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字”的学习上来说,要注重扎扎实实、规规矩矩;语文教师需要创造、挖掘生活中的语文;优化语文教学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小学生语文素养素养是指人在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之后,自身在某一方面所形成的一种能力以及达到的一种水平。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小学语文课程应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感情,拓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求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同时,还要求能够从小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些都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贯穿始终。

作为一名现代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将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作为自己教学实际中的首要问题。

笔者根据小学语文课堂的发展现状,根据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对在语文课堂上提高小学生的素养进行如下分析。

一、从“字”的学习上来说,要注重扎扎实实、规规矩矩
有一些教师认为,字的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事情,到初中阶段就不作重点要求。

实际上并非如此,小学低年级到中、高年级学生学会了汉语言常用的汉字,奠定了语文阅读、写作的基础。

到初中阶段,应该在更高层次上加强“字”的学习和揣摩。

离开了每一个
生动的汉字,一切关于语文能力的谈论都是空中楼阁。

在字的理解上,要请学生将这个字带到句中去进行理解,去体会作者的独特匠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上课时笔者特意拿来了九元硬币。

笔者说:“老师这里有九文大钱,谁来做一回孔乙己。

在讲桌上‘排’出九文大钱?”有的学生上来后,一下子把“九文大钱”反扣在讲桌上,显然,他把“排”理解成了“拍”,有的同学把“排”做成了“摞”。

在几次练习后,学生知道“排”原来是把钱依次撒出,在桌面上慢慢地排成一行。

一个“排”字生动地显示了孔乙己的穷而炫耀富裕的酸性,也表现了其诚实迂腐的性格。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于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和把握。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并形象地说:“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来看,一个个字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可以从那一幅幅画、一个个故事中受到多种多样的启发。

”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特别是汉语言更是具备无限的美感。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范文,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展现着汉语言文字的美。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和研究课文的时候,要在尊重课文本身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文中的内涵,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感情的激荡、理性的思辨。

在散文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到感悟以及独创性的充满艺术
魅力的语言;在戏剧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体会符合人物身份的个性化语言以及字斟句酌的精妙之处;在诗歌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
挖掘音韵美、整齐对称美以及意境美。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有了这样一种美感享受,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起学习语文的浓烈兴趣。

二、语文教师需要创造、挖掘生活中的语文
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智慧的教师让学生用一双生活的眼睛来寻找语文。

在教学中,改变封闭的语文环境,拓展学习的空间,在生活——这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的身边环境中去学习语文,将会事半功倍。

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

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微生物是活书。

山川湖海,风云雨雾,天体运行都是活书。

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的宝库,便是活的书。

”这活的书里面,就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读不完、看不厌的知识。

关键是语文教师把课本当成学生的世界,还是让世界当成学生的课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

”语文素养的培育给写作能力的发展以广广阔的背景,写作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笔者是在农村学校,身边有数不尽的自然资源——辽阔的田野、翩翩的黄蝶、星夜的夏日,都是学生无穷无尽生活的仓库,平常更应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以童真童趣的视角来滋养自己和孩子们的童心。

三、优化语文教学环境
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
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首先,教师应扩大对语文学科的观念意识。

语文作为我们的国文,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不是几本小小的课本所能涵盖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

因此,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

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走出教材的理念,虽然学生的阅读资源有限,但我们可将一些篇幅不长,内容隽永,难度适中的文章积累起来,编辑成册,作为学生共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能开阔眼界,获得多角度的知识和认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另外,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

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的积累,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

作为学校,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的资源。

如图书,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作为家庭,应配合好学校,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学习的条件,支持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做一些有益于语文学习的事。

如多看课外书,坚持记日记等。

此外,还应多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与社会中去亲身体验感悟,让学生的学习能回归社会,回归自然,也为语文学习积累更多的素材。

让学校、家庭、自然、社会融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大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之一。

”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积累本或者叫读书反思,并自取一个名字,记下课外活动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下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相互交流赏析。

老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要注意督促检查,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

只要学生有了习惯,有了毅力,通过一年或几年的训练,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下笔流畅、妙笔生花。

课外阅读很多时候都是在课外和家里完成,这就需要家长给予配合。

老师应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时机,向家长介绍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趋势和个体情况,再针对家长文化素质较低的情况,教给家长督促帮助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让课外阅读发挥最大的功效。

语文素养的培养,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

“大阅读”与“语文生活化”都是重视学生长远的发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良好途径,让我们齐力为学生的语文世界打造更广阔明丽的天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