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二次成长论

教师二次成长论

教师二次成长论
作者:李海林教授
一、教师的二次专业成长规律
1.职业适应期。

参加工作最初一段时间,老师们的主要任务是适应工作。

教师专业成长主要表现在熟悉教材,了解基本工作内容和程序,与同伴形成工作关系。

其成长的主要动力是对教师职业的好奇和向往。

这个时期的长短,决定于该教师职前所受到的教育,以及个人的基本素质。

一般情况下有1-5年。

大约有1-2%的老师很快发现自己不适合这个职业,迅速转行。

大部分老师都能很顺利地过渡到下一成长阶段。

2.第一次专业成长期。

适应期完成后,大部分教师开始进入专业成长期。

其标志是:
可以熟练处理教材,
教学开始有设计,
不但重视教材的钻研,还重视研究学生,
开始追求教学效果。

有与同伴合作的强烈愿望。

其主要成长动力来自生存的压力和学校的制度要求。

这个时期一般会需要有5-15年。

大约有3-7%的老师没有完成这一次成长,终于被淘汰或转岗。

3.专业高原期。

几乎无一例外,完成专业成长期的老师,都会有一个专业高原期。

其标志是:
教师很难感到像前一个时期那样快速成长,相反,发现自己的很多事情都在重复。

能保持中等状态的教学效果,但即使更努力,也没有明显的提高。

教师发现从同伴那里不能再学到更多的东西,觉得同伴懂的自己也基本上都懂。

这个时期,教师的工作热情明显下降,但又能维持着基本的工作状态。

开始关心教学理论,但没有哪一种理论完全说服自己,他觉得这些理论都与自己切身的感受不一致,于是认定理论对自己没有意义。

4.第二次专业成长期。

大约一半的老师终于走出职业高原期,开始进入第二次专业成长期。

其标志是:
开始改变自己多年来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有的甚至焕然一新。

变。

思维方式即看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立场发生了重大变化;
精神面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有的时候象换了一个人。

原先不太关注的方面,突然开始成为重要的生活内容和工作内容;
生活圈和工作圈开始突破原来的格局,向外扩展。

关于教育教学和人生事业方面的理解开始与同伴区别开来,甚至有明显的不同。

开始对某一种理论有热情,甚至成为某种理论的追随者。

非常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资料的收集,并非常珍惜自己这些资料;
他的工作和为人被更多同伴接受,人际关系得到改善,有明显的被人尊重的感觉。

他本人既不象过去那样自卑,也不像过去那样自傲,能客观看待自己。

在教学中,开始对教材产生兴趣,总是会有一种对教材进行改造的冲动。

与学生的关系得到改善,非常融洽。

工作疲劳感减弱,工作成就感非常明显。

这个时期的长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有的老师在以后呈现出一种波浪式的成长状态,有的时候快一点有的时候慢一点,但总的态势是往上的。

这一部分的老师,人们称他们为“专家型教师”。

有的老师,可能是极少一部分老师,是陡斜线式的成长状态,中途基本没有停滞。

他们也有一个称呼,人们叫他们“大师”。

5.专业收获期。

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可以进入这个时期。

只有真正完成第二次成长期并取得相当成功的老师才有可能进入专业收获期。

其标志是:
在每一件工作上都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和创造倾向。

对一些整体性的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关注,思考一些全局性的问题。

一些局部的改革逐渐扩展连成整体,
教师自己的专业成长转化为教育教学效果,成果接二连三。

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几乎每一方面都有与别人不同的地方。

在自己的周围逐步集拢了一些志同道合者或追随者,以自己为核心的专业团队开始形成。

就我研究的情况来看,真正走到这一时期的教师不多,甚至可以说很少。

这里的关键是从第一次成长期向第二次成长期发展受到阻碍。

第一次发展是初步的,在学校目前的体制和环境下,具有自发性,其动力是生存的压力与职业的压力。

第二次发展是在经历过职业挫折或徘徊后的重新崛起。

我的结论:
一个教师要走向成功,仅有第一次成长是不够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第二次成长。

这一次成长的动力,是事业的压力,是对专业的追求,是对理想的追求。

在目前学校体制和环境下,它不具有自发性,需要特别的设计与努力。

当前教师专业发展遇到的问题,不是第一次成长,而是第二次成长。

一方面是没有意识到教师的成长是由两次成长构成的,单有一次成长是不够的,另一方面是也没有找到促进教师第二次成长的好办法。

这就是我的教师专业生涯“二次成长论”。

比较这两次成长,它们的区别是:
第一次成长主要是靠经验;在第二次成长中,理论学习至关重要。

第一次成长方式主要是模仿;而在第二次成长中,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效果这一环节不可或缺。

第一次成长依靠的外部支持主要是同伴的示范;第二次成长则主要依靠专家指导。

第一次成长主要表现在行为方式的变化上;第二次成长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做人方面有重大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是在受到较大挫折后开始的,或者是在受到外力的强力推动后开始的。

二、第二次专业成长的几种主要方式
• 读书、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常规的方式
• 课例研讨是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 研讨会是走向成熟的重要契机
• 课题研究是实现教师专业突破的的重要方式
• 论著是教师专业生涯的重要台阶
一、读书、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种读书:
读书以消磨时间:休闲式读书
读书以认识事物:学者式读书
读书以解决问题:问题式读书
在身边找问题;
带着问题来读书;
在读书书中获取某种观点、立场与方法;
用这种观点、立场与方法来反思;
在反思中改善行动;
二、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常规的方式
教学反思就是专业性地自已看自己。

带着专业的眼光而不是用欣赏的眼光来看自己。

人既需要欣赏性地自我观照,更需要专业性地、分析性地自我反思。

普通的:备课,上课,自我评价。

修改。

更专业的:备课,上课,反馈,修改,再上课,对比,总结。

最高级的:课案库建设:分类,指标体系,课案说明。

三、课例研讨是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上课评课:评价。

观课评教:强调观察。

但还是重要评价。

课例研习:课是一个案例。

研讨和习得。

我看到了什么?
我理解老师想干什么?
如果我来教,我会怎么教?
四、研讨会是走向成熟的重要契机
研讨会很重要。

面对面的交流与看别人的文章是不一样的。

尤其是面临突破的老师。

为什么呢?
为你的成长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可以在现场体验中获得巨大灵感。

――可以直接听到别人的声音,增加见识。

――可以把自己放在一个平台上掂量掂量,正确认识自我。

――可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在更大范围内发出自己的声音;
――可以扩大自己的工作圈与交际圈,成就自己的发展舞台。

没有这一步,不可能成为名师。

学、识、才、胆、德,都能够得到锤炼。

五、课题研究是实现教师专业突破的的重要方式
课题研究是重要方式:
现在的课题研究真正发挥了这样的作用吗?没有。

为什么:假的课题研究。

真的课题研究:
以解决问题导向的研究:
形式主义猖獗。

面向自我(不是面向专家的)。

面向问题(不是面向命题)。

面向事实。

(不是面向理论)
六、论著是教师专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台阶
职初教师:自己做不好自己的事。

骨干教师:自己能做好自己的事。

卓越教师:不但能做好自己的事,还可以帮助别人把事情做好。

怎么把别人的事做好呢:明言。

现在实现了这个功能了吗?没有。

为什么呢?假论著。

写给谁看的?
写给同行看的。

写给专家看的。

“体验式教学”的若干思考
(一)切实有效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二)形成“体验式教学”课程化的意识,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
(三)“体验式教学”课程化的系统性问题
(四)微观教育公平问题
(五)教学效率问题
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
直观式教学
语境式教学
情感化教学
活动化教学。

相关主题