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泰常五年金铜弥勒禅定坐像考略
作者:王为群
来源:《文物春秋》 2013年第5期
王为群
(隆化县文物管理所,河北隆化068150)
【关键词】河北隆化;北魏时期;金铜造像;弥勒佛像
【摘要】1976年11月,在隆化县征集到一批三尊金铜造像,其中一尊刻有铭文和明确纪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北魏较早时期有确切纪年的铜造像,对北魏时期金铜造像的分期、断代
及定名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难得的佛教艺术珍品。
在河北省隆化民族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三尊同一时期的金铜佛像,其中一尊有纪年,为
北魏泰常五年(420)。
这三尊佛像风格独特,表情肃穆端庄,线条简洁流畅,是难得的佛教艺术珍品。
1976年11月,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的郑绍宗来到隆化县开展文物调查,在与县文物管理所
的孙慧君一起到距县城南20公里的四道营村做文物普查时,在供销社废品收购站的废品中拣选到两尊铜佛像,按供销社提供的线索,又在三道营村村民肖普家征集到一尊带有铭文的铜造像。
据当事人讲,该批佛像是1975年修257省道时,在村东山采石场砬缝中发现的,当时共有7尊,除征集到的3尊外,其他4尊不知去向。
现将馆藏的这三尊造像的细部特征介绍如下。
1.泰常五年刘惠造弥勒佛像通高11厘米,像高8.8厘米,座长4.5厘米,宽
2.4厘米。
佛像结跏趺坐于长方座上,身躯前倾,双手拇指相触,贴于腹部,作入定印。
佛面方颐,微笑慈祥,高肉髻,饰螺旋纹,身披圆领通肩大衣,衣纹自两肩向胸前下垂,胸前衣纹转折处近似直角,呈U形,两臂衣纹呈阶梯式,线条硬朗洗练,袖端舒展覆盖于双膝之上。
座前两侧各雕一
正面蹲狮,张口合齿,下垂胡须,线条简洁(图一)。
佛像后领部出一圆榫,插一直径6.6厘
米的圆形背光,正面为凸起放射纹,背面竖向阴刻铭文5行“李翟手/用同(铜)四斤/泰常五
年五月/五日佛弟子刘惠/造弥勒佛像”(图二)。
2.鎏金坠形弥勒佛铜造像通高7.3厘米,座高2.2厘米,厚2.2厘米。
青铜质。
佛像结跏
趺坐于长方座上,身躯向前倾,双手拇指相触,置于胸前,作入定印。
身披圆领通肩大衣,佛
面方颐,微笑慈祥。
座前和座左右两侧各有蹲狮一只。
佛像背部颈下及长方座中间上缘各有一
带孔的扁钮,似是置背光处,现背光已不存,鎏金大部脱落(图三)。
3.鎏金坠形弥勒佛铜造像通高8.1厘米,座高2.3厘米,厚2.1厘米。
青铜质。
佛像结跏
趺坐于长方座上,身躯向前倾,身披圆领通肩大衣,胸前衣纹自然下垂,呈U形。
头束高髻,
佛面上宽下窄,圆脸高鼻,表情沉静含蓄。
座前左右两侧各有蹲狮一只。
造像背面衣纹下垂,
脑后有一方形钮,似是置背光处,现背光已不存,鎏金大部脱落,仅剩少许,通体呈墨绿色
(图四)。
佛教造像在中国是伴随着佛寺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初期多供养在宫中或佛寺内,北魏时
期广为盛行,供奉者上至皇帝,下至庶民百姓。
隆化县发现的这三尊铜造像整体形象类似,仅
大小及细部特征稍有变化。
其中一件的铭文年代为泰常五年(420),是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年号。
北魏政权始建于道武帝登国元年(386),此铜佛像铸造于北魏建国后35年,属北魏早期
铜造像。
从目前我国发现的金铜佛像来看,泰常五年铜佛应是北魏时期有确切纪年的较早铜造
像。
该批铜造像的发现,特别是刻记铭文的造像,对北魏时期金铜造像的分期断代,以及对目
前我国发现的这一时期同类金铜造像的定名,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北魏时期的造像以弥勒佛像居多,其主要原因是与北魏统治者“政教合一”的思想观念相
吻合。
《魏书》中有“太祖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的描述,北魏统治者在“帝王即如来”
的基础上,发展成“过去皇帝—现在皇帝”即“释迦—弥勒”的观念。
弥勒是继承释迦牟尼于
人间成佛的菩萨,是大乘佛教所说的“未来佛”之一,弥勒的形象在中国佛像发展过程中又有
三个时期。
第一个形象出现在十六国时期,是交脚弥勒菩萨形象。
第二个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演变为禅定式或倚坐式的庄重、严谨佛装形象。
第三个形象五代时期开始出现,再演变为肥头
大耳、咧嘴而笑、身荷布袋、袒胸露腹、盘腿而坐的胖和尚形象。
隆化县发现的这批铜造像,
正是弥勒佛像发展到第二时期形象的早期造像。
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经历了五胡十六国135年无休止的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备受煎熬,统治者朝不保夕。
这样的社会条件为佛教信仰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时机。
统治者
为了江山稳固,借助佛的保佑;普通百姓为了生活的安定,寄希望于宗教,以此寻求心灵的慰藉。
于是有了上至皇帝百官,下至庶民百姓,竞相“减割资财”“多舍居宅”兴建佛寺,铸造
佛像,传播佛法,以求“共载已贵,同尊上道”的社会之风。
北魏自拓跋珪建国并定都平城后,遂大兴佛教,于天兴元年(398)敕建寺塔于都城。
特别是太武帝拓跋焘在太延五年(439)攻
灭北凉后,俘虏僧徒3000余人,“徙其国人于京邑,沙门佛事皆俱东,象教大增矣”(《魏书·释老志》)。
北凉是当时北方的佛教兴盛之地,北魏灭北凉对其境内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离不开佛像,由于印度、犍陀罗、中亚等地的佛像样式不同,因此传入我国的
佛像样式也呈现多种风格的流派。
隆化县发现的这批北魏初期的铜佛像,仍能看出受犍陀罗佛
像的影响较大,同时又融入了中土的审美情趣和表现手法,是早期华梵融合的代表之作,为我
国后期佛教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批铜造像的尺寸大小不一,重量轻重不等。
最大的一尊重量为243克,另外两尊分别为121克、111克(缺背光)。
从当时铭文的“用铜
四斤”看,按《左传》孔颖达疏“魏齐斗称一斤八两为一斤”,每斤当合500克左右,与今天
的重量大体相当,如每尊铜像平均以200克计算,四斤铜约可铸造此类佛像10尊左右。
从每尊单体造像来看,整体造型大体相同,细部特征有微妙变化,分析应是一像一模,制作方法采用
的是我国传统工艺铸造,成型后经过挫、凿、刻、抛光、鎏金等多种工艺加工而成。
从铜造像的铭文“李翟手,用铜四斤,泰常五年五月五日,佛弟子刘惠造弥勒佛像”分析,此批造像应是民间铸造,李翟手是出资造像者,曰像主。
当时在这一地区盛行一种以一村一族
为单位的佛教组织“邑义”,由在家信徒组成,每个成员称邑子,负责的人称为邑主。
李翟手
很可能就是当时的邑主。
佛弟子是皈依佛门的信徒的通称,刘惠即为造像之人,当是皈依佛门
的佛教信徒。
综上所述,佛教造像自随佛教传入我国,经三国、两晋时期的传播,到北魏时期已形成具有中国地方特点的佛教艺术门类。
单体造像的出现和铭文的内容,反映出当时上至皇帝、下至庶民百姓祈求佛的保佑,以维护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各自利益,同时也反映出庞大的佛教信徒及其支出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严重破坏,最终导致了太武帝灭佛行动的出现。
从发现这批铜造像的藏匿地点及造像的铸造年代来看,很可能与此次太武帝灭佛有关,它们历经磨难而得以保留下来,可谓幸事。
隆化县发现的这批金铜造像,是我们今天研究北魏时期的佛教发展史、佛教造像艺术以及北魏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物证,造像本身也是佛教艺术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责任编辑:许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