生福报无尽岁次丙子至元二年八月望日谨题。
”元代金铜佛像具纪年者比较少,此像具有典型的“梵式”造像特征,是研究元代佛教造像的珍贵资料。
铁罗汉像,明弘治十年(1497年)造,高117cm,宽74cm 罗汉前额突出,长眉,眉间有白毫,双眼略向下视,鼻直口方,耳垂阔大。
双手残,身穿袈裟,结跏趺坐。
袈裟前右下铸阳文“大明弘治丁巳年造,太监姚举施”13字铭文。
该像原应有座,现已失。
这是一尊由太监姚举出资铸造的罗汉像,至于施主的具体情况现已无从查考。
太监信佛,历朝皆有,如唐朝著名太监高力士曾多次向寺院布施,但如明朝信佛太监之众却比较少见。
从《日下旧闻考》等文献中可知京城及其附近的许多庙宇都与太监有关,如北京大钟寺博物馆所藏明代铜钟,由太监捐钱铸造者为数不少,涉及人数约在百人以上;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件明朝泥塑人物像,原藏北京房山上方山兜率寺,明万历间,司礼兼掌印太监冯保等人曾施舍重建该寺,据传该像便是冯保供养像。
太监尊崇佛教,除本身笃信佛教、期冀来世人性不再被扭曲外,更重要的是向帝后邀宠。
有明一代,帝后信佛者不乏其人,太监投其所好,许多发愿文中都明确写有奉为某某皇帝、皇后敬造,或者皇帝万岁万万岁等字样,而相应的寺额则多为皇帝所赐,由此可见太监们的施舍得到了一定的回报。
铜水月观音造像,高15cm该像眉间白毫相,头戴花蔓冠,宝缯于两侧垂肩而过,胸前饰缨络,左胸处雕刻人头样饰物。
披帛绕过肩臂后,右手将其一端提起并垂吊于下,另一端顺左臂而垂下。
像身着长裙,下摆覆座垂于足上。
水中观音以磐石为座,呈游戏坐姿,左足垂蹬于石上,右足上曲支地,右臂搭放于右膝上,左手掌心撑地,神态安详宁静,犹如正观赏水中月影一般。
水月观音为三十三观音之一,在密教中即现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之水吉祥菩萨。
水月观音像在我国的一些寺院中多有供奉。
唐代著名画家周昉曾赞美水月观音“颇极丰姿,全法衣冠还近闾里。
衣裳劲简,彩色柔丽。
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
”这对晚唐五代时期的造像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宋元时期供养水月观音成为时尚,直至明清时期仍可见其影响。
尤其是水月观音像的游戏坐姿,在其它菩萨造型中也常被采用。
该像左胸所饰之物在其它同类造像中极为罕见,其涵义需进一步研究。
该像雕刻细腻,形象生动,具有时代风格,是明代水月观音造像之精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周府造铜鎏金佛坐像,高6cm释迦像发作螺髻,手施禅定、与愿印,身著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台上。
莲台下为六角束腰须弥座,须弥座束腰间刻发愿文云:“周府欲报四恩,命工铸造佛相,一样五千四十八尊,俱用黄金镀之,所以广陈供养,崇敬如来,吉祥如意者。
洪武丙子四月吉日施。
”周府可能是周王府简称。
《明史·卷一百十六》载,朱元璋第5子朱橚,初封吴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封周王,十四年(1381年)就藩开封。
二十二年(1389年),朱橚弃藩就凤阳,帝怒,使居京师,二十四年(1391年)归藩。
后因有谋逆嫌疑,复召还京,锢之。
成祖入南京,复爵。
洪熙元年(1425年)薨。
这种铜鎏金佛造像,除北京故宫博物院有数件收藏外,还见于上海、北京及日本等公私收藏。
从鎏金、发愿文保存情况看,应以此件为佳。
上述造像反映出明代王府热衷佛教造像的现象。
铜鎏金尊胜佛母坐像,明永乐年造,高19cm佛母头戴宝冠,三面八臂,手中持化佛、十字交杵、弓箭、绳索、宝瓶等物,结跏趺坐,二飘带从腿下前伸至座前。
底板中刻阴阳纹,外为杵状物,有连珠纹装饰,施朱,表面银亮,此均为“永乐”、“宣德”款铜造像的典型特征。
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为了政治上的需要,铸造了一定数量的佛像,以颁赐给西藏的高僧和政界要人。
这类佛像面相方中见圆,五官匀称,眉眼细长,静穆柔美,略带笑意,衣饰华丽精美,为明朝初年宫廷造像中的精品。
“永乐”款铜镀金弥勒像,高23cm弥勒面相方中见圆,丰满端正,五官匀称,眉眼细长,静穆柔美中略带笑意。
细腰宽肩,肩、腰呈倒三角形,肩上有莲花与壶各一。
宝冠、缨珞、项饰、耳当等装饰繁缛。
底座为双层仰覆莲,莲座上下各有一周镶嵌整齐的联珠纹,座上部中间錾刻“大明永乐年施”。
“永乐”款铜造像是明朝廷专为颁赐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宗教界上层人士而铸造的。
铸造者选用了上乘铜材与先进的铸造技巧,融合藏、汉两地造像风格而成。
“永乐”款铜造像豪华精美,在众多造像中独树一帜,别开一家风貌。
铜鎏金文殊像,明永乐,高20.5cm,宽14.5cm文殊头戴宝冠,绀发,宝缯在耳后扎花结,呈“U”字形。
面庞方形,修眉细目,眼睛微闭,庄重中蕴含慈祥,鼻高直,耳饰珰。
颈有三道,胸饰璎珞,著披帛,下身穿裙,双手持莲茎,两肩各有莲花一朵,莲花上放置经箧和宝剑。
结跏趺坐,臂、腕、足有钏。
仰覆莲花座上饰连珠纹,座上部錾刻楷书“大明永乐年施”。
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为了政治上的需要,铸造了一定数量的佛像及法器颁赐给西藏的高僧和政界要人。
这类佛像,除现存西藏文物管理部门者外,故宫博物院尚收藏20余件,题材包括文殊、弥勒、观音、尊胜佛母等,其衣饰华丽精美、丰富繁缛,有明显的宫廷造像风格。
黄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明永乐,高22cm此释迦牟尼像,绀青螺发,顶有鎏金宝珠,面庞圆润,额有白毫,修眉细目,双眼略向下视,直鼻,唇微张,双耳下垂,耳垂中空。
颈施三道弦纹,身穿袒右肩袈裟,结跏趺坐,右手施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
底座为双层仰覆莲座,仰莲花瓣略短,覆莲花瓣稍细长,仰覆莲瓣之间夹成锐角,莲座底部略大于上部,平稳匀衡。
莲座上下层各镶嵌一周整齐的连珠纹。
基座上部中间錾刻“大明永乐年施”款。
永乐款铜造像素以衣饰华丽精美、装饰丰富繁缛称著于世,尤其是宝冠、缨珞、项饰、耳珰的精细雕刻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此件造像简洁生动,质感极强,所用铜质之精,鎏金工艺之美,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神情表达之准确,洵为有明一代佛教造像的上乘之作。
高义造铜沙门像,明正统九年(1444年),高21cm,宽17.5cm造像铜质,作沙门形象,光头,眉间有白毫,双眉修长,两眼微闭,大耳下垂,身穿袈裟,袈裟幅边有装饰。
结跏趺坐,左手平置腹前,手中托宝珠,右手握拳,中空,坐于须弥座上,座前正中有一小兽,仰头向上。
座背面刻“大明正统九年岁次甲子,造佛人高义”款识。
从形象上分析,此造像应为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因“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而得名,他与文殊、普贤、观音并称为中国四大菩萨。
他处于释迦涅槃之后、弥勒未生之前,发誓要尽度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归成正果,因此也被称为“大愿菩萨”。
供养地藏,可得土地丰壤、家宅永安、先亡生天、现存益寿、所求遂意、无水火灾、虚耗辟除、杜绝恶梦、出入神护、多遇圣因等10种利益。
据《大方广十轮经》记载,地藏形象出现在北凉时期,唐、五代、两宋时期广为流行,并持续到明清。
民间信仰尤甚。
其形象主要有沙门、菩萨两种。
沙门形一般身穿袈裟,一手持锡杖,一手持宝珠。
此像左手托有宝珠,右手中空,推测原来所握者为锡杖。
此为研究明代地藏信仰的珍贵资料。
神像铜板,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宽13.3cm,高20.5cm 铜板正中神像头上束冠,眼睛略向下视,浓眉粗鼻,络腮胡须。
身穿铠甲,飘带自头顶扬起,缠绕双臂,双手按于腿上,右手原持有物,现已失。
双脚著靴,登在一轮状物上。
像侧及底部铸刻“太上敕命,赤心忠良,直报无私,万历十六年五月弟子王全河发心,匠人王登选铸造”等铭文。
铜板边缘饰三道弦纹,上部有二圆孔,当为悬挂之用。
从铭文可推测,此神仙应与道教神祗有关。
元、明、清时期,道教盛行,民间信仰尤甚,此神像便是这种信仰的真实反映。
“石叟”款观音坐像,高14.6cm观音直鼻,小口,目光慈祥,庄重娴雅,衣纹随形体处理,简洁流畅,手、足、发刻划准确、细致,嵌银丝,背嵌“石叟”款。
像原藏于清宫。
“石叟”款铜造像区别于一般宗教造像,在于其高超的艺术性,对作品美的追求远远超出了供奉崇拜的实用要求,特别是对塑造对象神韵的把握,更非普通工匠所能企及。
而造像所用铜质,系经过反复冶炼,剔除各种杂质而成,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铜达摩造像,高19cm拨蜡法铸造。
头顶光亮,四周毛发卷曲,唇、鬓蓄须。
首微低,面容清癯,上身袒露,小腿一结跏盘坐,一直立,双手搭于膝上。
对苦修的刻划,中国与印度略有不同,同是瘦骨嶙峋、突出筋骨,印度在表现释迦牟尼修行时,多以禅定形象出现,而中国在刻划达摩形象时,常出现舒缓自在之姿,给人以亲近之感。
铜观音像板,明,高16cm,宽11.2cm观音居中,半跏趺坐于莲花上,高梳发髻,圆形头光,右手扶膝,左手持柳枝。
善财居左,足踩莲花,双手合十,拜向观音,其头上方的仙鸟口中衔手珠一串,展翅飞翔。
龙女居右,双手捧净瓶,背后衬以竹子。
观音所坐的莲花之下波涛汹涌。
像板背面铸刻阳文6列,列8至10字不等,铭文为:“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怛只哆,唵,伽囉伐哆,伽囉伐哆,囉伽伐哆,娑婆呵,天罗人,地罗人,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灰尘。
”观音与善财、龙女及净瓶、仙鸟等一同出现为明清时期常见题材之一。
此像板之构图与铸刻技法在同类题材作品中属上佳之作。
泥塑人物像,明代,高59.5cm,宽18cm人物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衣,衣饰描金红彩,腰佩方带,带左侧挂流苏垂至膝下,右手腕套一串念珠,双手合十于胸前。
此像原藏北京房山上方山兜率寺,明万历年间,司礼兼掌印太监冯保等人曾施舍重建该寺,据传,此像便是冯保的供养像。
在封建社会,宫廷太监信奉佛教者不乏其人。
明代由于许多帝后信佛,太监们更是踊跃出资修庙立寺,塑造真身。
法国集美博物馆所藏的30余幅水陆画即为明景泰五年(1454年)御用监太监尚义、王勤等奉命提督监制;法海寺壁画为英宗朝太监李童募捐修造;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铁罗汉像则是弘治年间太监姚举铸造;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陈列的古钟里,为太监集资铸造者亦数量不少。
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太监们的如此举动,一方面是为了讨好主人,得到现世的荣华富贵;另一方面则期冀来世投生朱门,不再为太监,免受世人的讥讽与嘲弄。
琉璃持钵佛像砖,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高21.5 cm,宽14.6cm佛螺髻,大耳,面颊略长,左手下垂,右手持钵,身穿蓝色袈裟,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
砖上侧有印文“永乐寺佛塔”,两侧各有印文一列,右为“京西宝君山永乐寺烧”,左为“大明永乐二十一年造”,砖顶部尚印有“大明官窑”4字。
砖背面有6道凸起横棱,为与塔体镶贴之用。
明永乐时期,盛行使用琉璃修造佛像、佛塔,南京著名的大报恩寺塔便是永乐皇帝为其生母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