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说课

高中历史说课

高中历史说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
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

二、教学设计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课位置:本课时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涉及三国两晋政权更迭局面,国家呈现分裂状态;但长期政权分立和对峙,正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时期。

民族大融合又为隋、唐统一了全国,出现盛世奠定了基础,本课也是学习后三课的基础。

本课内容:本课第一目,三国与西晋。

首先,教材概括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然后介绍了西晋短暂统一;随着少数民族内迁,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南方是东晋政权,南北开始进入对峙时期。

第二目,东晋与南朝。

教材概括了东晋建立与南朝的政权更替。

然后,介绍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第三目,十六国与北朝。

教材首先介绍了与东晋对峙的十六国整体情况,突出了前秦政权及民族间的隔阂与战争。

然后,教材重点放在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汉化政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以后国家统一和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但是我的讲课顺序跟教材顺序有所出入,主要是讲淝水之战时把十六国时期的内容一同讲了。

为的是便于学生了解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

(二)学情分析
我讲授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理解能力强,参与能力强。

由于高中知识与初中所学的有所脱节,学生不易理解相关史实。

尤其是本课的政权更迭较难识记和理解,学生初中仅对三国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之上很难构建完整的通史体系。

且开放式的历史教学,要求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搜集材料,做必要的课前准备;课中要求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但由于传统教育的惯性,目前学生的配
合尚显不足,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磨合。

三、教学设计内容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

(二)教学目标设计
能说出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融合的措施。

并知
道这一时期的时间跨度与地理区位,读懂相关的历史地图信息。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通过阅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相关史料,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和主要历史事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到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潮流。

(家国情怀)(三)教学重(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民族大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多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战乱与民族融合并存的发展特征。

(四)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提问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流程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对整个教学流程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新课导入】:问题引导,激发兴趣
多媒体课件展示两则材料:
采用材料导入的方式,课堂上展示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和钱穆《国史大纲》两则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同评价的内容。

学生阅读两则材料的内容,并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到底是连绵战火的时代还是全盛前奏的时代?从而引出本课主题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设计意图:利用两则观点不同的评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材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利用材料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思考,并代入本节课的教学中。

【新知探究】:情境铺设,问题探究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学生通过列表了解三个国家的国号、建立者、成立时间和都城名称,并用历史地图展示疆域。

接着用三国实力比较表和材料分析三国时期魏国实力较强的原因。

最后教师利用图片讲授三国衰亡的史实。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图示法、自主学习法、讲授法。

使同学们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发展时期脉络有所了解,并重点分析三国时期魏国实力较强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

2.五胡内迁
学生通过教师讲授了解五胡的民族构成、五胡内迁的经过以及其对西晋王朝带来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教材叙述清楚,学生容易理解,运用讲授法、课堂提问法、图示法向学生展现五胡内迁的基本事实。

使学生掌握五胡内迁的来龙去脉。

3.西晋乱象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导学案给出的三则历史故事,并在课堂上进行简要陈述,根据故事并结合所学思考,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了解西晋灭亡的多重因素。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史料分析法、图示法和讲解法运用历史故事,使学生了解西晋时期的社会乱象以及西晋灭亡的史实。

二、东晋十六国和南朝
1.士族政治
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史料,学生阅读史料和教材内容并结合教师讲解,分析东晋时期的政治特点。

设计意图:运用史料分析法、讲解法使学生了解东晋时期士族专权的政治特点。

提升学生史料分析能力。

2.淝水之战
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教师讲解分析十六国的基本情况、特点,并理解淝水之战的过程和影响。

设计意图:运用讲授法、提问法和图示法,使学生理解十六国时期的特点、并且了解淝水之战的全过程以及淝水之战给东晋和前秦带来的影响。

3.江南开发
在课堂上给出江南开发的史料,学生阅读史料、教材并认真回答老师问题,通过教师结合图片讲授了解东晋至南朝江南经济开发的相关史实。

设计意图:通过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和阅读材料能力,了解东晋至南朝江南经济开发的相关史实。

并解决本课第一个教学重点问题。

4.南朝更迭
课堂展示南朝四朝地图,学生从地图中发现南朝版图减少的现象,再由教师讲解整个南朝的历史发展过程。

设计意图:运用图示法、讲授法使学生了解南朝四朝的朝代更迭。

提升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三、北朝
1.孝文帝改革
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和图片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和历
史解释素养。

设计意图:运用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和图示法,使学生了解孝文帝改革的相关事实,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能力,并解决第二个教学重点问题。

2.归为一统
学生通过教师讲授了解北朝历史的经过和隋朝统一全国的史实,并通过小组讨论思考结合本课所学你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令人失望的时代还是全盛前奏?
设计意图:运用小组讨论法和讲授法使学生了解北朝历史的经过和隋朝统一全国的史实。

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解决本课重难点问题。

【课堂小结】:查漏补缺,总结升华
教师通过课堂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王朝更迭图,并对本课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利用图示法帮助学生理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历史归纳能力,帮助学生建构整体历史框架。

【课后作业】:巩固升华,能力提升
根据本课内容,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图。

(六)教学板书设计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2.五胡内迁
3.西晋乱象
二、东晋十六国与南朝
1.士族政治
2.淝水之战
3.江南开发
4.南朝更迭
三、北朝
1.孝文帝改革
2.归为一统
设计意图:利用纲要式板书设计,简洁明了,能够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脉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